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18-03-09黄杰
黄杰
摘要:美术学是美术类专业的代表性学科,实践教学对于该专业非常重要,但目前在培养中又显现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既迫切又艰难的。本文以实际问题分析出发,引出问题,探讨成因,积极发现解决办法,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共同思考。
关键词:美术学 实践 教学 手段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144-03
美术学是美术专业中比较重要的,该专业兼有美术创作能力和相对坚定的理论基础。美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中外,都面临着创作者缺乏理论的支撑或理论者手段不足的问题,美术学专业的创立相对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美术专业目前开设的学校比较多,整体招生量也比较大,所以美术学专业的发展好坏与否,就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第一,对美术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实践方式、招生情况,就业率都有较大的影响。
第二,从长远来看,对今后中国美术的创作水平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前景比较好,但美术学专业在这些年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集中于时间教学方面,主要原因是:
第一,美术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特别是很多学校把实践创作作为培养目标,这样的情况下实践教学越是重要,但越重要就有了较高的目标,就体现出实现的不易。
第二,现有的教学体制还是较偏向传统的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各专业教学改革,硕果累累,但由于长期的课堂形式的惯性很大,目前还造成了很多专业的实践性发展有问题,另外传统的教学对专业教师的思维影响也比较深刻,所以,总的来讲就是传统教学的惯性导致了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性思维和方式不足。
第三,美术学专业,面对的产业化环境不足。
美术学主要培养的是美术创作者和艺术评论者。但这两个职业相对来讲都比较不现代产业化,缺乏团队合作,协同发展,也缺乏科学化的人才产业流动、上升、发展的成熟模式。
美术学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以下将详细分析。
一、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定位
美术学专业培养也是如此,目前美术学培养的两个方向美术创作和理论素养,在不同的学校中配置是不同的,主要有三种情况:重画轻论、轻论重画、两者并重。这三种方式都有优点,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前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偏离的该专业的设立初衷,后一种很容易出现学生特点不突出的情况。最严重的不是出现不同观点,而是作为一个专业应有一个相对成熟,科学、平稳发展的一个培养模式。但目前美术学面临的是同样一个专业不同院校毕业生技能类型却很大不同,这容易造成报考者、学习者、管理者和参与教师的思维混乱。往往一个成熟的专业都是有一个主流发展的方向,这本能的给与所有参与者以统一的目标和导向,共同形成合力,像美术学专业,这样的定位和协行比较紊乱的专业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和互为挚时的情况出现。
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还有一个错误观点,那就是以为美术专业是面对传统的专业不需要现代科技,技术参与的多了会弱化文化内涵。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现今是一个信息时代。任何专业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加强新技术在美术学专业中的应用,只会丰功伟绩。以下将分析为什么技术手段在美术学教学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美术学专业的学习特点决定。
绘画学习特别讲求承载关系。同是美术类专业,但它不同于设计专业追求的创意性,美术学专业还是比较认可规范的技能和方法,所以时间教学尤为重要,特别是时间教学中的细节教学。众所周知,一幅中国画,绘画作品最基础的构成就是点、线条。课堂上老师教授时示范时笔速快,留存性不强,还有学生观察角度有限,很难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此时高清拍摄设备和后期的播放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美术学专业中针对名家名作学习极为重要,但此种学习的难度非常大,主要是因为名作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博物馆。即使看展出也由于距离、灯光等情况限制,很难观察到作品的细节,也很难观察出作品真实色彩。
这就需要建立高清教学数据库,以高清图向学生展示名著细节笔法等,指导教师加引导就可以有很高的学习效果。有一种观点是由教师指导就可以代替对名家学习,笔者个人认为这是最佳的,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眼界高度。用数字化教学学习名作可以说是一种低成本儿高效率的解决方法,目前這种方式的核心就是建立美术资料数据库,可以有企业云盘或磁盘陈列作作为存介质,可以通过每一个教室的数据库,也可以赋予每个同学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以权限进行分布式浏览。
三、管理方式有诸多不适应实践教学的方面
(一)课时分配灵活性差
由于管理方出于管理的便利性,于是把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段简单划分,多为2周与3周。这样的话限制了实践活动的时长变化,特别是限制了课程与短时实践教学穿插的情况,很多课程需要实践教学,但又不需要2周3周这么长,所以往往就忍痛不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这就伤害了学生和教学本身。
(二)填写文件过多而繁琐
由于近年各个高校加强了教学管理的严密度,就造成了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填表过多。美术学专业不同于理工专业,理工专业实践教学多以工厂和实践基地为目地,这些实习场所有不同与学校的规章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所以要求较多接触人和物也比较多而繁杂。而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通常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有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整个过程比较简单,更倾向于结果。所以可以简化流程、减少文件,着力指导与结果考核就可以控制整个实践教学的定向,让指导教师与学生从填写统计中定向实际的操作学习中提升有效时间,压缩无关时间,整体提升质量。
(三)时间教学中师生比例不合理
目前进行实践教学的班级通常在二本类院校中可以达到30-40人,如果加上1名指导教师带领两个班,这样的话师生比例高达70:1左右。以上午8点半太阳出来光线条件比较良好至中午11点半3小时计算,如果是30个人一个班的话,教师不休息可以指导每人6分钟,而60个人每人就是3分钟,而且这是单循环不记多次指导和休息时间。另外这种指导方式是高强度的,不可能保证在外出写生的3周左右每天都能保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endprint
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适应方面
从长期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能等同于教师的学历,但近年来教师学历和进修经历的提高,确实在授课中信息的广度和宽度、丰富度上對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长期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授课无论内容多精彩、多丰富,但始终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这一传播体系必须通畅。但现实的问题是往往有阻力的,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但教师在授课形式和内容上并未跟进。目前入学的大学生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末年龄段的,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比起前人能接触到更多信息,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教学配合中往往比较多地体现出不合群、不服从和对主流传播渠道和信息表现出抵触。这一情况出现后,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传播障碍。
同样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之前学生认为从教师这一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度比较高,学生主要是依据教师的可信性对教师提供信息进行价值分析。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影响对教师可信度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对其传播信息的接受程度。
第二,视听形式上,教学并未完全适应学生的习惯。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流的视听特点是读图式阅读方式。
读图时代的受众主要是偏青年人,报纸等传统的文字媒体受众偏向中老年人。近年来推动流媒体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年轻群体消费快速增长。面对青年人的信息的表达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图像化、色彩和内容快速化,这些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有较大挑战,靠传统文化的板书或是简单的多媒体形式是不可能吸引他们的。往往只能靠短期的强制手段去胁迫接受,但至于长期的操作性和效果方面就不那么乐观了。
第三,点状化的信息使用习惯。
基于前一点信息使用习惯分析又可衍生出点状化这一现象。
传统信息使用上基本上都是线形的,如传统的四大媒介为例,电视广播是按时序播出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是按前后版面编排内容,受众是不能改变信息的顺序的。但目前年轻人最主要使用的流媒体方式是可以通过点击选择任何时间点信息,亦可简单的实现重播和重播某些段落。而学生教育特别注意系统化、顺序化。教与学双方在信息使用方式上是不同的,这一问题如何调和是值得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表面上可以通过简单手段使其淡化,但事实上这一问题会越发尖锐,以至无法回避。
五、结语
本文以提高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出发,结合长期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出了面临的几方面问题,有些问题目前能解决,有些有待时间来解决。提出上述问题希望起到执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美术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为美术学专业发展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1]徐丹旭.高师美术学艺术考察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2]刘周,徐本川,羊海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8).
[3]许玉兰.艺术考察中的感知与体验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4]侯晓春.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育哲学分析[J].艺术教育,20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