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18-03-10赵昱敬

法制与社会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摘 要 中国特色道路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选择。从理论逻辑看,中国特色道路遵循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并且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践方面,中国特色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特色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才能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 道路自信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赵昱敬,江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伟大成就,原因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做了明确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九大上党对中国特色道路又作出了进一步阐述,指出中国特色道路实际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各种对中国特色道路的质疑

1.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有人质疑我国的发展已经偏离社会主义性质。他们声称中国自诩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思想。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怀疑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向“新自由主义”靠拢,认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切论断只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寻找借口。中国在政治上的“一党专政”,被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实行独裁统治而采取的冠冕堂皇的说辞,其实质与专权资本主义没有区别。中国社会主义道德逐渐展露的“个人主义”倾向,也被曲解为向资本主义道德发展。

2.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霸权主义性质

随着中国逐渐强大,出现了中国实行“霸权主义”的声音,其中以美国为首。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威胁论”等说法层出不穷。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其他国家,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比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更有效,中国有“取而代之”的倾向。有报告称,西欧等国家军费在近些年呈下降趋势,中国的军费却“持续增长”。因而就有人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德国评论家说中国军事和科技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假以时日,中国军队将成为恐怖的现代化战争机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打击。西方学者认为,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显露其“霸权主义”倾向,给世界各国造成威胁。

3.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持续道路

有人说,中国的发展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当然,中国模式在当前阶段,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其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其“寅吃卯粮”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害。由于环境的破坏、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疲软期,中国是否会像苏联一样,经济倒退,出现崩溃的迹象。这也是国际上声称的“中国崩溃论”,他们认为中国道路是不可持续的道路,如果中国经济不及时转型,其衰落速度将远超发展速度,势必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最终崩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

1.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978年起,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处于不发达阶段,因此决定了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在实践过程中,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道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就把这一原理同自己的实情相结合,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

2.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发展中,确立了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议上了作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阐明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改革之初,党的领导人就不拘泥于理论框架,在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同时结合本国实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党以来,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领导人坚持基层调研,立足实情来制定政策。尽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便捷,但也不能代替领导人面对面地与人民群众交流。实地调研使事件更加真实化、条理化,利于寻求事件的本质。中国道路的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推进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从而促进党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

3.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让人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才能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热情,从而使国家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利益,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ndprint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逻辑

(一)政治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渴望在政治体制上有所突破。如今我们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在政治体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框架,由上至下,由点到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为政治体制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十八大后我国提出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民主政治诉求,使人民广泛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治国之重器。法律的生命和权威都在于实施,而只有人民真正地信仰法律,它才有存在价值。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党内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根本是为了肃清作风问题。加强党内领导监督机制,落实巡视制度,实现全方位监督,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权力监督更加完善化。

(二)经济实践成果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2011年,我国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增长速度也逐渐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综合国力更是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在经济贸易活动、对外贸易活动、军事能力、科技能力等方面,我国也位居世界前列。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发展才能稳步进行。目前,我国经济的前景大好,我们要抓住机会,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文化实践成果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自觉自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使得中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在各地建设文化场所、设施,使人们直接参与文化活动,增强参与的便捷性,促进文化传播。其次,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文化产业的资助推动了文化与各方面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注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作用。重视文化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二次开发,使其开拓出中国特色,并向外出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四)社会建设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的建设过程中对社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它逐步由 “三位一體”发展为 “四位一体”,其中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民生”。关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的核心任务,为此党中央政府作出很多努力并取得成就。首先,社会公共环境的建设,给人们营造出一个安定的生活氛围。大力建设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娱乐设施。其次是大力发展教育。良好的教育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优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还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旨在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美丽的社会。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靠拢,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

(五)生态文明实践成果

十八大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发展成“五位一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生存环境的舒适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山金山论”是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体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建设中国道路的一大创举;其次,其发展也为中国带来许多无形的利益。中国道路下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民群众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使我国不仅朝着富裕国家的目标迈进,更为我国的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一)必须坚持道路开辟理论与道路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中国道路是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但是仅有理论指导,而不付诸实践是不够的。实践决定认识,中国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开辟的,这一过程的每个决策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落实的。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发展的前进,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新的课题,所以国家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同时实践中也能为新课题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所以说在建设与发展国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道路实践的重要性,还要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做到知行合一的行动原则。

(二)必须坚持经典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给建设新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使中国避免了许多挫折。在建国初期,我们仿照苏联模式,历史证明它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这种照搬照抄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说,中国的建设发展必须考虑本国国情,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既要丰富本国的理论指导,又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本国的长久发展。

注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

胡鞍钢.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3-139.

参考文献:

[1]张帆.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桂海论丛.2013(2).

[2]李琦、胡昌勇. 国内外学者纵论“中国道路”.党的文献.2010(4).

[3]解超、徐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道路自信?.思想理论教育.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