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将消失的艺术”

2018-03-09史玥

艺术评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研究综述

史玥

摘要: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至今日趋濒临的戏曲剧种,作为一个极具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剧种,二夹弦戏曲音乐在近年来才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将对二夹弦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二夹弦的历史起源、音乐本体、剧本剧目、剧团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二夹弦 戏曲音乐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24-03

二夹弦,也被称为“大五音”,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也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剧种,它起源于河北(清道光年间),曾广泛流传于苏、鲁、豫、皖边界地区。在这四省交界的地方,使得研究者对于二夹弦民间戏曲地方资料的掌握相对零散,难以收集全面。2008年,二夹弦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一个体现着民间群众生活的地方戏种,二夹弦戏曲的传承问题使这类剧种濒临灭绝,为更好和更全面的对二夹弦戏曲进行收集与研究,本文将对二夹弦研究的各类文献进行综述。从目前现有二夹弦的研究资料看,其方向多集中于对历史起源、音乐本体、剧本剧目、剧团传承现状及对未来发展思考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历史起源

对于二夹弦的起源发展,外界有许多种说法,最为普遍的说法为,二夹弦戏曲音乐是从花鼓丁香和纺棉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也称为“打花鼓”。《中原曲苑》中记载:“‘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即清唱或‘打地摊,即简单化装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跨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与《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均记录了花鼓丁香为二夹弦戏曲前身的传说,对花鼓丁香的改良,是秀才白殿玉夫妇在其基础上加入四弦乐器所创。随着花鼓丁香说唱形式的发展,演唱内容从简单的故事增加成为一部完整的戏剧故事,伴奏乐器也从花鼓类打击乐器逐渐加入了四胡乐器,一步步转变成为二夹弦戏曲音乐。

这是二夹弦戏曲音乐前身最普遍的源流探析。在学位论文中,高飞胜的《开封二夹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来思考》(2007年)、吴佳文的《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2008年)、毛翠的《开封二夹弦传统剧目本文研究》(2010年)、朱路阳的《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2012年)、王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2015年)以及王璐娜的《二夹弦剧目研究》(2016年)当中都有提及“花鼓丁香”是二夹弦戏曲的前身。不仅如此,毛翠还在其论文中论证了这一观点。此外,在期刊文章中,鄢秀丽《试论二夹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传播》、张莹《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李慧娜《关于博爱二夹弦的研究》、靳小莉《鲁西南传统剧“两夹弦”之文化探源》等都收录并应用了“花鼓丁香”作为二夹弦戏曲前身的说法。

(二)纺棉小调

纺棉小调起源说来自一种传说。早年间山东有一个姓白的秀才酷爱诗词,精通韵律。一天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非常悦耳,便将谱子记录下来,另编新词教女儿唱。后遭大旱,父女南下逃荒,便唱着这些小调沿途乞讨。到了曹县的大徐庄,因村里人都很爱听,在那里落户下来。白家父女的创作经过后人的不断丰富发展,就成了二夹弦戏。

王璐娜的《二夹弦剧目研究》(2016年)、吴佳文的《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2008年)、毛翠的《开封二夹弦传统剧目本文研究》(2010年)中均记录了此历史传说。段红霞《濒危剧种二夹弦艺术探源及现状的思考》、洪仁国《如何拯救“亳州二夹弦”》、王晓丹《根植群众的艺术奇葩——延津二夹弦》等期刊论文中也出现此类观点。

二、音乐本体

音乐本体方面,是音乐研究者们普遍注重的重要解析方向之一。二夹弦的唱腔是属于曲牌体和板腔体有机结合的综合体,把各种调式、调性和主要音相同的曲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唱腔结构形式[2]。江一舟是最早对二夹弦音乐本体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他1982年出版的《二夹弦概论》系统的对源流及其唱腔、板式、唱词、伴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其他各类论文中,研究者们也均从这些角度出发,将二夹弦戏曲的板式、唱腔唱词、伴奏乐器、剧目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板式方面,二夹弦的板腔主要分为“板类”“北词”“娃娃”三大类。在三大类的基础上,每一个类别中都包括着若干细分唱法,例如“板类”中还包括大板、二板、三板、砍头橛、碾子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板式。调式方面,二夹弦多以宫调式为主,也使用徵调式和羽调式。唱腔以真声演唱,假声拖腔为基本特点,旋律多四度五度的上下进行,真假声交替的部分跨度可以达到八到十一度左右。此外,还有对角色行当中生旦净丑的分析论述。

在学位论文罗九红的《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2006年)、吴佳文的《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2008年)、高飞胜的《开封二夹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来思考》(2007年)、朱路阳的《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2012年)和时媛媛的《河南睢县二夹弦传承的调查与研究》(2015年)中都对二夹弦的音乐本体进行研究讨论。其他包括尼树仁《二夹弦的音乐唱腔》、段红霞《濒危剧种二夹弦艺术探源及现状的思考》、鄢秀丽《“二夹弦”文场音乐与武场音乐特色辨析》、靳小莉《鲁西南传统剧“两夹弦”之文化探源》等。

