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记
2018-03-08任由
任由
对法国人来说,面包就像中国人碗里的米饭,像意大利人餐桌上的通心粉,腋下夹一根棍子面包手中拿一份报纸匆匆赶路的巴黎人,是十足的法国形象。
长条“法棍”面包,朴实而优雅,扑鼻一股动人食欲的麦香。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时分,来去匆匆的行人,确实大多怀抱着一根长条面包穿梭走过,构成独有的法国风景。早餐简单,涂上黄油和果酱,吃掉就行了。午餐时很多人食用法棍做成的三明治。晚餐呢,吃过面包并且用它来揩净菜盘子里剩下的调味汁,再放上干酪,来一番最后的品味。
法棍在法国,是能用手拿着吃的唯一的食品。它同葡萄酒一样,已上升到了神祇的地位。在法国有专门出售面包的门店自然不足为奇,巴黎市政厅前有个展厅,里面展览的就是法国的面包家族。不仅面包种类丰富,还陈列着制作面包所需的五谷杂粮,以及制作程序中用到的各种工具。在巴黎中心的繁华之处,把面包呈现得如此堂皇,无疑宣示了面包在法国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曾看到一幅广告画,画里的主人公个个擎着“缺角”的长棍面包,宣传词是:“麦香太诱人了——所以优秀面包师的产品从来不能完整地到您家。”诱惑难挡啊,抗拒不了,回家途中就掰下一块面包送入口中……“长棍面包总是很难完整到家”不需奇怪。
在法国,面包店是最温馨的地方——明亮洁净的橱窗,柜台后是面包大妈甜美的微笑,刚出炉面包散发出的穿越了无数年轮的麦香……听说为了避免大工业生产毁掉手工生产的法国面包,政府规定,每个街区必须保留一间传统的面包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面包制作已经是艺术品的“塑造”了,每道工艺都满含着传统面包师对面包的痴情和敬意。是的,制作法棍的每个面团都充满生命力,是面包师的知心朋友。
面粉发酵用的是法国活性酵母,制作成的特殊酸面种,经过十六个小时低温发酵,淬炼出完美的乳酸,使最终制作出的法棍幻化出非凡的口感。低温发酵之后,面团经过严谨耐心的整形——面包师的巧手四次四叠式按摩塑造,保证烤完出来的法棍有着完全相同的容貌:身长五十厘米,腰围十八厘米,重量二百二十克。然后,法棍的雏形被小心翼翼地送入發酵柜进行二次醒发。二次醒发的温度精准控制在三十摄氏度,时间精准控制在七十五分钟,以确保面筋的延展韧度恰到好处。
醒发完成后,面包师将面包雏形稳稳地取出,进行高工艺标准的表面划口。法棍朴实优雅的外型取决于划口的质量。刀口必须为奇数,每条刀口平行,倾斜十五度,长约十厘米,彼此续叠两个厘米。
这时候,面包师已经将烤箱预热多时,到达了二百三十摄氏度的高温,面包师将面包雏形小心地置入烤箱,进行总共二十六分钟的烘焙。在烘焙过程中,还要适时进行水蒸汽喷覆,以使面包表皮和内部均达到最优状态。最终,一根表皮酥脆、内部香软、回甘生津的法棍出炉了。
你看,法棍是不是多道工序淬炼出来的艺术品呢,是不是凝聚着法兰西民族深厚悠远的生活智慧呢?
统计说,在1900年,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三百二十八公斤的面包,而今天只是五十八公斤了,按照这个趋势,明天呢?没准有一天不吃面包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面包店了,孩子们也不会知道法国长棍面包令人惊奇的味道了。
买来吃吧。如果你不吃手工制作的长棍面包,不仅仅体会不到法国饮食文化中朴实且优雅的麦香,还可能总有一天就没得吃了,那该多么遗憾啊。
多彩的墙壁
在巴黎,有时候晚归,看到几个年轻人结伴,带着喷漆罐,就知道,明天又有一处或几处的墙壁会“说话”了。
没错,他们是去涂鸦的。他们其中,有的家中经济情况并不大好,可能下午刚刚拿到学校的“困难补助金”,但天还没黑,就买了涂鸦专用的喷漆罐了,他们是执着的艺术家。
“涂鸦”之谓,在中文里往往是形容某人画技拙劣,某生作业潦草,在巴黎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一种世俗的文化。
在我的左岸住处,门外不远的楼上,涂鸦画家“排列”了很多巨大的“书”,远远望见,好像楼房成了一个书柜——已经成为街区的标志了。
巴黎有着古老的街道、整齐的小巷、典雅的建筑,整个城市色调暖灰,素雅而整洁,而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到处有涂鸦——自由甚至狂放的艺术创作。
现代涂鸦最早出现在法国——证据是摄影大师布拉塞(Brassai)1960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叫《涂鸦》(《Graffiti》),在这本书里,涂鸦被称为“毛艺术”而“涂鸦”这个戏称十年后才出现在美国。
批量生产的涂鸦最早出现在巴黎街头——创始者是Blek Le Rat。他使用一种自己剪出来的“纸模” (Stencil),或者是厚纸板切割出来,优点是它能作为模具,多次在不同地点重复使用。
纸模涂鸦让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个图像。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某个图像时,可能没有感觉,再一次看到时,会自动联想记忆,识别它的存在,假若再有几次重复,图像就可能进入人的心灵,引发想象力并调动深层次的的幻觉意识。
巴黎城内各个地方的墙壁,都是涂鸦大师们喜欢的自由创作“画板”, 欧洲其他国家甚至美国的涂鸦艺术家也都喜欢专程跑到巴黎,展示他们的涂鸦创作,丰富法国的涂鸦文化。
有了高速公路以后,确切地说,是高速公路两边出现了大批的栅栏与档板之后,这些栅栏与档板以整齐划一和“相对流动”,成为涂鸦艺术最理想的表现载体。
在政府的支持下,法国街边艺术家Jean Faucheur创立了Le Mur协会,这个协会的使命就是推动法国的墙壁艺术。
墙壁艺术,逐渐受到了艺术机构的认可,出现了一些以街头艺术为主的画廊。Sergeant Paper就是这样的一个画廊,它坐落在蓬皮杜中心,通过出售一些著名街头艺术家的作品来维持整个画廊的运作。
法国街头艺术家Space Invader走出巴黎,占领了包括伦敦、罗马、东京的世界每一个角落。他的第一幅作品完成在1990年,到了2011年,他已经拥有上千幅画作,并在网上建立了作品数据库,列有作品的图片,根据作品的成分和地点进行了归类。endprint
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葡萄牙街头艺术家威利斯,曾在伦敦和班克斯合作。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将作品画在平滑的墙面上,而是借助粗糙的石质墙壁,仿佛“雕刻”出了一张抽象的脸。
