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图像稀疏表示的去噪性能研究
2018-03-10,
,
(海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图像去噪是图像的前期处理中一种重要的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增强画面质量,提高信噪比。其最终目标是尽可能地将原始图像信息与噪声信号分离,消除噪声信号,还原图像的真实信号。 噪声对图像的影响类型分为加性噪声与乘性噪声, 前者指的是噪声信息与图像信号的线性叠加, 后者是指图像的噪声项是非线性的[1-3]。本文中主要研究常见的加性噪声,因为其与图像信号呈非线性相关,并不是原始图像的组成成分,所以可利用稀疏变换将其进行分离,实现噪声的去除或减弱。
稀疏变换有3类正交基函数,分别为二维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奇异值分解(SVD)。目前,这3种稀疏变换在图像领域中的应用是图像压缩、图像主成分分析等,尚未在图像去噪方面分析各自降噪的性能优劣[4]。本文中就此着手,对含高斯噪声污染的图像进行稀疏变换,提取出图像的稀疏结构,重构主成分,获得降噪后的图像,比较其性能,得出这3类稀疏矩阵的综合评价。
1 3类含高斯噪声图像的稀疏变换与重构
实际生活中的图像往往会受到加性的类高斯噪声的污染,来源一般是由拍摄设备的电子线路、低照明度等带来的[4],因此,可在原始图像上叠加高斯噪声近似模拟实际受污染的图像。二维图像中的任意点M(i,j)的高斯噪声的分布模型为
(1)
式中:ζi, j表示M(i,j)的灰度值;μ为ζi, j的均值;σ为ζi, j的标准差;σ2为ζi, j的方差。
实际上,图像的噪声往往是均值μ为0的高斯白噪声。高斯噪声的ζi, j集中在μ附近,其密集程度取决于标准差σ,ζi, j值距离均值越远,噪声分布的范围越小[5]。设Y(i,j)为受高斯噪声影响的图像,而X(i,j)为原始图像,则噪声图像的理想退化式为
X(i,j)=Y(i,j)-Ni, jζi, j。
(2)
1.1 离散余弦变换与重构
DCT在JPEG图像压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原理是将图像线性变换成一组系数,可以将带有图像大部分信息的多数系数量化和编码,实现以较小值的稀疏系数矩阵实现最大化的压缩[6]。图像的去噪可以借鉴这个原理,即在对噪声图像进行稀疏分解后,提取代表图像主要特征的近似系数,确定最佳去噪性能的系数个数,经由DCT反变换重构噪声退化后的图像。二维图像的DCT表示为
(3)
(4)
式中:u、v、i、j均表示图像点的坐标,取值范围为u、v、i、j=0, 1, 2, …,N-1,N为整数;a(u)为坐标u的幅值;a(v)为坐标v的幅值;g(i,j)表示余弦变换。其理想的图像去噪后的反变换重构式为
(5)
1.2 离散小波变换与重构
图像的离散小波分解中,每完整稀疏变换一次,经过不同低通滤波器h和高通滤波器g的分解后,获得4个分量,包括表示近似系数的低频分量和表示细节系数的3个高频分量dψ(n,m)。其中高频分量为图像矩阵的3个矢量方向上的小波系数,分别为水平、垂直和对角方向[7-9]。
(6)
(7)
(8)
(9)
(10)
式中(k,l)为图像的分辨率索引。
由于高斯噪声信号混合在图像的高频分量dψ(n,m)中,因此可以考虑去掉高频分量,保留图像最主要的低频分量aψ(n,m),利用其进行近似反变换重构,
(11)
1.3 奇异值分解与重构
图像像素可视为一个实矩阵, 对于任意的实数矩阵Xi×j, 可以通过奇异值分解来进行正交分解, 得到2个正交矩阵Ui×j、Vj×j和对角阵Di×j, 则SVD模型为
(12)
4)计算协方差矩阵的奇异值σi和特征向量ui;
5)选取前d个∑d×d=diag(σ1,σ2,…,σd)和Ud=(u1,u2,…,ud);
2 仿真实验
灰度直方图描述了输入图像各个灰度级分布情况和发生概率。该图像直方图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分别对应灰度级g(0≤g≤l-1)和灰度级的频数Ng。利用MATLAB工具中的Cameraman.tif图像,并分别添加标准差为σ=10、 20、 30、 40、 50的高斯噪声,作为实验图像。根据原始图像和含高斯噪声图像绘制灰度直方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Cameraman的原始图像与含高斯噪声图像具有相同的双峰特性, 而原图受到高斯噪声污染后,灰度值较小的部分削弱,灰度值较大的部分得到补偿,并且有所增加,即高斯噪声的添加并不影响图像的主体结构,而是改变灰度分布情况。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噪声图像的稀疏分解,得到图像的主要结构,再经过反变换重构图像,便可以实现噪声图像的去噪。
