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改革下“双基”的时代化演变
2018-03-09朱绍庚
朱绍庚
摘要:“双基”在教育改革前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点,而在2001年音乐教育改革后,“美育”成为了教学重点。本文将以沿用至今的几种音乐教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基”教学存在的意义,论证“美育”教育仍离不开“双基”这一观点。
关键词:“双基” 音乐教育改革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19-03
近2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艺术不再是某些阶层所独享的,而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艺术”。音乐作为艺术领域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走进了千家万户,音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音乐教育的研究也硕果累累。
自2001年音乐教育改革后,中国音乐教育越来越偏向于“美育化”,强调音乐学习应该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而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放在了美育教学之后。在20世纪一些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中,前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尤为重视双基教学。由于中国与前苏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我国在20世纪的音乐教育基本沿用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无论幼儿的启蒙音乐教育,中小学的课堂音乐教学,甚至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都摆脱不了“苏式模式”,重视“双基”教学正是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但2001年教育改革后,我国无论是以幼教为代表的学前教育,还是以中小学为代表的义务教育,甚至是专业音乐教育,都开始偏向于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人的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摆脱了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转而强调“美育”“综合素质”等在音乐学习中的地位,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以培养人为目的,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并不需要过分的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在音乐學习中真的不重要了吗?笔者认为不然,接下来笔者将以几种沿用至今的教学法来证明,“双基教学”在当下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落伍。
一、奥尔夫教育体系下“双基”的重要性
奥尔夫,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戏剧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体思想就是以节奏为基础的创造性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奥尔夫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领悟音乐中的节奏,提出了其最著名的教学方法——声势教学法。声势教学即以学生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拍掌、捻指、跺脚等一系列有趣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简单的方式。无论奥尔夫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程度,其核心思想还是想用更有效的教学法去解决最根本最重要的音乐核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跳过音乐教学中所碰到的困难。
众所周知,节奏是音乐的源泉,是每个音乐学习者都要直面的问题,无论是器乐演奏还是声乐演唱,都需要掌握准确的节奏,才能更好的进行到下一环节。奥尔夫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将节奏教育置于最中心的位置,围绕着节奏展开了一系列教学。不可否认,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中心思想是“原本性”教学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但是节奏教学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因为只有掌握了节奏,才能把握住音乐最核心的本质。节奏对于音乐学习而言便是“基础知识”。按照现代教育的观点,摒弃“双基”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美育上,试问,如果连乐曲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把握,“美育”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所以,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放弃“双基”,只是我国在近几十年的音乐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步学会采用更合理的教育方式去解决最基本最重要的音乐基础技能,例如上述节奏问题。如果只是一味采用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难免出现教学环节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积极性的减弱的现象。而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幼儿以及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广泛采用拍掌、捻指、跺脚等方式去解决节奏等问题,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高,更有利于增加课堂气氛。所以广泛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用更合理更先进的教学法去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下“双基”的重要性
达尔克罗兹,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体态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是指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曹理在其所著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也指出:“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中心课题”。而上文提到,节奏属于音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提出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更要感知音乐节奏中的速度、力度、时值,而这些对于音乐作品而言都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音乐学习者在学习中最先接触、最需要学习的要素,即基础技能。由此可见,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不但没有抛弃“双基”,反而是更加强调了“双基”的重要性。
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教学重点是视唱练耳。他提出的视唱练耳包括听辨、听唱半音及全音、音程等数千种练习,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学生的音高、调性感。如在教学中,开始采用一线谱,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按照等时值读每个唱名,逐步增加线,直到增加到五线谱,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或减慢速度。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听、唱记谱的能力,更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五线谱的教学,提高了他们的识谱速度和反应能力。另外,通过不断的改变听音的速度,对学生更好的体会速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普及性的音乐教育而言,学习视唱练耳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整体感知,为体会感知音乐情感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于专业音乐教育而言,对单音、分解和弦等听辨能够培养学生的绝对音高感,而对和弦性质、音阶等的听辨能够培养学生的相对音高感,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种音乐感知方法。所以视唱练耳无论是对于普及性音乐教育还是对于专业音乐教育而言,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即“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反观我国目前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虽然在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加入了一定比例的视唱练耳环节,但是对比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无论是体系化程度还是难度以及练习方法的种类等,都可谓只是“皮毛”。由此可见,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不但强调了“双基”的重要性,而且更是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训练体系,更加高效的解决了此问题。endprint
综上所述,虽然新世纪以来,音乐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音乐教育的重点从“双基”教学变为了“美育”教学,音乐教育家们开始强调音乐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学生在不学习任何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情况下,能否感知出音乐作品的“美”?如果不能,那么何谈“美育”呢?所以,要想音乐成为推动美育发展的手段,摒弃“双基”教育,一味的追求情感体验是不合理的。尤其对于普及性的音乐教育而言,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加上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抽象思维发展不充分,面对一首完全陌生的音乐作品,不掌握任何音乐知识,哪怕将一首音乐作品欣赏几十上百遍,也无法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之前就已经将这首作品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大调或小调、协和和弦或不协和和弦等音乐基本要素来营造配合先前奠定的情感基调。如果学生不懂类似大调明亮、小调晦暗这种音乐基础知识,就很难理解音乐的基本情感基调,更无法从深层次了解音乐。社会上更有很多误区,认为音乐学习特别是某种乐器的学习可以速成,出现了很多“乐器速成班”,标榜一定时期,一定的课时,即可掌握一门乐器,可演奏自己喜欢的一些经典曲目,甚至还有开办针对零音乐基础,用一定的课时,去学习一首自己喜欢曲目的培训项目。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非一朝一夕,一门乐器的掌握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摈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想要在完全快乐的状态,或者是带着完全功利的目的想要学好音乐或者一门乐器,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美育是通过一系列的听赏、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就无法欣赏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无法学会欣赏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学生的审美永远停留在一些口水歌上,那么真正的美育也就能无从谈起了。
因此,无论音乐教育如何改革,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转化为了什么,“双基”教学不能削弱更不能摒棄。对于一栋高楼而言,地基是决定它是否稳定的根本,音乐教育也一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是支撑我们不断进取的根本。我们可以认为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有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合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而不能否认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所强调的“双基”教学的重要性。广大的教育学家以及教育者所要做的是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以找到更适合中国现状的先进的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不能盲目否定或者追捧某一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果艳丽.“音乐双基教学”的发展与探索[J].音乐天地,2014,(06).
[4]石建宇,林能杰.“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课程目标观——析朱稣典《新中华小学音乐课本[J].人民音乐,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