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命对视的漫长瞬间
2018-03-08段新强
段新强
作为洛阳的“老牌”诗人,赵克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先后出版了《燃烧的情愫》《心的祈祷》《美丽的忧郁》《五弦琴音》等诗集,颇有建树。近年来他的文学视野有所转移,专注于散文写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原本让人以为他已与诗歌渐行渐远,然而最近读到他的一组诗歌新作《陌生人望我的眼神》,让人惊讶不已。组诗中每一首诗歌所呈现的思想和美学的价值重构与开阔的艺术张力,都显示出难得的敏锐与深厚的内功。我想,一定是赵克红“苦恼”于生活内部有许多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才使得他又祭起诗歌的语言,为我们呈示出了现实生存更深层的情境。
纵向考察赵克红的诗歌写作,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他的文学伦理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變,这是他同一时期诗人中所极少有的。或许这与他长期以来持之以恒、毫无松懈的文学历险有重大关系。由此说明,赵克红一直没有离开过文学的核心现场,不论是写散文还是写小说、诗歌,只是运用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支配其调动文学话语“履行自己信义承诺”的核心力量,仍然是来自生命内部的那些宝贵的经验发现。
越来越多的诗歌创作实践证明,“生命深处的熔炉”始终是诗人获取诗歌真身的最可靠的子宫。有气节、有内力的诗人都会面对人类辽阔的生命图景,从自身个体生命的现实存在出发,去勇敢、真实地呈现生命深处的原生状态。而越是深入生命内部,就越是会深陷现实体验的泥沼而不能自已。在这种既深入又挣扎的过程中,每一次生命之翼的摆动都是处于高度警醒和高度癫狂临界线上的生命力的总和。在那无数个生命力爆发的瞬间,肉体的生命、经验的生命、感情的生命、理性的生命和分裂的生命,纷纷共时蓬勃而出,组成了完整生命的真实内在,它们就像是一块晶体的不同楞面,交相辉映,共同完成了对生命实体的全面折射。但是在这种生命熔炉的打开中,任何有准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表演经验”和精心谋划的“公众行为”也都不可能是真实的生命表达,只有个人的、灵魂无意识的“瞬间”震颤才是最真实的。
赵克红组诗中《黄昏片断》所记述的那个“黄昏”是诗人所经历过的无数个“黄昏”中的一个,但并不是一个平均数,是区别于其他众多“黄昏”的独一无二的“仅此一次”。所以在诗人身处其中,与周围的事物之间产生那“会心”的一瞬,生命深处的熔炉即被打开,“就在此刻——//时光的快刀手,一再挥舞”(《黄昏片断》)——诗歌就此产生了,生活真实的肌质被即刻呈现。也正是诗人瞬间的顿悟,才有了撼人心魄的《无名花》。此诗采用白描手法,完全真实地再现了“无名花”所暗喻的生命群体的生存情境。“无名花”自己“对自己的美”进行概括(什么样的美,没有必要说,与诗无关),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文学发现,它有力地揭示了那种不被人们特殊关注的卑微者的命运,也指明了整个人类生命存在与不断进步的根本动能:自我的完善。这些“无名花”“蒙着/一层无名的碎屑”,“不知是什么时候/长出的叶片/什么时候开的花”,无声无息的生存状态正是普通人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但是,它们“引起了我的注意”。“无名花”的花香不是轻薄的浮香,而是动人心魄的生命本质的力量。诗人与“无名花”这种生命的对视,是一种生命的相互观照,诗人赋予了对方生命的“主体”地位:“如陌生人望我的眼神”。那一瞬间,诗人的灵魂是颤栗的,精神是警醒的,对卑微生命的态度是仰视的。
在重新寻找人类生命地位的过程中,诗人赵克红有了更多“诗意”的发现。试看《走进书斋》一诗,“缩小的人/沉默的人/脆弱的人”,是我们仰望某种事物时的不同表现状态,但这些状态是表层的,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即对以“书籍”为代表的整个人类文化强大力量的敬畏,同时反过来对自身渺小产生自觉。这种在“仰望中长大”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姿势。这个“让他自己感到陌生”的人,借助于在“暗淡的灯光/摇曳的灯光/苍白的灯光”的照耀下“拜伏在书桌上”的“灯台”,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对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的依赖。在这里,诗人显示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运用微小具体的个体事物来涵盖具有历史性普遍意义的事物:“一张药方”,它单薄、无奇的身影后面隐藏的是人类已经掌控的宇宙之力以及更多的未解之世界。“相互对视的力量”暗喻我们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世界上,人类与万物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紧张关系。人类把自己交给了难于预知的未来世界,这是无奈的不二选择,更是对命运的勇敢面对。诗歌强大的张力也在此出现。
