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油脂提取工艺优化与脂肪酸成分分析
2018-03-10豆康宁白春启
豆康宁 白春启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食品营养系1,漯河 46200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2,郑州 450001)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是一种药食两用资源,其提取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甘草油脂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甘草油脂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甘草油脂对湿疹、皮炎、溃疡等皮肤病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3-4]。
目前,对甘草油脂的提取工艺、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理化性质鲜有研究报道。本实验以甘草(根部)为原料,研究各种提取条件对甘草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甘草油脂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进一步测定了甘草油脂的基本理化性质,为甘草的综合利用和甘草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乌拉尔甘草:产地宁夏盐池;无水乙醚、甲醇、氢氧化钾、正己烷、碘化钾:均为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
FT-200型万能粉碎机:温岭市林大机械有限公司;SXT-06型索氏抽提器:上海洪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202A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南京莱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RE-52 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48000型马弗炉:苏州柏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100Con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gilent公司;SQ456-GC型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布鲁克公司。
1.3 方法
1.3.1 营养成分分析
蛋白质测定:GB500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水分测定: GB5009.3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还原糖测定:GB 5009.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脂肪测定:GB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灰分测定:GB500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粗纤维测定:GB/T5009.10—2003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1.3.2 甘草油脂的提取
将甘草用万能粉碎机粉碎成20~40目的粉末,称量5.0 g甘草粉样品,放入索氏抽提器的圆底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正己烷,将索氏抽提器安装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并冷凝回流提取甘草油脂。提取结束后,将冷却的提取液转移到旋转蒸发器中蒸馏回收溶剂,浓缩液在恒温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至质量恒定后得到甘草油脂。每次实验平行测定3次。根据差量法计算甘草油脂提取率。甘草油脂提取率计算公式为:
注:M1为甘草油脂质量/g;M0为甘草粉质量/g;W为含水量/%。
1.3.3 甘草油脂提取工艺参数与优化
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3个工艺参数开展单因素实验,设定温度40、50、60、70、80 ℃,提取时间3、4、5、6、7 h,液料比5、10、15、20、25 mL/g。通过L9( 34) 正交实验定甘草油脂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1.3.4 甘草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甘草油脂甲酯化方法及气质色谱条件按照GB5009.168—2016《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方法进行。脂肪酸GC-MS定性与定量分析采用Wiley7n.1标准谱库检索进行定性,通过气相色谱法按色谱峰面积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1.3.5 甘草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色泽:GB/T5525—2008《植物油脂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折光指数:GB/T5527—2010《动植物油脂折光指数的测定》;熔点:GB/T24892—2010《动植物油脂在开口毛细管中熔点(滑点) 的测定》;酸价:GB/T5009.37—2003《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碘值:GB/T5532—2008《动植物油脂碘值的测定》;皂化值:GB/T5534—2008《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过氧化值:GB/T5538—2005 《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软件计算标准差,采用正交设计助手软件设计L9(34) 正交实验,并进行极差、方差等指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草基本营养成分
甘草基本营养成分组成见表1。
由表1可知,甘草中粗蛋白、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其他成分含量相对较低。其中粗脂肪质量分数为5.38%,这说明甘草属于低油脂植物资源,但由于甘草油脂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甘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其附加值,因此,仍然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甘草的营养成分因品种、产地、生长周期不同而不同,一般生长3年以上的甘草,其营养价值较高。
表1 甘草营养成分
2.2 甘草油脂提取工艺参数确定
2.2.1 提取温度、时间、液料比对甘草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甘草油脂提取率也逐步提高。随着温度的提高,分子的无秩序热运动得到加强,溶剂和油脂的黏度下降,因而减小了传质阻力,提高了扩散速度,油脂提取率增加。但是随着温度升高到 70 ℃以后,油脂的提取率又开始下降。温度超过正己烷的沸点69 ℃后,溶剂开始气化,当温度超过70 ℃后,溶剂蒸发回流过快,反而导致油脂的提取率下降。因此,考虑到实际效果,确定提取温度70 ℃比较适宜。
