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剧《朱鹮》的非审美维度
2018-03-09徐熳熊珊珊
徐熳++熊珊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活动,不是孤立于文化、历史、社会之外的,当一个舞蹈作品在表现它的审美维度的同时,也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它背后所蕴含的非审美维度。本文将运用“丹纳三原则”的方法即从种族、环境、时代的非审美维度出发,来浅析舞剧《朱鹮》,试图通过非审美维度的视角来关照艺术作品表现得本体内容,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关键词:丹纳三原则 《朱鹮》 非审美维度
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81-03
艺术品作为人的创造,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然而没有一件艺术品是排他性的孤零零的存在于当时当地的有限时空中,作品背后所呈载的种族、时代、环境等社会特征都会影响编导的创作,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来。本文运用丹纳三原则的艺术社会学方法来浅析《朱鹮》的非审美维度。他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美术史的研究,认为考察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应该把这个作品置入一个整体视野来解释。丹纳的这一基本观点,最终形成了他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他认为这三点是艺术的三种基本动因。舞剧《朱鹮》舞蹈中的非审美维度从表层上不直接进入作品的审美维度,但它却决定或影响着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这些非审美维度的“背景材料”甚至就是艺术作品背后说要承载的文化内涵,是艺术品审美维度和艺术品背后的非审美维度的主客观的内在统一。
一、种族性的非审美维度——舞蹈风格特征
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气质、先天的身体特征。这些因素是稳定的,是“内部的”“先决条件的”并且“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从舞蹈风格上来看,《朱鹮》成功塑造了一种东方的鸟,它脆弱、美丽、洁净、高贵、优雅,创造出它独有的造型和韵律。不论是“头鹮”的独舞、还是双人舞,或是群舞都有它们统一的韵律和风格,这种风格正是中国古典舞所独有的,正如编导佟睿睿坦言:“朱鹮的根源和她的特性决定了她必须用中国舞来表达。” 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蕴含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它从外在形态上以及内在的神韵上都能找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的东西,因此形成细腻圆润、阳刚与阴柔并济、情和景相互交融、技巧与艺术相互结合的美学特色。古典舞动作的运动核心就是“弧线”,其动作形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这八个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行云流水、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三个比较突出的风格特征。
舞剧《朱鹮》上篇在描述农耕时代,朱鹮与村民的美好生活时,动作优美流畅,刚柔并济,尤其在头鹮与樵夫的双人舞中,动作连贯,柔中带刚,连绵不断。在群鹮两次集体排成一排的整体亮相中,他们举手投足间也带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同时“七鹮”舞也给笔者留下来很深的富有中国舞的审美特征,他们聚集成圆。“圆”是古典舞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每一个链接的造型也离不开圆的动律。中国古典舞中独有的韵律、气息和美感以及含蓄委婉内敛的风格特征是编导运用古典舞风格的根本原因。
舞剧《朱鹮》在表现下篇现代社会,主要以快节奏,“收缩-放松”的现代舞风格为主。舞者们在舞台上快节奏的行走表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频率快,在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舞者们以肘部捂住嘴,这个动作很直接的表现环境的恶劣。直白、外放、不加掩饰的直接表达是现代舞风格的主要特征,与上篇中国古典舞的含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
编导佟睿睿以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为社会背景,将中国传统美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舞元素和西方现代舞巧妙的融合,使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形式在种族性的非审美维度上进行对比,从而使不同舞蹈风格的舞蹈在舞剧《朱鹮》中得以统一。这在中国舞剧发展道路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环境性的非审美维度——舞蹈语汇特点
