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孩子“吻”上头
——兼谈部编教材《小池》与《池上》的创课教学
2018-03-11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建锋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建锋
语言是一种存在。它是一切被念出的东西的喃喃低语,同时,它也是一个透明的体系,产生了这样的事实,即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就被理解了。
福柯的意思是说,语言“被念”的过程,是语言被吸收的过程;说话是语言输出的过程。简言之,读,是吸纳;说,是倾吐。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这“一纳一吐”。
福柯接着又说,语言内部存在着一个“奇怪的东西”,语言的这种形构,它停留于自身,一动不动,建构了它自身的一个空间,并在那个空间中持有喃喃低语的流动,喃喃低语加厚了符号和词语的透明度,并因此建立了某一个不透明的体积,很可能是谜一般的,而正是那样的东西构成了一部文学作品。
我想,这不仅不难理解,还能轻松地运用于我们的创课教学。
前不久,创课教学活动,有位教师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小池》和《池上》。我们组织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大家形成共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中“语言的这种形构,它停留于自身,一动不动,建构了它自身的一个空间”——荷,立。很安静的两个字,放在一起,有一种难得的自持。
那么,我们怎样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谛听“在那个空间中持有喃喃低语的流动”呢?
创课教学中,执教老师发挥自身简笔画的优长,轻描淡写中成就了夺人眼球的一笔画。他边画边旁白:“看取小荷净,应知不染心——在我看来,岁数越来越大,越来越喜欢干净的单一的东西。”
请孩子们,读一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孩子们音落,他声起:“好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何其美妙,从泥沼中昂然抽出,露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删繁就简,简明扼要。”
他又引导孩子们读“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次他鼓励孩子把“立”换成自己喜欢的字。一个勇敢的男孩子站起来:“早有蜻蜓‘吻’上头”。
老师在那个男孩子的额头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也笑了。那笑声像那“吻”一样贞洁、纯净,无邪、唯美、创意,电击人心。
……
执教老师创造性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喃喃低语加厚了符号和词语的透明度,并因此建立了某一个不透明的体积,很可能是谜一般的,而正是那样的东西构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创课场景”。
然而,这种“不透明的体积”——“前无古人的创课场景”,并不是由某种难以言喻的东西构成,它恰恰是由某种并不难以言喻的东西构成。
“早有蜻蜓‘吻’上头”。一个进入小荷角色的孩子说:“谢谢你妈妈一样甜蜜的吻。”一个换位成蜻蜓的孩子回语:“谢谢你露珠一样的吻。”第三个孩子马上插话:“小荷和蜻蜓吻在一起,是不能说话的。”
……
我感动这个创课的瞬间,其实,“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日,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帕斯捷尔纳克说的几个瞬间不也是创课的瞬间吗?上例创课的瞬间宛如芭蕾起舞。“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啊!
创课渐进高潮,读了《池上》中的“小孩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执教老师请孩子们用笔说话。
一位六岁的孩子写道:“从这首诗中我看到了‘偷偷地’,想到了‘采白莲回来’”。
当其时,坐在这个孩子身旁的我,趁着执教老师让同学们自由交流“习作”的契机,好奇地追问:“‘偷偷地’,能看到吗?”
“一个是他的爸爸妈妈不知道”,她跟我解释,“另一个是大人没有教,他自己就偷偷地学会了采莲蓬。”
“这个‘偷偷地’不好吧?”我佯装发问。
“这个不是偷东西,不是犯罪的偷,是背着大人的眼睛,去偷偷地学干活儿、学本领——采莲蓬。”
“你怎么看这个‘偷偷地’孩子呢”?
“我羡慕这个‘偷偷地’学生活本领的孩子”,她说,“有一次我偷偷地去洗自己的校服,被妈妈发现了,‘你的任务是写作业,我的任务是做家务’。还有一次,我很想吃糖醋排骨,可是,我不会做这道菜。有一天,我发现家里一本《食谱大全》,便偷偷地学习做糖醋排骨……当然,也被妈妈成功‘拦截’了。”
……
该以怎样的心态欣赏这处“无心插柳”的创课呢?初闻不知“课”中意,再听已是“课”中人。山河岁月,能留住的东西太少,想留住的,一定留不住,而一直在身边的,只有自己,坚定不移地跟着你,只有自己,不嫌弃自己;只有自己,创造自己;只有自己,“课”美自己。创课的好光阴应该是这样吧?一分一秒都过到了自己与孩子心里去,喜悦悦,暖洋洋,不嫌浪费,不嫌有悲有喜有惆怅,甚至喜欢那课中小小的烦恼,喜欢那细节中必要的瑕疵。
正思绪翩跹,执教老师把我拉回“正轨”——
作家林清玄说:“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
下课了,古诗二首《小池》和《池上》的创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我像荷一样静下来的时候,还总是会想起那创课的一幕幕——“早有蜻蜓‘吻’上头”“我看到了‘偷偷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成了我的内心风暴,穿过很多绮丽的风景,翩然浮现眼前。
倏地,我又想起2018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曼迪·曼宁的箴言:“创造与学生的连结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卓越教育的根本。”“学生中心的教学是我的课堂教学之成功的核心。”“全球地看,我们需要激励人们去探索、不害怕,并且用同情拥抱新经验。我想激励教师和学生,就像我当时被激励一样,在每一堂课和每一间教室里的每一个声音和机会中看到学生的潜能。”“我希望让全国参与到我们怎样能鼓励学生经历和体验他们的理解之外的事情的对话之中。当我们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域,访问新地方,听到其他人的想法,分享我们的观点,我们就变得有同情心和开放。这是创建一种更有希望的、安全的、美好的社会的第一步。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能是多能与多产的、全球公民。”
初读曼宁上面的一段话,会觉得很“空”;再读,一点都“不空”。如果她说的话读上去像新鲜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新鲜的话;因为新鲜的话不会读上去像你之前读过的任何话。这样,就“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域,访问新地方,听到其他人的想法,分享我们的观点,我们就变得有同情心和开放”。这就是创课精神,不克隆经验,不拷贝昨天,不断探索教学的未知区。若此,你讲台一站,尽管“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你勃然向上,贞静清欢,精神有光,灵魂有香,早有孩子“吻”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