图1 各因素对甘草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油脂提取率开始的增加幅度较大,但当提取时间达到6 h后,油脂提取率增加幅度变得很小。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油脂提取率逐渐向极限值靠近,致使油脂提取率变化幅度很小。物料颗粒度较小,料液充分混匀,提取时间较短,否则提取时间较长。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耗能也越大,生产成本提高。因此,综合考虑,确定提取时间为6 h比较适宜。
随着溶剂用量的增加,甘草油脂的提取率开始增加比较明显。当液料比达到20 mL/g时,甘草油脂的提取率基本达到最大区域,继续增加溶剂用量,提取率增加幅度非常小。随着溶剂量增加时,物料内外油脂的浓度差增大,油脂浸出速度增加,油脂提取率也提高。但是,当溶剂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油脂浸出速率和提取率受溶剂量的影响下降,而且造成溶剂中油脂浓度下降,增加油脂提取成本。因此,从降低生产成本考虑,采用液料比为20 mL/g比较适宜。
2.2.2 甘草油脂提取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根据前面甘草油脂提取单因素实验所得三因素三水平分别是:温度:60、70、80 ℃,时间:5、6、7 h,液料比:15、20、25 mL/g。该三因素三水平按照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实验,因素水平组合及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甘草油脂提取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由表2中正交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极差R值可知,影响甘草酸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依次是A>C>B,即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因素水平组合是:A2C2B1,即提取温度70 ℃、液料比20 mL/g、提取时间5 h,在此条件下,甘草油脂提取率为4.49%。
以空白列为误差,在显著水平为0.05的基础上,对甘草油脂提取正交实验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注:*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3方差分析可知,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对甘草油脂提取率影响显著,而提取时间对甘草酸提取率影响不显著,说明提取时间在5~7 h范围内,甘草油脂提取率变化不显著。
2.3 甘草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甘草油脂脂肪酸甲酯经GC-MS分析,可得其脂肪酸成分见表4,共有19种脂肪酸酸,占出峰物质的98.36%。
表4 甘草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注:按照碳原子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由表4可知,十六烷酸/棕榈酸(19.15%)、顺-9-十八碳烯酸/油酸(4.92%)、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59.5%)、9,12,15-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11.16%)这4种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94.73%,说明这4种脂肪酸为甘草油脂主要组成脂肪酸。
对表4中甘草油脂脂肪酸按照饱和度进行分类总结可知: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3.31%,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6.69%,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71%,二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9.83%,三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1.16%。这说明,甘草油脂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中,以亚油酸为主。
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8-10]。甘草油脂中所含亚油酸为59.50%,高于菜籽油(16.30%)、油茶籽油(12.20%)、花生油(41.3%)、米糠油(47.70%)、大豆油(49.30%)、芝麻油(50.30%)、玉米胚芽油(56.20%)等常见富含亚油酸的油脂,但低于核桃油(64.90%)、葵花籽油(68.40%)、葡萄籽油(67.77%)[11-12]。甘草油脂中亚麻酸质量分数为11.16%,高于大豆油(7.95%)、菜籽油(8.01%)、花椒油(6.75%)、辣椒油(6.03%)等常见富含亚麻酸油脂[13],但低于亚麻籽油(54.19%)[14]。这说明,甘草油脂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应用前景。
2.4 甘草油脂的理化性质
甘草油脂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见表5。
表5 甘草油脂的理化指标
参考NY/T 751—2011《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中植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对表5中的甘草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由表5可知,甘草油脂呈深黄色,说明甘草中色素含量较高,甘草色素主要成分是异甘草黄素,为棕黄色[15],因此,所提甘草油脂色泽较深。甘草油脂折光指数为1.467,接近玉米油折光指数,但低于亚麻籽油折光指数,折光指数随着脂肪酸双键和共扼程度的增大而增加[16],说明甘草油脂不饱和度较高,但低于亚麻籽油。熔点为-12 ℃,接近玉米油和菜籽油,说明甘草油脂熔点较低。碘价为128.62 g,略高于玉米油,但低于亚麻籽油,这说明甘草油脂不饱和度较高,但低于亚麻籽油,与折光指数反应的油脂理化性质相似。甘草油脂酸价为0.986 mg/g,该甘草油脂没有精炼,因此酸价较高。甘草油脂皂化值为192 mg/g,接近常见的植物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皂化值是酯值与酸值的总和,反应了游离脂肪酸和甘三酯的含量。过氧化值为4.65 mmol/kg,这说明所检测的甘草油脂中含有少量的过氧化物,尚无氧化酸败。
3 结论
3.1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L9 (34)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甘草油脂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在实验设定的范围内,影响甘草油脂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依次是温度、液料比、时间,温度和液料比对甘草油脂提取率影响显著,时间影响不显著,甘草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 70℃、液料比20 mL/g,提取时间5 h,甘草油脂提取率达4.49%。