瑞士艺术家Thoma Vuille又被称为柴郡先生,他的微笑的卡通猫通常“出现”在高不可攀的地方,但是2012年6月,一匹黄色猫咪的涂鸦例外地出现在一面倾斜的护坡上,大笑的嘴巴、变形的白色的手和S形的尾巴相映成趣。
美国涂鸦艺术的领军人物谢帕德·伐瑞(Shepard Fairey)2012年6月在巴黎当地理事会的全力支持下,在万众瞩目之中,借助巨型吊车创作了近10层楼高的人像杰作。
Tic小姐是巴黎女性涂鸦艺术的先驱,她的作品一般位于蓝领居住区,画面上经常是一个打扮时髦的黑衣女郎和几句话,意思常常是“献给爱和生活”。 她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就连城市涂鸦清理人员也舍不得将其抹去。
热爱艺术,会被巴黎随处可见的街头涂鸦所迷,情不自禁地拍摄下来,再慢慢地翻阅欣赏,常赏常新,因为“自由创作”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荷兰的国粹
在荷兰,工艺木鞋与郁金香、风车一样,属于国粹。
从公园景观、纪念品摊点、花盆墙饰、甚至街头人们的脚上,都可以发现工艺木鞋亮丽的倩影。
木鞋最早是由高卢人发明的,十五世纪传到荷兰,落地生根,终成大器。
荷兰的木鞋,头和跟都向上微翘,形如木船,又称荷兰船鞋。
在荷兰,婴儿出生后,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作为荷兰人,一生都要与木鞋为伴。
荷兰男青年谈恋爱时,要设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脚形与尺寸, 亲手送她一双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
结婚时,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
如果到荷兰人家里作客,往往会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看到一双制作精美的木鞋,不用说,那就是主人当年的订婚礼品之一,它不因陈旧而减弱曾经浪漫的情怀。
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你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
木鞋在荷兰文化中的重要性,从许多日常话语中就可明了。
举例如,表达惊讶时说“现在我的木鞋可坏了”, 滥用某事物时说“连木鞋都拿来玩”。 当听到某人“像个农民一样牢牢穿着他的木鞋”, 意味他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若有两人“穿着同一株柳木做的木鞋”, 表示他们是感情极深的哥们儿。
既然木鞋如此事关重大,那就要好好下功夫了。
木鞋制作是特殊的本领,荷兰人在做小学生时,就由老师指导制作了,日后渐渐长大积下的经验更多,这样,有人就能制作出别具特色的木鞋,他的求婚之路也将顺畅许多。
优秀的荷兰木鞋匠,实际上就是一位雕刻艺术家。
在荷兰历史上,有一对叫做威茨耶思的兄弟,他们的制鞋手艺十分高超,无论顾客是什么样的脚型,总会做得非常合脚。
威茨耶思兄弟俩一般先用各式各样的工具或机械进行初加工,最后用手工来完成鞋子的制作。
如今,在距离阿姆斯特丹约20公里的小镇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观光客还可以看到制作手工木鞋的过程。
目前荷兰还有20来家木鞋厂,年产量大约在450万双;其中三分之一是用来实际穿着的,另外的三分之二则是作为纪念品出售的。
木鞋成为纪念品大约始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而且是在荷兰以外生产的。后来,随着制鞋工艺自动化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荷兰人自己也开始制作工艺品的木鞋了。
现在,荷兰每年约制造600万双供观光客当做纪念品的木鞋。
据说,荷兰光照时间短,地表低洼潮湿,适合穿着木鞋行走,且木鞋容易清洗,欧盟甚至认证木鞋可以保护双脚免受尖锐物、重物等伤害,是一种安全鞋。
荷兰木鞋常以杨木和柳木制成,长期以来,穿坏就丢进火炉当柴烧,使得历史学者难以追溯木鞋起源的确切日期。
据估计,最早的木鞋应该出现在850年前,现存最老的木鞋则是在阿姆斯特丹發现,制造于公元1230年左右,材料是红杨树。
原先手制木鞋,要做得左右对称,又要合脚,并不容易。要做些花样,那就更需下功夫了。因此做一双精致的木鞋,费时一星期是常事。
从19世纪末工业化开始,荷兰木鞋渐渐由机器制造了,一分钟内可做三双。机械的威力远远大于手工,传统的木鞋手工制造在成为逐步凋零的行业。
作为纪念品的荷兰工艺木鞋造型很可爱,整个样子象一艘小船,可做装饰品,还可以做花瓶。就是荷兰人也舍不得把它扔掉。
在 “风车村”里,可以看到一只特大的木鞋,足足有3米长,由一整块木头镂空雕成,外面涂上黄、红两种颜色,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木鞋。
荷兰有世界著名的木鞋博物馆,馆里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精彩的各类“木鞋”, 琳琅满目,大者如同一艘能乘几十人的木船,小的在一个火柴盒里能放置12双。
木鞋博物馆里的所谓“木鞋”也早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仅从材料上分就有黄金、白银、青铜、铝合金、钻石、水晶、玉石、翡翠、玛瑙、塑料、橡胶、玻璃、石头等几十种之多。
从用途上分,又有旅游鞋、钉子鞋、冰鞋、旱冰鞋、高跷鞋、登山鞋等。
那些由各种材料制成,由世界各国元首、总统、王室成员在近百年来赠送给荷兰的“木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据说大部分万金难买。
木鞋是荷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也是内涵深蕴的重要文化。
罗马假日
工作比较紧张和忙碌,为了疏放心情,今年的五月中旬,在罗马度过了一个不受干扰的假期。
原计划当地时间十三日傍晚到的,飞机该起飞不起飞,推迟了大约两个小时。不过回程时,居然正点起飞,正点归家。endprint
罗马是今天的意大利首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在历史上,罗马是欧洲最古老和最出名的城市,当然它也是全球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世界文化遗产。