(a)原始图像(b)含高斯噪声图像(c)原始图像灰度直方图(d)含高斯噪声图像灰度直方图图1 原始图像与含高斯噪声图像(标准差σ=10)的直方图
在DCT稀疏变换与重构中,本文中采用DCT系数矩阵的8×8的窗口滑动方式逐一分解噪声图像,并取低频系数方阵中的左上角10个系数,此时重构的细节性较强[12];对于DWT中的重构方式来说,则是根据DWT的近似反变换公式(式(10))来实现低频分量重构和高频分量去除,小波类型选择db4小波;而SVD算法只考虑使用60个特征值作为主成分,原因是在仿真过程中发现,低频系数的取值越小时,去噪图像清晰度下降越大,取60~80个特征值时去噪重构效果最佳。对3类稀疏变换进行验证和仿真,得到3类稀疏变换对原始图像和高斯噪声图像的去噪效果对比结果,分别如图2、3所示。
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3类稀疏算法的去噪效果大致一样,与受高斯噪声污染的噪声图像相比(图1、2),在细节表现方面都比较清晰,噪声点减少,失真度较小,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高斯噪声叠加后留下的高灰度值,即雪花式斑点。
在放大去噪图像后可以看出,DCT去噪算法损失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图像边缘存在较多明显锯齿状的像素块,如图2(b)中Cameraman的面部和相机轮廓都有一定的模糊化,远处的背景建筑物边缘失光。而经SVD算法处理后的噪声图像,锯齿状的边缘较少,画面较为平滑,物体的边缘轮廓特征较好地保留下来,在这方面比DCT算法更优,但是噪点却是3类稀疏算法中最多的,其原因是特征值的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较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噪声和图像的情况下,最优特征值的取值范围。DWT去噪是通过非线性的高、低通滤波器来完成稀疏分解的,由图2(c)可知,该算法的去噪性能在视觉上的效果是最好的,噪声点受到了较为强烈地抑制,基本上退化了噪声图像。
由图3可以看出,通过DCT、DWT、SVD算法去除噪声后,大幅度缩小了与原始图像之差。DCT和DWT剩余的噪声信号大部分集中在图像内部的轮廓边缘上,使得高频分量(细节系数)仍然携带着高斯噪声信息。SVD则是均匀分布在整幅图片上,因此验证了上述所提到的SVD算法可以保留图像轮廓特征信息的想法。
(a)原始图像(b)离散余弦变换后的图像(c)离散小波变换后的图像(d)奇异值分解后的图像图2 3类稀疏变换对原始图像的去噪效果对比(标准差σ=10)
(a)高斯噪声图像(b)离散余弦变换后的图像(c)离散小波变换后的图像(d)奇异值分解后的图像图3 3类稀疏变换对高斯噪声图像的去噪效果对比(标准差σ=10)
MSE评价指标反映的是去噪图像与原始图像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去噪效果越差,而PSNR表示图像的失真程度,其数值越大,图像失真越小。通过对比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标准偏差σ值的增加,即噪声的不断加强,均方误差也随之增大,两者呈线性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图像中的高斯噪声点过多,稀疏算法去噪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图像的噪声退化程度具有广义上的局限性。 在标准偏差较小的场合时, SVD算法的MSE值是相对较小的,次之则是DWT,最次为DCT。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DCT算法对高斯噪声的敏感度不大, 所以在σ值较大时, MSE值的增幅反而是最小的,次之为DWT,最后是SVD算法。这3类稀疏去噪算法中,DWT的运行时间最短。
表1 3类稀疏算法去噪效果的均方误差值
注:1)DCT表示离散余弦变换;2)DWT表示离散小波变换;3)SVD表示奇异值分解。
Noise—噪声图像;DCT—离散余弦变换;DWT—离散小波变换;SVD—奇异值分解。图4 3类稀疏算法去噪效果的峰值信噪比
根据图4可知,在高斯噪声的标准偏差较小时(σ=10),得到的PSNR值与人眼观察到的图像质量不一致,即噪声图像的失真程度反而比去噪后的更小,如此并不符合人类视觉的特性。不过,当图像添加的噪声偏差较大时,PSNR指标没有出现奇异值。综上所述,PSNR对亮度变化差异较大时敏感度较强,并且图像失真程度随着σ的增大,其值呈现逐渐减缓的趋势,直至达到最小边界值。
