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写作:对一份寒假作业及一次探索性课堂的思考

2018-03-08曹韧基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曹韧基

摘要:和现代文教学兼重阅读与写作不同,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写作长期缺席。通过一份寒假作业及一次探索性课堂中对古典写作的尝试,证明让古典写作回到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古典之美,而学生所蕴藏的学习力及创造力使这一点成为可能。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古典阅读鉴赏;古典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B-0023-04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虽然目前语文学界对于古典文学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如何重视,当下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活动皆局限于阅读鉴赏层面。这与现代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思想是不符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能否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古典写作的活动?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也考验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能力。

一、古典写作缺席的原因

相对于现代文学的写作、阅读而言,古典文学往往仅仅用来鉴赏,缺乏实用性。然而笔者认为,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古典写作不可缺席。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如果连学校这一最重要的阵地都无视古典写作的教学,那么这一“传统的财富”的传承问题就不得不让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担忧了。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对于古典文学的教学,恰恰只强调阅读鉴赏而不提倡写作。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古典写作,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中,充其量不过是“屠龙之术”,大而无当,空费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不能直接服务于考试成绩的提升。其二,古典写作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缺乏自信。其三,白话与古典的争端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已经解决。白话文作为新的语言文学形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不断成熟,涌现出一大批经典的作家和作品。现在还提古典写作,不仅没有现实的必要,反而容易造成教学的混乱,使得老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二、古典写作的意义

教学中,只强调古典的阅读鉴赏而无视古典的写作也显现出弊端。任何技艺,大凡是停留于“看”的层面,无外乎导致两种认知结果:一是“见而轻之”,觉得这事情不过如此,简单易行,我也能做到,但真正做时乃知其不易;一是“望而却步”,觉得这事情过于玄奥,我是万万做不到的,非有台下的十年工夫不可。后一种比如我们在看杂技表演,前一种则大多是我们在鉴赏文章时所易产生的心态。比如,宋人許彦周评价杜甫《后出塞》诗就说:“诗有力量,如弓之斗力,未挽时不知其难也;及其挽之,力不及处,分寸不可强。”

那么在我们只注重对古典文学的鉴赏时,不免也会流出这种心态了。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学生们抱怨作者在写作时不过就是随手写了这样一个字眼,并无什么可以值得推敲琢磨的地方。这种随意在现代文的写作中或许存在,但在古典文学中,显然并非如此。“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古人创作的常态,一个字眼的变化充满深意。仅仅是“目见耳闻”的鉴赏,学生没有办法对这种苦心产生丝毫的同情和理解。唯有通过引导学生躬自体会古典的写作,体会一副对联、一篇诗文的产生过程,他们才会明白,一个字眼的选择、锤炼是由多么复杂的因素(格律、典故、习惯、模仿、出新等等)共同作用,他们才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随手”“语感”背后是多么深广的文思。

另一方面,单纯地对古典进行阅读鉴赏,也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对古典的思维、美感产生深入的认识。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对古典诗文的阅读鉴赏教学,是一种倚仗着现代的、西方的语法系统和批评理论对古典作品的机械对应。比如,最让一线教师苦恼的文言文虚词,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从字典中找出一条明确的解释来对应某一句的、某一个字的具体用法。又比如,我们对古典诗文的解读,习惯用“环境”“象征”“比喻”“拟人”“通感”等术语,但我们能理解古人创作与评论时的“境界”“神韵”“比兴”“寄托”吗?能体会“香象渡河”“羚羊挂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吗?能明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人生高度何在吗?只有结合了亲身实践的创作,古典的核心精神才能被教师和学生真真切切地体察到。

因此,平常的古典文学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造成学生对古典的粗浅认知,浅尝辄止,犹如“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古典的鉴赏,会产生隔阂和模式化的理解,见陶渊明则以为“隐士”,见杜甫则以为“爱国”,这种固定冰冷的认知只能损害古典的精神,古典之美无法叩动学生心弦。唯有引导学生尝试古典的写作,才能让学生以古典的眼光理解古典,才能让古典之美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深处。

三、古典写作方法探索

2016年寒假前,笔者对假期的语文作业做了些改变:一方面是为了配合下学期的一节探索性课堂;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们在寒假做点突破性的作业,最好既能减轻负担又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这份作业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写作上,由原来规定的三篇800字文章,变成如下几条:

(一)拟对联两副(每副字数不少于8个字)

1.姓名联:将自己的名字融入其中,且最好能对自己的性情、心志等有所抒发;上下联对仗大致工整即可。

2.书斋联:表现自己读书、求学、为人的兴趣、志向和性情,对仗大致工整。

(二)创作七言绝句一首,注意格律。

(三)写作文言札记一则(不少于150字)。

(四)练毛笔字:将以上三条作业的成果,用毛笔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作业调整以后,笔者分别对每一项做了示范,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孩子们听完以后,教室一下炸开了锅,多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势,有的基础好的学生甚至流露出倚马可待的神色。事后想来,这次作业的调整,激起了学生完成它的兴趣和动力,一扫学生领受作业时低靡的情绪,学生大多是以好奇、积极、尝试的态度接受,这就为之后作业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条件。endprint