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城市很大,市中心面积约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
在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筑城堡在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逐步形成了早期的罗马城。
在赴罗马之前,跟父亲交流想法。恰好父亲于春天完成了一部著作《丝路奇缘》 ,把古罗马——西罗马时代的罗马——介绍得很清楚。
很早的时候,有个国王,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努米托雷,次子名叫阿穆里奥。国王去世后,长子努米托雷继承了王位。但不久,阿穆里奥篡夺了王位,并且放逐了哥哥。
为了消除后患,阿穆里奥命令哥哥的女儿、自己的侄女赛尔维娅去做贞女,终身不得嫁人,以免她的后代复仇。
但是,阿穆里奥的阴谋未能得逞,伟大的爱情召唤赛尔维娅秘密地和一位战神结合,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大的叫罗慕洛,小的叫雷穆斯。
阿穆里奥闻知侄女偷偷地恋爱生子,大惊失色,下令害死了赛尔维娅,把她的两个婴孩放进一个筐子,扔进了河里。
那条河就是台伯河。台伯河把筐子送到了岸边。婴儿在筐子里啼哭,引来了一头狼,一头母狼。
母狼不仅没有伤害两个婴儿,反而像母亲一样给他们哺乳,喂两个小小的人儿吃奶。母狼用它的乳汁救活了罗慕洛和雷穆斯,这对双胞胎男孩。
后来,一个牧羊人把两个孩子救走,牧羊人的妻子把他们抚养成人。兄弟俩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孪生兄弟成了绿林首领,为母亲报了仇。
罗慕洛成了英雄,后来成了国王,他在母狼哺育过他们的台伯河畔选择地点,在附近的巴拉丁山上,建起了方形的城。罗慕洛把母狼的形象做成了城市的雕塑和城市的徽章。
这座城就叫罗慕洛。母狼是罗慕洛城的乳娘!母狼是黄铜铸成的,它的乳头也是黄铜铸成的。罗慕洛,就是罗马。罗马,就是罗慕洛。
——这是《丝路奇缘》第一卷里西罗马商人昆塔讲给东汉公主赛尔听的“罗马故事” 。
罗马曾经是教皇国的首都,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城西北的梵蒂冈。现在梵蒂冈是天主教教廷和教皇的驻地,病态的豪华。
罗马与佛罗伦萨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或后来的巴洛克风貌。
占城区面积百分之四十的古罗马城,多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维安半圆形剧场、科洛西姆大斗兽场、大杂技场、潘提翁神庙、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等。
万神殿——潘提翁神庙,是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的,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
由于公元608年万神殿被献给教会作为圣母的祭堂,所以保存得最好。正面十六根圆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
万神殿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体现着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万神殿还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建筑物。
公元前80年建成的古罗马竞技场堪称公共建筑的楷模。在这里可以见到古罗马建筑最基本结构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结构。
雄伟的竞技场一系列的拱、券和恰当安排的椭圆形建筑构件使整座建筑极为坚固。
当时的建筑就是依靠这种高水平的结构形式,使内部空间得以解放的。
竞技场设计了宽敞的阶梯和走廊,并设计了八十个拱门,在每一个拱门的入口处都标有数字,方便观众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让五万人于十分钟内进入剧场内坐定。这样的设计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进步的。
竞技场的功能性设计也非常合理,角斗士从何处出入,在哪里休息,猛兽关在哪里,死伤者从何处抬出,都有清晰的安排。
梵蒂冈博物馆曾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博物馆,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博物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博物馆面积不大,但是其中的藏品可以媲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
梵蒂冈国家博物馆本来是罗马教皇的宫廷,后来被改造成博物馆收藏艺术品,所收藏的大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艺术精髓,如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和《最后的晚餐》都藏于此。馆内还有古希腊、古罗马文物收藏。当然,除了藏品,博物馆本身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
我走了几个地方,但主要还是感兴趣于蕴藏意大利民俗的一些“小”角落。
拍摄了一幅“古罗马水泥墩”的照片,请父亲“猜猜看” 。他说看样子不是“柱础”之类,可考虑“栓马桩” ,若上边的孔洞适合拴马的话。我说不是。他就又猜。
父亲说没有参照,不知道高度。我告诉说大约一米五高,又提示上下部分是不固定的,他就猜“是磨葡萄的吗”,我说,接近了,非常接近了。
我告诉父亲,南欧酿造葡萄酒确实多,但并不预先对葡萄进行加工。其实,这是磨小麦的“磨” ,它跟中国的磨相比,样子确实相差太远。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个磨坊。
父亲问,他们用水泥做的磨?难道不会有碎东西脱落进面粉里吗?