对于生命真实内在的发现,往往是建立在对陈旧事物和权威话语、公众知识的高度警惕和有力拆解的基础之上。在组诗中,诗人搬出了曾经在无数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浣衣女”,这一古老文学艺术形象,早已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正像诗中所写,“垂柳还是/老样子,被风一吹/心事就荡进那些酸诗软词中去了/河岸更是弯弯曲曲的老套,长满了/唐宋元明清的绿苔和水锈”。但是诗人明显是以一种蔑视、调侃的语气,对老旧的、早已形成定式的、僵死的“知识”发起挑战,他的重心在于借此突显接下来的内容:“只有细腻白皙的手,不停撩起/二十一世纪的水声/哗哗,哗哗/修饰着一个从不示人的/梦”。诗中引入的这一景象,并不精彩和新奇,而且也是千百年来“浣衣女”演出人间情景剧的必要剧情。但是,由于诗人别具一格的抒写,具有了当下生动生活的现场感,使读者有了极大的阅读惊喜。而深入辨析会发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内在的活力依然是“浣衣女”这一古老文学题材焕发青春的核心因素。
生命真相的揭示者都具有悲剧情怀,就像追问老牧人的俄狄浦斯,在面对可能预知的残酷命运时义无反顾,更能显示出履行承诺的宝贵。而这种悲剧精神是人类在自身发展历程中所要忠诚保持和依赖的精神大势,它包含在每一个个体生命当中,即使在圆满的、令人亢奋的生活境遇之下,也会以“莫名忧伤”的面目“短暂”出现,并且有时会非常隐蔽。“一片树叶的灵魂/轮回青翠在福王府门前/我与远来的朋友,手执洛阳铲/早出晚归,淘不尽故土洛阳/四月的丰华”(《洛阳·四月》),与其说是诗人对洛阳的赞美,不如说是对历史远去的怅然缅思。“泪在戏马台上飞扬/泪被历史看客仔细雕刻/从一个英雄的眼角/死命剔出来”(《霸王泪》),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是生命与生命跨时空的悲情对话。就连诗人对当下故乡的回望,也是一种忧伤与忧伤的精神对抗:在《梦里故乡》里,“挂在泥墙上”的“柳笛”,使乡愁在“回味着青涩的旋律”的过程中再次拥有了击打灵魂之钟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的忧伤成分是永不会消逝的,它们构成了生命重要的部分。所以诗人才会写出《黄昏片断》中“被饮入地平线的/悲壮的河流”这样惊心动魄、噬心之极的意象,其悲壮的昭示力量也将会永远成为大地上生命奔涌不息的壮美图景。endprint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人们对自身生命的重新认识带来了真实人性的归位,也带来了我国新时期诗歌的新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诗歌告别了宏大叙事和广场抒情,并由道义的深刻转向生命的深刻,由自恋的外向扩张转向自身的内省和反思。崇尚文学守则的诗人都越来越专注于个人日常私密经验的叙述和独特情感的抒发,生活细节和个人话语成为诗歌保持鲜活的重要能量。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赵克红也有其个人的论断:“耳边的风,重复着/一些词语/重复着一些词语边缘上/分岔的光/脚下的路,重复着/生活的线条/重复着生活清晰的/指示箭头//而纸张上的白色/多么容易/染上烟尘/纸张里那么多的脆弱/也是多么容易/在一场粉碎中,更加/脆弱”(《焚信》)。而如何通过眼前现实世界驳杂的浮光掠影来打通生命之间隐秘的通道?诗人趙克红是借助于不同的现实道具来进行灵魂的有效叙述。在《白天鹅》中,“白天鹅”使“我”的生命与虚无又广阔的“白云”的生命实现了巧妙对接。“泪是柔弱女子/泪名曰虞姬,在琴弦的/崩裂里献身/泪冲洗着江东父老,冲洗着/楚人的灵魂/泪在忠义侍从的面前/被饮入/历史之刃”(《霸王泪》),“歌声跨不过,隋唐城/高过时间的护城河/牡丹,翻找着最惊艳的语言/在百姓的眼睛里,翻译/千百年过往的悲喜”(《洛阳·四月》),历史的遗迹与现实的灯光相互交织,纵向的时间与横向的空间相互交错,历史观、道义观、人生观被囊括其中。尤其《黄昏片断》中“最新的夕阳”、“天边的金丝带”,以及那些隐藏的有暗示意味的“技艺中最难解的细节”,都成为诗人布置梦境的具体物象——“梦境”虽然还未到来,但是作者已经预见到了,因为它们作为新鲜、“瞬间”、个别的现实存在,将会成为诗人生命里最活跃、也是最可靠的经验。它们既来自于人类从远古依赖长期积淀的巨大心理能量和经验积淀,即集体无意识,又具有朝向未来——“执意延伸至我接下来的/梦里”无限的想象力:虽然“时光的快刀手,一再挥舞”,“但总有一些事物”,将会“获得另外多出来的生命”。
在这组《陌生人望我的眼神》中,《无名花》《黄昏片段》《走进书斋》与《白天鹅》等单首作品成为整组诗歌的基本架柱,完成了诗人在生命与生命对视瞬间的经验呈现,加上其他作品的有益补充和相互支撑,整组诗歌展示出了独特的诗学价值。在对“诗意”的发现和提炼的过程中,诗人坚持当前语境下的写作立场,以个体生命的体位与周围的事物进行相互平等的对视与观照,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至深者呼唤至深者”的话语传递。就像《走进书斋》中所写,“一粒粒相互对视的力量”,在对“历史的面孔,未来的路径”的回望和追问中,完成了对生命真实存在的有力去蔽。
责任编辑 谭 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