3.2 利用GC-MS 鉴定出 19种脂肪酸,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有4种,分别是十六烷酸/棕榈酸(19.15%)、顺-9-十八碳烯酸/油酸(4.92%)、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59.5%)、9,12,15-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11.16%)。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3.31%,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6.69%,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71%,二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9.83%,三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1.16%。这表明甘草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洋洋, 刘春生, 曾斌芳, 等.甘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中草药, 2013, 44(24):3593-3596
LIU Y Y, LIU C S, ZENG B F,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lico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2013, 44(24):3593-3596
李艳, 周玉香, 罗海玲, 等. 7种羊肉风味植物中脂肪酸成分分析.畜牧与兽医, 2012, 44(8):49-51
LI Y, ZHOU Y X, LUO H L,et al. Analysis of fatty acids in seven types of lamb,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12, 44(8):49-51
SCHIRALDI M, RAUCCI A, MUNOZ L M, et al. HMGB1 promotes recruitment of inflammatory cells to damaged tissues by forming a complex with CXCL12 and signaling via CXCR4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2, 209(3):551-563
GWAK G Y, MOON T G, LEE D H, et al. Glycyrrhizin attenuates HMGB1-induced hepatocyte apoptosis by inhibiting the 38-dependent mitochondrial pathway .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2, 18(7): 679-684
金丽梅, 宋丽娜, 吴天法, 等.溶剂法提取万寿菊籽油的工艺研究.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5(12):26-28
JIN L M, SONG L N, WU F T, et al.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of marigold seed oil by solvent.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05(12):26-28
赵雅姣, 杜文华.不同甘草种质材料营养价值研究.草原与草坪, 2014, 34(2):63-71
ZHAO Y J, DU W H.Study on nutritional value of different liquorice germplasm materials. Grassland and the Lawn, 2014, 34(2): 63-71
刘玉兰.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46-247
LIU Y L.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246-247
KAUR N, Chugh V,Gupta A K. Essential fatty acids as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foods-a review.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gy,2014,51(10):2289-2303
DUAN Y H, YIN Y L,Li L L,et al. Review o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n-3 pufas on lipid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ion-immunity.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2, 3:28-34
[10]CAO W T, LIU N,WANG L. Effect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ratios on rats with DSS-induced colitis.China Journal Public Health, 2013, 29: 538-540
[11]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247
YANG Y X. Chinese food ingredients list in 2004.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05:247
[1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研究所.食物成分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0-101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of thechinese academ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od composition table . Beijing: The People′s Health Press, 1991:100-101
[13]杨春英, 刘学铭, 陈智毅.15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食品科学, 2013, 34(6):211-214
YANG C Y, LIU X M, CHEN Z Y. Determination of fatty acid profiles in fifteen kinds of edible vegetable oil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Food Science, 2013,34(6):211-214
[14]蒋秀琴, 刘立成, 赵福忠, 等.常见植物油脂肪酸含量的分析.饲料博览, 2010(3):27-30
JIANG X Q, LIU L C, ZHAO F Z, et al. Analysis of content in common vegetable oil . Feed Expo, 2010(3):27-30
[15]杜宇, 王欣林, 朱龙, 等.甘草色素优化提取及其热裂解产物在卷烟品质评价上的应用.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12):178-181
DU Y, WANG X L, ZhU L, et al. Optimal extraction of licorice pig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ts pyrolysis product in quality evaluation of cigarette.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43(12):178-181
[16]葛含静.苹果籽油提取、理化性质测定及脂肪酸分析研究.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6:45
GE H J. Research on the extraction,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alysis of fatty acid of apple seed oil. Xi′a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