我说,原以为罗马的古建筑都是石头的,一看才知道很多是水泥的。
父亲告诉我说几千年前就有古罗马水泥,他们使用火山岩粉末、白灰和海水来制造水泥,凝固后非常坚硬。但做磨来磨面,还是让人担心。
意大利和法国地理位置不同,法国气温低,多生长牧草,意大利气温高一些,产小麦。
罗马,地处意大利半岛中部,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十六摄氏度,年降水量八百八十毫米。endprint
每年四月到六月,罗马的气候最为怡人。我在五月造访罗马,它的气温一直在十五度到二十度之间。
七月和八月是罗马最热的季节,日最高气温有时超过三十二摄氏度。
九月和十月是罗马最为晴朗的季节,被人们称为“罗马金秋” 。
基本上,罗马比起气候极端的东欧和东亚大陆夏季热到四十摄氏度左右冬季冷到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是十分温暖宜人的。
美国人制作了历史连续剧《罗马》 ,既暴力又血腥,既动作又悬念。
半个多世纪前,派拉蒙影业公司曾拍摄了一部电影《罗马假日》。
欧洲皇室公主“安”对欧洲的一些首都进行公开的访问,包括罗马。一天夜晚,她对她第二天将要进行的非常紧张的公务感到难以承受而变得情绪失控。她的医生给她注射了一针镇静剂来帮助睡眠,但是公主悄悄地离开了她所在的大使馆,希望自己来体验真正的罗马。
不久,镇静剂开始发挥效力,公主瞌睡在路边的一张长椅上。
美国记者乔伊·布莱德利发现了她。由于双方并不认识,他给了她一些钱让她坐出租车回家。但是,“非常困倦” 的“安雅·史密斯”拒绝合作。她说她叫“安雅·史密斯” 。
出于安全考虑,乔伊决定让她在自己的公寓度过一晚。
开始,他对她王室特色的举止感到非常好笑,但是当发现她占据了自己的床铺,乔伊感到很不高兴。他没有叫醒她,就直接把她移到一把躺椅上。
第二天早上,乔伊发现自己起晚了。慌忙中他冲出门去上班,没有顾及她。
主编韩纳西责问他为什么迟到,乔伊撒了谎。
乔伊声称自己已经参加过了为公主召开的记者见面会。当他开始编造所谓的见面会的情景时,韩纳西告诉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记者见面会,因为公主突然“生病”了,原来准备进行的见面会也告取消。
乔伊看到了一张公主的照片,并认出了她就是昨天晚上自己遇到的那个年轻女子。
最后,乔伊和韩纳西打赌说他能够写出一篇有关公主的独家报道,以抵消主编的斥责。
著名的公主在他的房间中,乔伊意识到自己仿佛面对一笔飞来横财。他小心地隐藏自己媒体记者的身份,主动提出带安雅在罗马参观。
后来当他遇到自己的朋友照相师欧文·拉多维奇时,事情变得更加顺利,因为他的朋友暗中拍摄的本领非常娴熟。
安雅却不愿意让乔伊陪同自己而独自离开了。
享受着难得的“自由” ,安雅干脆到一家理发店把头发剪短了。
乔伊悄悄地跟着她,并且“意外地”再次遇到她。
他们用了一天时间在罗马周游,去了很多景点。
他们看到了一个据说能够咬下说谎者的手指的石雕。当乔伊把他的手拿出来时,手指藏在了袖子里看起来像是被咬掉了。当安雅大声惊叫的时候,他却把手重新从袖子中拿出了并大笑。
安雅告诉乔伊她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女孩,过一种常人的生活,而不需要承担作为公主那么沉重的责任。
晚上,当两个人在一只小船上跳舞时,政府官员找到了公主,并且试图把她护送回去。但在一阵混乱中,乔伊和安雅巧妙地逃脫了。
在这短短的一天里,两个人逐渐坠入爱河。但安雅知道双方的关系是不可能持续的。在极度的痛苦中,她和乔伊道别,并且回到了大使馆。
韩纳西逐渐了解到公主并不是像大使馆声称的那样生病,而是失踪了。想到乔伊和他打的那个赌,他怀疑乔伊知道公主在哪里,并且试图让乔伊说出来,但是乔伊始终表示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第二天,安公主出现在了推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并且对乔伊和欧文的出现感到惊讶。
欧文用香烟盒状的袖珍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而这正是他在前一天秘密拍摄公主照片的方法。
欧文将这些照片还给了公主,当作“公主在罗马的回忆”。
乔伊间接地让公主知道,她的秘密将永远不会外泄。而公主,当回答记者的提问“公主殿下旅途中最欣赏哪一个城市”时,在一串外交辞令之后,终于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Rome,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罗马,当然是罗马。我会用我的一生来珍藏在这座城市里度过的每一分钟。”
新闻发布会结束,公主离开了大厅。只有乔伊默默地站着,深沉地回顾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据说,在《罗马假日》里演出的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也终生保持了纯美的友谊。
罗马,温度宜人,还有如此多的动人故事,是个适宜度假的好地方,尽管,它稍逊于巴黎的亲和力。
卢瓦尔河谷
拉伯雷说:“生我养我的,是卢瓦尔河谷这个法兰西花园。”
王尔德说:“卢瓦尔河的水面上,一百个城镇和五百个城堡的倒影使它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河流之一。”
巴尔扎克在他的《河谷中的百合花》里写道:“在这片梦幻般的土地上,每移动一步,都会发现一幅崭新的图画展现在眼前。而画框就是一条河流或一个平静的池塘,倒映着城堡、塔楼、公园和喷泉。”
很多人都知道,想要了解真正的法国,就要从卢瓦尔地区开始,如果说巴黎是法兰西的面颊,那么卢瓦尔河谷就是法国的内心。
卢瓦尔河畔,大量古迹聚集成一串。
俯视柯松河的香博堡( Chambord )——卢瓦尔河谷城堡群中最大的一个,中世纪较为典型的古堡布局,是法国君王狩猎的行宫。
拥抱安德尔河的阿泽勒丽多城堡(Azay-le-Rideau)——建在一个小岛上,是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富有的财政官吉尔·贝特洛修建的,既吸收了来自意大利的新艺术风格,又完美的体现了法国建筑艺术。endprint