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种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其中包括政治形势、社会生活。环境,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共同作用所决定的,是艺术作品产生的根因,因此舞剧《朱鹮》的产生来源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自然环境角度,从舞蹈语汇来谈,舞剧上篇的远古农耕时代,编导采用中国古典舞语汇的圆以及中国式的含蓄委婉,使动作柔美,舒展,缓慢,舞者们姿态轻盈柔慢,线条柔和温婉。尤其在鹮仙与樵夫的双人舞上,动作缠绵,连贯,表现出朱鹮和人们和谐生活,享受自然环境的美好场景,营造一种舒适、安逸、浪漫的田野仙境般的情景。转折点在下篇开始的部分,阴郁灰蓝的背景环境与上篇的浪漫粉色形成强烈对比。下篇主要运用现代舞的动作语汇,朱鹮已不再是一排排的成队出现,动作质感不再是之前唯美的、长线条的、舒展的,而是点状的、顿挫的、收缩的、紧张的。从舞蹈语汇上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反映自然环境被破坏,朱鹮濒临灭绝。
社会环境角度,随着社会机械、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越来越不重视,为了眼前的短暂的利益,去破环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朱鹮,也会失去自我,而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最后我们的后代只能从博物馆看到朱鹮时,才醒悟过来,努力去寻找曾经迷失的。下篇中,一段鹮羽之舞让笔者印象深刻,男演员用不间断的跑跳动作以及不停歇的接住羽毛然后扔向空中,这也隐喻着人们希望再次看到朱鹮,并想珍惜它保护它。羽毛在追光下飞舞,伴随着舞者们喘息奔跑,清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舞剧《朱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从环境性的非审美维度看,自然环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编导用舒展、柔美和顿挫、紧张的两种不同的舞蹈语汇特点,以及粉色和灰色环境色彩,通过强烈的反差效果,突出反映了环境的破坏对朱鹮的危害。
三、时代性的非审美维度——舞蹈构图特色
所谓时代,带有时代潮流的意味,是一种既定的推进力,合乎时代的艺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并产生影响,否则就被排斥。时代与环境紧密结合而对艺术产生作用的,时代是在时间上划定环境变化的不同阶段的一個概念,环境与时代共同对艺术产生影响。当今中国创作的舞剧中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十分少见,这种手法的产生也是由于时代性的审美特征的发展而出现。过去的舞剧均已叙事为主,近些年越来越抽象,偏向舞蹈诗的内容,而舞剧《朱鹮》分为上下两篇,营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手法更能给观众的心里产生较大的共鸣和影响。从时代性的非审美维度,在舞蹈构图方面,分为古代生存环境和现代生存环境。
古代生存环境下,舞剧开篇展现了一幅绿色生机勃勃的农耕画面。人们在田地里农作,动作缓慢、舒展,队形整齐,舞者们弯下腰做插秧的动作,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农耕时代,大自然的魅力。朱鹮群舞舞段,一排整齐,带有“中国红”的朱鹮踱步而至,他们傲首挺胸,优雅高贵。同时,整齐一律的队形表现古代生存环境下,朱鹮数量很多,也是反映环境没有被破坏。在头鹮于樵夫的双人舞中,舞者在舞台上呈现的画面线条以弧线、圆为主,舞蹈动作流畅连贯自然。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七鹮舞”,七只朱鹮在舞台前方形成一个“圆”的舞蹈造型,在这个造型的基础上,用手的连接,进行各种动作的变换,但圆仍保持不变,“圆”在中国象征圆满、自然。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特征所决定的,整个上篇的舞蹈构图给人以和谐,美好的感觉。
时代性的非审美维度,编导对整部舞剧进行的舞蹈构图来看,古代和现代的生存环境对比强烈,无论是舞蹈动作、舞蹈队形、服装、舞台效果等整个画面,更加突出反映编导想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种手法能更直观的让观众明白并引人深思。
四、结语
本文通过丹纳三原则的种族、时代、环境三个非审美维度对舞剧《朱鹮》的舞蹈风格、舞蹈语汇、舞蹈构图三个审美维度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文化特征。舞剧《朱鹮》凝聚着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中国式的含蓄委婉,以及和谐之美感。在最后“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也是全人类共同期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娜.论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6,(08).
[2]武巍峰.试论舞剧创作中人物个性形象的塑造——从外部形态动作向动作语言的转化[J].舞蹈,2012,(05).
[3]汪亚敏.舞蹈的动作姿态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8).
[4]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赵洁.浅谈舞蹈语言的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