寒假中期,孩子们的作业陆续提交,由于各自的语文素养不同,作业质量亦参差不齐。根据孩子们提交的作业情况,笔者决定以姓名联为主要内容,设计一节探索性课堂。笔者将之命名为“汉字的魔方”:汉字本身就是一个个充满魔力的方块字,而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各种文字形式,也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变化的神秘魔方,对联就是其中最为基本和普遍的一种。本次探索性课堂聚焦在姓名联这一形式上,主要探索如何通过嵌字、典故、谐音等技巧,将自己的姓名融入一副语言雅致、韵味幽深的对联之中。

开学正值元宵时节,笔者挑选了十二副学生创作的姓名联,让班上书法较好的同学写成对联的形式,事先悬挂于黑板两侧。这些对联中的名字或显而易见或深藏不露,形式上或完善或有瑕疵。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为:效法《红楼梦》中元宵猜灯谜的形式,猜姓名联的主人;在猜的过程中,探讨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名字巧妙地藏于对联中的;对形式上尚有瑕疵的作品,由学生结合对联的基本写作知识和自己的语言素养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提供修改参考方案。新颖的课堂形式、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一位名为姜冰的学生所撰的姓名联(剑阁走马明星陨 冰城牧羊新岁更),因为运用了典故,所以猜中的难度较大。长时间的沉默和不着边际的推测之后,终于被一位爱好阅读《三国演义》的学生看出端倪,猜中主人。上联运用了姜维剑阁折兵的典故,下联则将自己的名字直接嵌入。

另有一副名为华宇的学生所写的姓名联(华夏春来千顷碧 宇穹云开万里蓝),用了藏头的手法,对于朝夕相处的同学而言,猜出的难度不大,几乎所有人在第一时间同时喊出了他的名字。

在接下来讨论这副对联是否还有可以修改的地方时,有同学发现“春来”与“云开”的平仄是一致的,不符合对仗的要求。经过讨论,学生给出两种修改方案:其一,改上联“春来”为“春至”;其二,改下联“云开”为“云散”。

这两种方案,乍一看都是可行的,但是哪一种更优呢?在追问下,吸取了“姜冰”同学姓名联的教训之后,大家一致觉得选用第一种为好,因为第二种修改方案中“云散”的“散”在字眼上有萧瑟破灭的感觉,与姓名联的雅致风格不统一。在对这则对联的修改讨论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对于汉字的敏感与推敲能力,是让笔者感到惊喜的地方。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对十二副姓名联的猜测和讨论中很快过去。孩子们通过这节课,对嵌字、谐音、典故、拆字、藏头等传统的汉语艺术手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对对联的基本写作要求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在此基础上,更体会到传统汉字艺术形式的美妙:变幻无穷的组合方式、言有尽意无穷的神韵。

这份寒假作业的变化和探索性课堂的尝试,仅仅是古典写作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然而足以让我们看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即便是在教师并不擅长的领域,只要我们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他们会在新的天地里带着老师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大小小的突破。

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便他们尚不能带给我们如同资优生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惊喜,但是,对他们自己而言,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一首生涩的文言诗文,已经是不小的突破。就拿笔者寒假中所收到的作业来说,完成质量较低的对联对仗根本不着边际、绝句的格律也没有一个字能符合平仄要求、文言文则是白话文加上几个文言虚词的拼凑。比如这首《望临津旧迹》:

松柏森森映高岗,将士振振射天狼。

郡东古堡今犹在,隐见当年岳家将。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这两首小诗语句大部分不合格律,但不论是诗中表达的情志,还是诗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锻炼,都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思考与探究的功夫。他们尽最大努力地对自己以往的写作,不仅是形式上,更是从能力上进行了突破。我也相信,相对于800字的大作文,一首28字的七言绝句对他们的语言能力的锻炼更為有效。

古典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一定的阅读量,需要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需要高度巧妙的文思安排。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写作,并非要每一位学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或诗人,而是引导学生经由写作,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典之美。基于此,在古典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恰当的目标: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对联对仗,尽可能让诗歌格律无误,尽可能使诗歌的意脉贯通、意境和谐,尽可能调动所学让诗文具备美感等等。

然而,古典写作究竟如何成为可能呢?关于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也比较少。然而教学的乐趣就在这里。这永远不是一个设定好一切参数,等待着一批批产品出炉的一劳永逸的过程。相反,教学时刻需要智慧和思考的投入,时刻需要面对眼前的学生解决不一样的问题。而古典写作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我们的学生其实是一群潜力巨大、创造力巨大且乐于动脑的少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改革、教学的突破,并不是教师带领学生的运动,而是学生带着教师突围。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