伯乌荣河谷中的雪瓦尼城堡( Chateau de Cheverny)——从深壁高垒、塔楼林立,细部构造令人眼花缭乱的传统哥特式变成了朴素简洁的文艺复兴与古典风格结合的样式,是法国式建筑风格的开端.。
由主堡垒 、长廊 、平台和圆塔串联而成、跨越卢瓦尔河支流谢尔河的舍农索城堡( Chenonceaux )——最富有浪漫情调的“水上城堡”,被喻为希尔河上的航船。两个大花园宛如两幅图案精美的地毯。它又称“妇人堡”, 先后有多位王后,宠妃和贵妇人在这里居住过,留下许多香艳缠绵的故事。
昂布瓦兹皇家城堡 ( Chateau Royal d'Amboise )——众多法国国王的居所,是弗郎索瓦一世凭着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喜爱,把意大利艺术风格引入卢瓦尔河畔的建筑群落……
英法百年战争,是世界上耗时最长的战争之一,先是英格兰和法兰西交战,后来加入勃艮地等,断续长达116年。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之后,英国的大部分官员都由法国贵族担任,上等人士使用法语,英语成了农夫或商人的语言。英国人心中特别不服气,厌恶向法国低头。英国人作为法国的臣民,对于瞧不起英国人、事事干预英国并且总是高高在上的法国人,不仅是百姓,连已转变为英国人的诺曼底王和贵族也感到愤恨。英国痛下决心,要摆脱与法国的君臣关系,平等地与法国对话,于是打开了百年战争。
满肚子火气的英国人,战争伊始便占了绝对优势,一时间干到了巴黎。当时论人口数量,英国远远少于法国。但一直到圣女贞德解救法国之前,百年间法国人百战百败。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王储查理,被英王蛮横地剥夺了王位继承权,被英格兰人逐出巴黎,逃到相对安全的卢瓦尔河畔避难。
卢瓦尔河畔适于法国贵族偏安固守,是因为这里有坚固的防御堡垒,而后发展出了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式生活艺术”的卢瓦尔河黄金时期——皇家城堡、安全庄园、军事壁垒、宗教教堂……历经三个多世纪的沉淀,卢瓦尔河谷造就了独有的艺术与生活形态。
贞德帮助查理在兰斯大教堂登上王位。然而,在贞德被英格兰的盟友勃艮第人俘获后,曾经受恩于贞德的查理却没有援救她,致使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于1431年被烧死,查理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四年后,他与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三世和解,收复了巴黎,平息了大贵族的叛乱,最后在1453年结束了百年战争,收复了除加来港之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就是查理七世,从王储到国王,从分裂到统一,促成了法兰西日后的强大,但由于放弃了对贞德的救援,他不被后人传诵,甚至还备受指摘。
查理七世选择卢瓦尔河畔作为避难所,卢瓦尔地区的城堡,大都被改建成美丽的官邸和宫殿,后来很多城堡更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建,成了法国地标性景点,大多都被打上了皇家的烙印,翁布瓦兹堡还一度成为王宫。卢瓦尔河畔因此渐渐孕育出了华丽多彩的宫廷文化。
卢瓦尔河畔的法式文化与艺术,生根发芽在战火中,成就了多代法兰西君主的皇家摇篮,编织和悠荡在水波声中。
卢瓦尔河中城堡倒影的墙壁上和砖瓦上,痕迹斑驳,那是几个世纪前山河飘摇的记录。
凡尔赛宫记忆
我在凡尔赛住了几年,一条宁静的小街道,米黄色的小楼上的蜗居,离凡尔赛宫只有50米。
据说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花1万里弗尔在这里买下了一块荒地——117法亩,盖了一座两层红砖楼房,用作狩猎的行宫。
当时的行宫只有26个房间,一楼存放打猎的武器,二楼是寝室、藏衣室、办公室、接见室和随从人员的卧室。
从路易十四开始,凡尔赛行宫不断扩建,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成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另外四座宫殿是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中国北京故宫,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
路易十四在位超过半个世纪,他在位早期,市民不断反抗和暴动,巴黎喧闹而混乱,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巴黎,以路易十三的凡尔赛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
路易十四的新建筑兼收并蓄了很多法国艺术家与建筑师的设计精髓,于1710年完成了宫殿和花园的全部建设。整个凡尔赛旋即成为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渊薮。
在凡尔赛宫的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妃嫔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路易十四是在1682年春季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的,为了安置他的众多情妇,还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
当时,在凡尔赛周围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10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的皇家卫队,来保卫治安。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相继为凡尔赛宫增添了新的内容,修建了小特里亚农宫和瑞士农庄等。宫殿重新装饰并融汇所有可能的建筑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式直至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应有尽有,最终格局变得巨大无比。
