APP下载

基于“读写研”的学习型教师共同体建设探索

2018-03-11王维审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坊共同体成员

主题发言

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团队力量的今天,叙事者以民间形式探索了跨区域教师共同体的建设策略,以整体的、建设性的方式摸索出了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共同体运行机制,为学习型教师共同体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板。

特邀主持人:王维审

主题研讨

2016年1月,笔者依托一次教师寒假“读写挑战”活动,倡议成立了“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叙事者”)。两年多的时间,叙事者以网络为主要活动平台,以“共读、共写、共研”为主要行走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个体主动——同伴互动——专业驱动”的学习研训之路。迄今为止,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已经超过1900人,初步形成了个人、学校、区域三个层次的成员构成主体,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教师成长共同体初步形成。

一、共读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性行动,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叙事者始终坚持把阅读作为团队建设的首要内容,广泛开展团队共读活动。“叙事者·共读”的核心理念是“深度拥有一本书”,追求阅读的宽度、深度和效度。为此,叙事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共读方案,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选书。选书是团队共读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值得共读,都是一件十分考验团队能力和智慧的事情。叙事者在选书时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一般在学期开始之前的一个月,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发布“荐书”公告,发动全体成员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同时,团队还会邀请知名专业阅读人士、媒体读书栏目的编辑等向叙事者推荐图书,以增加阅读书目的专业性。荐书结束后,阅读项目管理人员会把团队成员推荐的图书进行汇总,选出相对比较集中的20本书,再加上专业人士推荐的10本书,作为共读候选图书。然后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选出前十名提供给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确定其中的6本书作为本学期的共读图书,其他的24本书则作为优秀图书推荐给成员自由阅读。叙事者的共读行动以学期为单元进行,在学期单元内选取的6本书一般会兼顾人文底蕴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会注重由易到难、从通俗到经典的阅读梯次。

环节二,读书。叙事者以草根教师群体为主,大多数人渴望读书却又不知如何读书,或者说想读书却又坚持不下去,所以“领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共读图书确定后,管理人员就会在公布书目的同时,发布一个征集“领读人”的公告,公开选拔“一本书的领读专家”,为每一本书邀请到一位领读人。领读人确定以后,一本书的“共读”正式开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启动导读”。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领读人在QQ群发布“启动导读”,对整本书进行系统介绍,并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方案,带领团队成员进入这本书的“初阅读”。“初阅读”持续三周,主要以团队成员自主阅读为主,并在QQ群内随时交流心得和困惑,或向领读人提问,帮助自己完成阅读。二是“问题导读”。第三周的周六,领读人会结合“初阅读”的情况,列出有助于深度阅读的系列问题,发布“问题导读”,启动为期一周的“聚焦阅读”。团队成员则围绕领读人的问题,在每个月的第四周进行反刍式“二次阅读”。三是“线上书吧”。每个月第四周的周日晚上七点半,叙事者通过QQ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由领读人主持对共读的书目进行深度交流,实现对一本书的“再阅读”。

环节三,用书。怎样才算拥有一本书?叙事者认为,只有把书读进心里,付诸行动里,生长在气质里,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本书。所以,在完成一本书的共读之后,叙事者对全体成员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每人撰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对所阅读图书进行深度内化与吸收,用文字涵养自己的心灵;二是把读书的收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必要的教育行动研究,用知识优化个人的教育实践。叙事者的共读活动引发了团队成员的读书兴趣,激发起一大批教师的阅读行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读书中获得了心灵与行动上的成长。更值得一提的是,叙事者共读模式实现了复制性传递,很多团队成员在读书活动中受益之后,借鉴这一模式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把读书活动传递到更远、更广的领域。

二、共写

叙事者是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活动的民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遍布全国各省市,既有教师以个人身份申请加入的个体成员,也有以小团队形式整体加入的团队成员。这种跨区域、大范围的团队共写,最重要的是能够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凸显特色”的行走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叙事者的团队共写形成了以下不同层面的推进策略。

策略一,提交成长作业。叙事者自成立的第一天,便提出了“成长作业”的概念,要求全体成员每周提交一篇教育叙事,作为参加团队共写的基本条件。按照团队章程,“成长作业”的提交时间为每个周六的固定时段,提交时按照“作者姓名+文章题目+博文链接地址”的格式发布在QQ群中。叙事者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对成员作业进行汇总、检评与考核,以此来约束和督促全体成员“齐步走”,通过外在力量来维护团队共写的基本动力。

策略二,搭建成长平台。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叙事者又是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约束力的民间组织,倘若没有激发成员坚持写作激情的配套措施,团队共写就很难坚持下去。于是,叙事者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搭建写作展示平台:

一是叙事者的自设平台,主要包括QQ群、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成员的作业发布在QQ群内后,首先会获得其他成员的浏览和评判,然后会被管理团队链接到叙事者博客,吸引更多的人进行围观。叙事者还专门设立了编辑部,对成员作业进行筛选,把优秀作业提供给叙事者的微信公众号,通过自媒体对外推送。对于写作者来说,最大的动力就是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和欣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播。叙事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平台,给每个成员的作品以被围观的机会,从而产生继续行走的内动力。

