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3-10李瑛赵云刚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培育

李瑛 赵云刚

摘要: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提供给学前儿童精良的教育,使他们在心智、身体上都得到健康成长,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前儿童核心素养。本文就如何用供给侧思维,在学前儿童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前儿童核心素养 培育 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223-02

自“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已过去2年了,“供给侧改革”与教育关系的讨论很热烈。“教育供给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当前教育供求矛盾。当前教育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教育的需求外溢现象严重,出国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需求,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学前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如:入园贵、入园难,师资差、质量低等。人的品格和习惯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比义务教育还要重要。一位从事17年环保公益事业、曾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连续工作数月的全职公益人——王华礼,现在却转行从事月嫂培训师的工作。让他改变的原因是:当了父亲之后,他领悟到了保护环境,留住青山绿绿水,要从孩童时代就开始教育,这才是给予这个世界更好的解决方案。1~6岁,是品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什么事只要基础打好,就有办法。教育好孩子,帮他把握好方向,以后他就会自己寻路。因此,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要解决学前教育的重大难题,就要提高供给质量,改变供给结构,形成多元的供给侧结构,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培养学前儿童核心素养,是化解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品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更加注重科学创新、合作分享、自主实践。归纳起来有三大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思维和良好的品格,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大支撑,缺一不可。学校教育教学要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具体到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就是健康生活。细化为安全意识,积极心态,良好习惯,沟通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幼儿时期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确立各学段儿童的具体表现要求,这也是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幼儿园小班:爱他人、愿合作、能自理、懂礼貌、守规矩、爱干净。

幼儿园中班:乐求知、讲友爱、重习惯、能交往、惜生命、懂自护。

幼儿园大班:有爱心、讲文明、乐运动、敢质疑、能担当、爱劳动。

这一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取向。它不是零碎的杂乱的,而是系统连贯的,明确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和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这是学前儿童必须具备的素养,这样的人也就必然会创造并拥有幸福的生活。从这一价值取向出发,确定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符合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

二、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指标,寻找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途径,把素养具体到可学、可行、可评,将儿童核心素养的统一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内容。

(一)丰富幼儿园的学习生态

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丰富幼儿园的学习生态:建设教师与孩子的生态共同体,完善教师、儿童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走班制度,推动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通过家长讲堂、家长开放周等活动激发家长的自主意识,活跃幼儿园的学习生态。幼儿园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表演等形式,展开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活动,以便提升幼儿和教师的各项能力,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符合幼儿特点,为他们营造丰富多样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不规定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程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提升素养之目的。

搭建各种平台,让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幼儿园成立艺术团、博物館、训练营等,这是社会教育的中转站和平台,把教育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园内外教育的人力和人文资源在这里聚集,专家、教师、艺人等,通过这个平台能实现为孩子们服务的愿望。

比赛、参观、体验等各种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兴趣,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幼儿园致力服务渠道开发,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公开性、公平性和便捷性,引进手机APP,为家长选择教育活动提供了便利。充分利用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推送教育活动信息,活动信息透明公开,活动参与随时随地。

(二)围绕育人目标展开实践

让孩子站到幼儿园中央,创造儿童版的核心素养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完成。一是基于核心素养而展开的“感恩、诚信、知礼、担当、勤劳、守规”六大主题活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予以强化,通过不同年级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化。二是基于核心素养而形成人人“六能”达标机制,即能自理、能运动、能唱跳、能写画、能劳动、能朗读。三是基于核心素养而开展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书月活动,主要典籍有《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等。

(三)抓好课程、课堂、评价三项建设

(1)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培养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为理念,形成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主要目的为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爱好的种子。使之在恰当的时机和环境中,能发芽开花结果。

课程的建设,改变从老师技能为出发点,转向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单元主题式课程的探索。

每周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开出不同的学习单,孩子们到园里完成的是不同的单元学习。游戏园、书画园、手工园、科学园、亲子园等,别具特色的课程,牢牢俘获孩子们的心。单元课程实践实现了学科的融合与跨界,园里课程从内容到方式上,做到丰富多样。孩子们喜欢,预期效果明显。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幼儿园课堂建设从践行多彩课堂理念入手。从教师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生态持续发展,资源绿色渐进生成,展开课堂建设的新一轮实践。实现多彩课堂常态化。

(3)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考核、测量。基于三个时空载体,即课堂教学评价、日常养成评价、学业质量评价。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淡化纸笔测试,将对孩子的评价融入游戏、实践、探究等活动中,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

结合信息化手段,建立学前儿童数字化平台,包括互联网在线学习、学业质量监测,通过互联网与家长建立共同体,打通幼儿园、社区、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

幼儿园要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尤其体现在课程多元化评价及儿童持续健康发展方面,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认知及不同的学习领域、不同的特点要求,其评价的方式也是各具特色。

为养成孩子们每天自觉参与的好习惯,用成长记录和家长们一起做评价,分阶段给孩子留活动时的照片,学期末还会进行展演。画展、音乐会、手工展发布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已有的评价基础。

还可以采用“档案袋”来评价,把孩子学习活动的各种持续进步的信息收录在“档案袋”里,统一设计模板,不同领域学科采取不同的色彩,形成对孩子们的发展性的成长记录。

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应做到:给孩子时间。等待、观察,不要随便给他下定论。给孩子机会。才能、创新,有机会他才会表现出来。给孩子自由。时间、空间,在自由的氛围中,素养的嫩芽才能生长。给孩子梦想。好奇、希望,可能性就在儿童的梦想中。培育有核心素养的现代人,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景萍.核心素养落地学前教育的探索[J].现代教育,2016(12).

[2]邓宇超.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幼儿园课程构建的思考[J].读与写,2017,14(21).

[3]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