由于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凡尔赛宫的居住生活极不方便。巨大的宫殿之中没有一处盥洗场所,这对路易十四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因为他一辈子洗澡不超过7次,路易十五就很厌恶这种“沙漠式”的设计了。而且寝宫宽敞豪华,却不保暖,廁所极少,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弊端太突出了。
路易十六1789年10月被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抓到巴黎城内,后被推上断头台,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宣告终结。在随后的革命恐怖中,凡尔赛宫被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生活用品不翼而飞,门窗也被砸毁拆除。
到了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被装车运至巴黎城内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繁华尽逝,沦为废墟。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它改成了历史博物馆。endprint
修复后的凡尔赛宫建筑面积和园林面积合起来超过百万平方米,东西走向的正宫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格局。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的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内部装饰,以雕刻、油画及挂毯为主,配置了工艺精湛的家具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
凡尔赛宫中的镜廊堪称名胜。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结两个大厅,一面是17扇朝花园敞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计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皇家画师勒勃兰的巨幅油画,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漫步镜廊,天空澄碧,园景静谧,左右映照,满目苍翠,亦真亦幻,予人遐思。
正宫前面,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之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人工雕琢特色突出,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住在凡尔赛宫最近的地方,我却无暇和无缘游览其间,因为当时的我刚刚读过硕士学位,在通用电气公司欧亚总部工作,既穷又忙,倒是常常在宫苑一侧幽静的林间道路上跑步锻炼,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
凡尔赛宫驰名世界,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然而,它又只是我在凡尔赛镇居住时的一个富豪邻居。
布列塔尼石阵
石头,世界上到处都是,西欧的石头奇特,在野地里站立成各種形状。
古老的、未经雕琢的巨石,不知站立了多少年月,今天依然在站立着。譬如英格兰的巨石阵,布列塔尼的巨石廊。它们为什么能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呢?
在布列塔尼,一千年后,也许再也找不到蓬塔旺帽子的花边,坎佩尔和蓬拉贝民间服装上天鹅绒的带子、火焰式的花纹,但那些巨石,依然会藏着人类无法解开的古老秘密在旷野里站立。
布列塔尼是我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在布列塔尼半岛的卡纳克看到众多的巨石。在卡纳克郊外,长达八公里的范围内,到处是巨石。细看,一片片一行行整齐排列的巨石,穿行于庄稼、树林和农舍之中。
卡纳克石阵曾有石柱近万根,近几个世纪以来,许多石阵遗址都废弃了,许多石头被用来修建羊圈和鸡舍,甚至用来砌壁炉,更多时候因为修路被移走,或者用作建筑材料,如今仅存约三千根。
英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卡纳克石阵比金字塔更神秘,因为巨石的竖立井然有序,似乎是巨人们精心营造的阵列,却又无法猜知其妙用。专家们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法测定出,石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可能是从附近的岩石山上切削下来并树立在平原上的。
考古学家对布列塔尼的巨石阵产生兴趣是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他们发现,起初似乎主要有三排,每排由大约一千块石头组成。最高的石头达到3.7米,被称作“巨人”。 三个石阵原本连成一片,布阵都基于同一个原则:西边的石柱最高,地势也是西部较东部高。东边略小的石块之间的间隔也比较小。
巨石阵中简单的排布方法是单独直立,一整块巨石竖立在那里,一整块,又一整块,排列成行。两块直立巨石,顶住横放的巨石,形成一个门状,是门式构造。第三种是走廊式,几块巨石排列两旁,顶部一排巨石横放,形成厅堂过道。第四种为堆土式,在门式巨石的基础上,用石块和堆土形成圆形山包。
不解之谜是史前的人们如何竖起这样庞大的巨石阵。每块巨石都有几吨重,最重的一块更是高达385吨。在4300年之前,没有轴承的发明,没有滑轮技术、丈量方法和几何、数学知识,没有大规模的社会资源协调,绵延数公里的巨石阵是到底是谁人、是如何竖立的呢?