二是教育媒体的合作平台。文章发表是每位写作者的追求,特别是对于从未发表过文章的一线教师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在正规的教育媒体发表,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叙事者会定期把最优秀的成员作业选择出来,进行必要的修改后推荐给教育媒体。同时,叙事者积极与优秀媒体合作,通过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主题写作、开展主题征文、开设专栏专版等方式,让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奖励与馈赠,从而永葆写作的激情和热情。

三是引领成长的培训平台。叙事者在每个月的第二周周六晚上都要举行一次“叙事者·讲堂”活动,通过网络手段邀请教育领域的名师为全体成员授课。在这个活动中,有三分之一的授课内容与教育写作有关,实现了对团队共写的高位引领。同时,成员中在写作方面成绩突出的老师,也会受邀为同伴传授个人的写作体会与经验。这种来自身边的榜样示范,往往更容易引起触动与共鸣,也为团队共写提供了技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策略三,开展线下活动。叙事者是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成长共同体,不宜开展大规模的线下活动。但是,共同体中那些以团队形式整体加入的分支团队,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成长方式。“叙事者·望亭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叙事者·望亭团队”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组建的一个读写团队,2016年3月份加入叙事者,她们的线下“改文”活动颇具特色。

叙事者发起人 王维审

叙事者团队在一起

“叙事者·望亭团队”在提交“成长作业”之前,团队内部会先对全体成员的作业进行评改,这一过程被他们成为“改文”。“改文”活动共分为三步:一是指导性初评,由团队导师对所有成员的文章进行初次评改;二是定向性互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结对子成员进行互评互改;三是集体性共评,由团队成员推选出一两篇典型文章,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共同评改。这种面对面的评改,针对性与时效性都大大提高,对于促进成员的写作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借鉴这一做法,叙事者开始尝试组织线下写作互助活动,指导共同体内部松散的个体成员,依托地域优势或者共同特质结成写作互助组,弥补网络平台的劣势与不足。

三、共研

叙事者的核心研究方向是叙事研究。所谓叙事研究,就是以教师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或事件为样本,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反思和感悟,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表达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的一种研究形式。

叙事者开展团队共研的行动策略主要有三项:一是以交流展示为主的特色分享活动,二是以系统管理为主的研究团队建设,三是基于品牌锻造的项目协同研究。

特色分享活动。每个月第二周的周六晚上,叙事者通过QQ群进行线上交流活动。线上交流活动一般由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特色的成员主讲,具体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做法。在分享结束后,主讲者和听讲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就主讲者提出的思路、方法与观点等进行在线研讨。这种“讲座+拍砖”式的线上研究活动,一方面让众多叙事者成员在倾听中开阔了视野,在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另一方面让分享者在互动中获得了再思考的机会,在质疑中有了修正和提升的动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有效的研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梳理、提炼和提升,然后形成自身经验和教训,从而优化个体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艺术。叙事者开展的特色分享活动,目的就是唤醒教师开展自我研究、自我开发的意识,帮助教师走上自我研究之路,从阅读者、写作者走向研究者。

研究团队建设。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了适合团队共研的行动策略。一是成立研究规划中心。在叙事者内部,除了维系共同体运转的管理服务团队以外,还有专门的叙事研究规划中心。规划中心对“叙事研究”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设置研究问题,确保叙事研究的系统性、方向性和科学性。每个月,规划中心要通过各种平台发布系列研究小项目,提供月度研究的共享菜单。二是成立研究工作坊。工作坊是叙事研究的独立研究单位,其构成形式有两种:一是共同体内部的成员团队,即以团队形式整体加入叙事者的分支团队,自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工作坊;二是基于共同兴趣组合而成的跨地域的研究工作坊,大多是在共同体交流活动过程中自发组成。每个月,工作坊在规划中心提供的共享菜单中认领1~3个小项目,作为月度研究内容,组织工作坊内部的专题研究。三是成立研究小组。在每个工作坊内,按照“见面方便”的原则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以线下活动为主,对工作坊认领的研究项目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结论和方案,在工作坊内进行交流和论证。

项目协同研究。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成就教师,培养出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在叙事者开展“共研”活动的过程中,一批具有研究潜质的青年教师进入管理团队的视野。他们大都在叙事研究的某一方向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系统科学的引领指导,亟需外来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叙事者作为以网络为主要行走方式的民间团队,受地域和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在科研支持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叙事者以某一成员(分支团队)的研究基础为纽带,积极与成员(分支团队)所在学校进行沟通,开展协同研究。两年来,叙事者与学校合作,培育了一系列特色品牌研究项目:毛家英校长领衔研究的“我喜欢你”叙事德育课程,晁栋梁老师领衔研究的“儿童画叙事”社团课程,周庆吉老师领衔研究的“诗歌叙事”社团课程,等等。这些课程都是在叙事者与学校的协同支持下,项目研究领衔人长期研究实践形成的特色品牌,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实践效益,其成果还被教育行政部门和主流媒体推介,影响和带动了叙事研究的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工作坊共同体成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