通过DCT、DWT、SVD算法重构去除噪声后得到的图像分别如图5—7所示。分析可知:DCT变换的特点是去噪后的图像大部分的能量通常集中在低频部分;DWT变换可以比较好地对噪声进行抑制,而且还较好地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保护;SVD算法去噪后的效果比较符合视觉感官,去噪效果也较好。
(a)离散余弦变换低频系数取1(b)去噪后(c)离散余弦变换低频系数取6(d)去噪后图5 离散余弦变换中低频稀疏系数重构去噪后的图像
(a)小波稀疏分解(b)去噪后图6 离散小波变换分解与重构去噪后图像
(a)噪声图像 (b)1个特征值重构(c)30个特征值重构 (d)70个特征值重构图7 奇异值分解特征值重构图像
3 结论
通过对3类稀疏表示的去噪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综合主观视觉与客观指标评价方法,得到以下结论:稀疏表示的去噪算法对高斯噪声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可以有效地退化噪声图像,同时去噪后的图像均方误差小,失真程度低。其中,DCT与DWT算法具有低灵敏度、去噪性能稳定的性质,SVD算法在σ=20之前的去噪图像失真程度最小。
[1] 王保宪,唐林波,陈聪葱,等. 基于圆形采样和稀疏表示模型的鲁棒目标跟踪[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6, 36(9):983-990.
[2] 马晓,张番栋,封举富.基于深度学习特征的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J]. 智能系统学报,2016, 11(3): 279-286.
[3] 高红霞, 吴丽璇, 徐寒, 等. 微焦点X射线图像乘性加性混合噪声的去除[J]. 光学精密工程, 2014, 22(11): 3100-3113.
[4] 王智文,李绍滋.基于多元统计模型的分形小波自适应图像去噪[J]. 计算机学报, 2014, 37(6): 1380-1389.
[5] 汪春霆, 李修国, 王爱华. 基于FPGA的高精度高斯白噪声产生方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0(4): 474-477.
[6] 石光明, 刘丹华, 高大化, 等. 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 电子学报, 2009, 37(5): 1070-1081.
[7] 陈伟,蔡占川,齐东旭. 一类新的正交矩-Franklin矩及其图像表达[J]. 计算机学报, 2015, 38(6): 1140-1147.
[8] 牟世刚, 冯显英, 晏志文, 等. 基于小波分析的动平衡机不平衡量提取方法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 41(3): 62-66.
[9] 田伟, 乔谊正, 马志强. 基于DWT的二次特征提取脱机中文签名鉴定[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37(3): 55-59.
[10] 彭玉楼, 何怡刚, 林斌.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压缩感知噪声信号重构算法[J]. 仪器仪表学报, 2012, 33(12): 2655-2660.
[11] 陈大伟, 闫昭, 刘昊岩. SVD系列算法在评分预测中的过拟合现象[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 44(3): 15-21.
[12] 李恒建, 张家树, 陈怀新. 基于稀疏模型的Bandelet图像去噪方法[J]. 铁道学报, 2010, 32(5): 108-113.
[13] 王敏,周磊,周树道,等. 基于峰值信噪比和小波方向特性的图像奇异值去噪技术[J]. 应用光学, 2013, 34(1): 85-89.
[14] 穆峰, 常发亮, 蒋沁宇. 基于改进EMD算法的信号滤波[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 45(3): 5-42.
[15] 徐凌伟, 张浩, GULLIVER T A.TAS/SEC系统在N-Nakagami信道下的性能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 45(4): 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