布列塔尼有个传说,公元前56年凯撤征服高卢的时候,被罗马人打败的卡纳克守护神科内利逃到了城北的山坡上,眼看就要被俘,情急之下,他施展魔法,将追赶他的罗马士兵变成了一队队石头,停在了路上。
凯撒征服和科内利作法只是一个传说,但在十八世纪,人类不会用放射性元素测定物品的年代,不少学者认为巨石阵就是凯撒时代营造的。
有一些人认为,布列塔尼巨石阵和英格兰巨石阵一样,是天文台。大量研究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排列整齐的石阵与太阳的方位关联。有人认为卡纳克是一个宗教中心,那些石块本是古布列塔尼人崇拜的偶像。还有人说那是妇女的吉祥石,只要不孕妇女蹲在石头上或是在石头上睡上几夜,石头的魔力就可使她怀上孩子,人们感谢新生命的来临,就在旁边竖起一根新的石头柱。
但关键是巨石的大小和重量,三四米高,数十吨重,怎么运输,怎么竖立?况且,今天的放射性碳元素测年发告诉我们石阵产生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我们只有百思不得其解。
奇妙的是,布列塔尼的石头传统竟然维持到今天。在布列塔尼古老的土地上驾车驰骋,总会看到石质的十字架站立在交叉路口。布列塔尼西部菲尼斯特一带的教堂也独具石头特色。
教堂由一堵石墙围绕,里面则是当地人用云斜煌岩雕刻的宗教画。这种岩石刚开采出来的时候质地松软,适宜雕刻,但是在时光的打磨下,质地日渐坚硬,色调渐渐古旧。
在布列塔尼的教堂里,最有经验、最聪明的考古维护人员也是石匠和雕刻艺术家,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进行雕刻,某个圣人的造像神奇地像某个为教堂做了好事的村民,而他们若数月领不到工资,也许还会恶作剧地在某个隐秘角落刻上一幅无聊的怪图。
布列塔尼,建立在巨石之上的过去和现在,坚硬、厚重、久远、缓慢,在自然与文明的道路上将会如何冲突和前行呢?
旺夫门情怀
双休日,巴黎商家不营业,但旧货市场很热闹。
本来想去淘两个茶杯垫,到了市场之后,看到场面珍贵,又跑回家拿相机,做记录。
在巴黎那大大小小的旧货市场,时光复刻在每一处衣裳的褶皱、每一件瓷器的光华、每一张漂洋过海泛黄的明信片里,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一定会载梦而归,不枉此行。endprint
每一个周末,有一个叫旺夫门(Vanves)的跳蚤市场总是活跃在巴黎塞纳河以南的十四区——正是我现在所住的区。每次开市仿佛就是一场宏大的聚会,处处都展现着巴黎平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十九世纪末,法国帝制被推翻,巴黎作为首都迎来了一次彻底的改头换面。政府为了整顿市容,下令禁止乱扔垃圾,雇佣巴黎市内三万多名拾荒者将街边一切物品整理搬运到郊区的垃圾屯放点。拾荒者们一边清理垃圾,一边挑拣些还能用的旧货出来,随捡随卖。
那些没有经过清洗的旧物和旧衣服上常常有跳蚤寄居,于是这种街头的旧货摊位又被称作跳蚤市场,从十九世纪末流行至今。
今天法國政府对于跳蚤市场上出售的旧衣服要求很严,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对于职业的跳蚤市场摊主来说,他们手中的旧衣服可能是从旧衣店、法国乡村的家庭多余物品大清仓活动或者教会的旧衣服捐赠中心买来的。这样的货品价格低廉,但是质量往往一般。但旧衣服或者牛皮包都代表着复古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低碳环保的体现,让衣物的价值能够在下一位买主的身上再一次被最大展现和利用,是有意义的。
十四区旧货摊点众多,热闹非凡,货品以有趣好玩的小玩意为主,是许多巴黎市民最青睐的市场。大部分商铺都是地摊的样子,摊位之间可能还有土耳其烤肉等小吃摊,时不时警察来巡逻以确保安全,满满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你既可以找到照片、明信片、玻璃器皿、面具、人偶这样平价的小玩意,可以找到绘画、雕塑、陶瓷、乐器、首饰、钟表、相机、电、银质餐具等艺术品,也可以找到书籍、报刊、儿童玩具、手工艺品、法式蕾丝针线织物、货币等,各种你想得到的精美的古玩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甚至还有貂皮大衣这类高档的物品,穿着考究的法国中年女人在摆摊售卖,但她们不肯打折或者降价。
有个朋友在跳蚤市场淘到了自己中意的精品,那是一条二手的丝巾。摊主是一位五十出头的法国女人,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出售的除了丝巾,还有手包和耳环等饰物饰品。丝巾保持得非常完美,她和许多气质优雅但是固执的女摊主一样,40欧元的价格一点儿都不让步,交易最后完成的时候,她淡淡地对买主说:“请善待我的丝巾。”
