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8-03-10李功华张浩赵英凯
李功华+张浩+赵英凯
摘要: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毕业生自身素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提升。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 就业能力 经济新常态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30-02
就业是民生之本。现阶段,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毕业生就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经济新常态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升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本科毕业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毕业生自身素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获取工作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求职应聘能力;二是大学生获取工作后,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工作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都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市场密不可分。自身素质和就业市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和发展。
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一般来说,先天素质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有限,比如外在条件和性格气质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但无法从根本上决定就业能力的高低和发展;相比较而言,后天素质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和作用则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大学生在获取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专业知识素养和自我推销能力尤显重要;在职业生涯中要保持工作状态,更是离不开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无论是自我推销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还是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都有赖于后天的实践和培养,都属于后天素质的范畴。总之,没有自身素质作为坚实基础,就业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就业市场不仅受到就业政策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经济发展形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政府就业政策的调整,还会影响行业发展,从而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此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促使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并能够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长足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上文所述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样是其自身素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特殊性。与更高层次学历的毕业生相比,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社会和实践经验较少等缺陷,但与此同时,也具有家庭负担小等优势。现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毕业生群体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本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们常常谈论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形势带动下,就业领域也出现了新常态,就业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型行业就业人数显著增长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6%,还有持续上升趋势。经济新常态下,在对GDP的贡献中,服务业贡献呈现出递增趋势,从长期看,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也会持续增加,这形成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呈现出的鲜明特点。
当今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伴随着政府的简政放权以及各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曾经让创业者倍感苦恼的融资难、审批复杂、无人求助等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很多学生愿意暂时不去现有企业就业,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在宽松的创业环境下,一部分创业者的诞生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结构性失业仍困扰着多数本科应届毕业生
据调查,我国现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的失业表现为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失业。一方面,随着各类大学的扩招,每年新增本科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大学生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现有企业无法容纳如此庞大数量的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招工难与找工作难并行出现,虽然出现大量岗位空缺,但由于很多本科毕业生个人素质较差,无法适应新型岗位的就业要求,致使失业率仍出现上升态势。
(三)毕业生向大企业涌入,中小企业无人問津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历的普遍提升,本科毕业生早已不是稀有人才,但调查问卷显示,现在很多学生自视甚高,不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寻找工作,而是向大企业扎堆涌入。大企业薪酬及福利待遇好,但是岗位需求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本科毕业生群体。且大企业相对而言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而很多本科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没有拓展自身素质,导致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但又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经济新常态下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问题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毕业生择业时面临着诸多困境,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则更为严峻。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毕业生就业期望地域与地区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由于政策支持、地理优势等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新兴产业集中,吸引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也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域;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缓慢,难以吸引、留住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并鼓励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而大学生长期以来的就业观念一时难以改变。本次调查显示,5037%的毕业生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态度冷淡,仅有1968%的毕业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另一数据则显示,3946%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受到地域因素的困扰。可见,毕业生就业期望地域与地区人才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endprint
(二)毕业生自身问题分析
(1)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毕业生流向的“扎堆”现象仍然明显,这使部分用人单位就业人数集中,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其他大部分用人单位则面临人才紧缺的尴尬处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现象同时存在。本次调查显示,国企及机关事业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其次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后为创业公司;同时,毕业生择业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是单位性质和工作地域。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条件下,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而毕业生普遍对创业公司望而却步,“扎堆”于部分热门用人单位,更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本已存在的供需矛盾。
(2)职业规划不明确。大学时期是人生中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全面提高自我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入学时,便应具有规划未来的意识,准备就业的同学更应不断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然而现实是,多数同学职业规划意识模糊,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身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首先关注的因素;而调查结果同时显示,4795%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3144%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就业时的不利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忽视相关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择业时将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更高要求。
(3)信息获取能力不足。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却往往为毕业生所忽视。本次调查显示,接近80%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学校就业信息网和人才招聘会。诚然,学校就业信息网和人才招聘会发布的就业信息往往经过严格审核,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过于依赖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忽视更为快捷、信息量更大的媒体平台等途径,则容易导致毕业生信息获取渠道过于狭窄,不利于毕业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应加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与更多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为毕业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培训,尤其要注重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训,使毕业生择业时不致因缺乏求职技巧而信心不足。
大学生应尽早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且,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
改变原有人才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很多企业唯学历是用,不考虑岗位实际情况,忽略学生自身能力,导致本科毕业生因学历门槛直接被拒之门外。合理置换冗员,为本科生就业创造必要岗位条件。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就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作出新的讨论与思考。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其提升给出完整的模式和体系,而是对新形勢下本科毕业生需要的新能力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旧思维进行一个思考和讨论,从而在就业能力及其提升上达成一致理解,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基本的帮助,也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基础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5年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R].
[2]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3]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4]王颖.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5]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6]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7]赖雷雨.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山东青年,2014(12).
责任编辑:韩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