三、剧本剧目

二夹弦作为濒临消失的民间剧种,其剧本剧目也是迫切需要收集与整理的部分。二夹弦戏曲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部,经常用于演出的剧目也有上百个,通常人们将传统的老剧目称为“老8本”,即《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从“老8本”又过渡到“新5本”,包括《货郎翻箱》《打狗劝夫》《趕女婿》《丝绒记》《墙头记》。剧目内容的表现,反应了二夹弦戏曲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endprint

毛翠的《开封二夹弦传统剧目文本研究》(2010年)和王璐娜的《二夹弦剧目研究》(2016年)都是以剧目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但二者的切入点与具体方式则不相同。毛翠在论文中将剧本分为演出本、整理本和刊行本三类,解释了因时代的发展,剧本由手抄本到出版本的过程中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发展与变化;王璐娜则更注重剧目的来源与个例分析,详细讲述民俗故事的产生背景,和新老剧目的分析对比。

张红霞《稀有剧种——亳州市二夹弦的调查研究》和刘红洲《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及唱腔音乐探析》的期刊论文中,也分别简略的对亳州地区二夹弦的剧本剧目概述总结。

四、剧团传承

二夹弦戏曲的生存现状是近年来对此课题研究的焦点,其分布虽然较为广泛,但大部分地区的传承情况已经较为零散或失传。面临这种现状,对当地现存二夾弦戏剧团体的传承研究是探寻近代以来二夹弦戏曲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当地剧团进行规模及历时发展情况梳理的学位论文,有吴佳文的《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2008年)和时媛媛的《河南睢县二夹弦传承的调查与研究》(2015年)。后者较前者的个案研究而言更偏向田野实录性,作者通过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如实的进行记录,呈现出较为真实、完整的田野内容。

期刊论文中,李慧娜《关于博爱二夹弦的研究》、张富春《发挥地方优势,共建精神文化家园——以豫北延津县二夹弦为调研中心》、张思镜《延津二夹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王晓丹《根植群众的艺术奇葩——延津二夹弦》等文,也分别从当地的戏班、剧团生成与发展为个案进行概述。

二夹弦从产生发展以来,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不断流传,所到之处都有着相似却不尽相同的剧团发展经历,相比大范围的论述二夹弦剧目剧团,个案中更透露着当地人文的风貌。

五、未来思考

通过对二夹弦历史源流、剧本剧目、剧团发展情况的研究,不难发现二夹弦戏曲从过去的辉煌时期到现在的走向落寞和消失的过程。面临这样的境地,研究者们都会在论文中对二夹弦的传承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在高飞胜的《开封二夹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来思考》(2007年)、林静静的《从二夹弦兴衰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毛翠的《开封二夹弦传统剧目文本研究》(2010年)、朱路阳的《山东两夹弦的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2012年)、王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2015年)和时媛媛的《河南睢县二夹弦传承的调查与研究》(2015年)学位论文中,作者们都对二夹弦戏曲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戏曲传承人的保护与人才培养,壮大剧团队伍的相关资金问题、宣传与传播的力度、二夹弦戏曲的创新等方面,并提出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对策。

鄢秀丽《试论二夹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传播》、潘龙华《二夹弦现状分析与保护发展建议》、段红霞《濒危剧种二夹弦艺术探源及现状的思考》、张莹《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戴蒙利《亳州二夹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张富春《发挥地方优势,共建精神文化家园——以豫北延津县二夹弦为调研中心》等期刊论文,也根据当地二夹弦发展的现状指出问题、提出看法与见解。

二夹弦戏曲要保护和发展,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戏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等都是二夹弦当下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在文中普遍提及的方面。非遗保护、人文宣传、纳入教学等措施,仍需要更多具有高度艺术修养及敬业精神的戏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呼吁。

六、结语

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现今对于二夹弦这一地方剧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人对二夹弦戏曲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资料。但从目前学者研究的数量与方向上看,二夹弦地方戏曲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首先,对二夹弦戏曲种类的研究。由于二夹弦的产生与发展在山东、河南、安徽、苏州的边界地区,流传范围广,所涉地区众多,目前对地方剧团的挖掘数量较少且重复,仍可继续探寻与挖掘二夹弦戏曲其余生存地。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风土人情的影响,异地同曲之间的差异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第二,对二夹弦戏曲资料的梳理。二夹弦戏曲作为地方民间小戏种类,在各地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辉煌与衰退的时期,因而资料掌握会较为零散。但在新时期,二夹弦地方戏曲也在进行发展与创新,旧的资料与新的发展也是跟随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中华民族人类的智慧与情感。面临二夹弦般即将消失的艺术形态,文化研究者的探寻与研究记录,不仅是绵延人类的精神文化,更是继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色彩。

参考文献:

[1]肖东发,秦贝臻.中原曲苑[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2]罗九红.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研究综述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戏曲音乐欣赏探析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苏州滩簧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