丝巾背后肯定有故事,这个年纪来旧货市场卖东西的女人多半都有一段忧伤的过去,卖掉的东西可能是昔日情人送给她的礼物。法兰西民族骨子里藏着对浪漫生活的珍爱,尽管不得不售出,人和物的关系仍然微妙,仍然密不可分,因为爱,所以不舍,所以:请善待。
旧物这个概念对于巴黎人,并不是别人不需要的破东西,而是带着别人故事的商品。特殊浓郁的怀旧情结,大概使他们认为旧货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因而,巴黎旧货市场的很多东西,非但不便宜,有的还大大超出市场价格。
巴黎人怀念过去,就像赶时尚那样着迷。因而旧货市场红火热闹,也就不足为怪了。旧物市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从巴黎人的生活需要转换成了巴黎情怀的一部分,这也是不少旧物爱好者来到巴黎一定要体验跳蚤市场的缘故。
另外有很多人喜欢逛跳蚤市场,非为淘买实用的东西,主要是享受悠闲轻松的周末气氛。
巴黎细腰带
巴黎早在1852年开始建设环城铁路,于1869年竣工通车。
环城铁路,绕了巴黎一周,全长33公里,故有巴黎细腰带(the little belt)的美称。巴黎环城铁路用于客货两运,巴黎交通多样化尤其是地铁渐成气象之后的1934年,“环铁”停止了客运,货运列车则继续发挥余热,持续到1993年亦告终止。
巴黎细腰带上不再跑火车了,但是它并未被拆除,一些思维活跃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有的试图恢复铁路营运,有的设法改善细腰带的用项——譬如建设公园。近年还真有一座又一座全新的公园借助细腰带生长了起来。
在园林设计者的精心打造下,锈迹斑斑的环城铁路获得新生,化身为别具一格的自然栖息地,森林、草原、灌木丛和篱笆应有尽有,植物多了,鸟类和兽类都来栖息和玩乐。公园是全方位开放的,游客漫步在曲婉幽深的园内绿荫长廊之中,享受极富诗意的精神盛宴。
环城铁路位于第十二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的段落,都已经被开发成了公园。但每到周末,总会有一些勇敢的年轻人行走在尚未进行游览开发的巴黎“细腰带”上。
巴黎市政部门“原则上”禁止游人在未做游览开发的废弃环城铁路上行走,为了严格这个规定,甚至用栅栏将整条“细腰带”围起来,偶尔还会有巡逻警察的身影。不过,他们不会处罚“违规”的游览者或摄影家,只是简单地劝人离开而已。
巴黎的铁路一般低于地面很多,走在其中给人在山谷中穿行的感觉,两边不时出现道岔、栈桥和伸向空中的高墙,长久不见出口,所以“违规者”担心的不是可能出现的警察,而是“从哪里进,到哪里出”的技术性探险选择。
找到合适的入口不容易,要想找到出口同样很难。进入铁路之后,注定是场艰苦的跋涉,看到艺术家留在墙壁上的涂鸦,似乎才不太寂寞。枕木和枕木间的碎石,本来就难走,很多地方长久人际不至,杂草疯长,齐胸高是常见的,草丛之下情况不明,更要小心崴脚。
我和巴黎的朋友们爱到“细腰带”上游览和摄影,大家说,好像重温一段失落许久的都市神话。有一次,我们穿越其中悠长而弯曲的隧道,竟然花费了几个小时,隧道里并没多少积水,但落脚处总感觉非常湿滑,环境充满寒意,空气也相当潮湿,仿佛潜入了遥远的时光深处——虽然我们处在欧洲时尚之都的心脏地带,却又瞬间屏蔽了它的繁华,进入了隐秘的历史探险。
我们拍摄了不少照片,我将照片做成灰黄调子的专题,朋友们都说不错。
几位朋友探险巴黎“细腰带”,接近乌尔克运河和拉维列特公园的时候,发现支撑铁轨的拱座间有一个工作室,一个艺术家团体正在那里忙碌。鲜花、植物和色彩明亮的油画装饰着通往画室的入口,显然,艺术家们已在这个隐秘的仙境经营了许久。
女主人西尔瓦妮·鲍瑞所在的团体是一个由雕塑家、音乐家和画家构成的松散联邦,在法律上不归任何人或机构管理,她说:“我们的声音没人理睬,就像环城铁路一样——我们和环城铁路是相互融洽的。”
巴黎细腰带不都是深深地隐藏着,有时候走在其上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城市“上空”,在环城铁路上居高望远地观察巴黎,人群如蚁,车行如龟,与此前千万次从地面看它的感觉完全不同。
靠近环城铁路原车站的地方,铁轨两旁渐渐出现人迹。老火车站被弃用后,大多经过改造,成了酒吧、饭店,或者摇滚俱乐部,还有些被市政部门征用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巴黎环城铁路的前景不甚看好。但保护人士观点相反,他们十分看重“细腰带”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们认为,无论对铁路做些什么,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
巴黎就是围绕着环城铁路发展起来的,巴黎细腰带就跟神话一样让人着迷,我们必须保护其魅力,也要保护它的DNA。
责任编辑 袁 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