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字典》所引《唐韵》内容体例考辨

2018-03-08封传兵

武陵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正音集韵广韵

封传兵

(1.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 岳阳 414006;2.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唐韵》五卷,唐代开元年间孙愐所撰,是中古《切韵》系统的一部重要韵书。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音依据《唐韵》反切;陈彭年等撰《广韵》,仿照《唐韵》体例,承继了《唐韵》的音系。《唐韵》原书不传,现存《唐韵》材料主要有蒋藏本《唐韵》、敦煌《唐韵》残卷、大徐本《说文》所引《唐韵》反切、《永乐大典》中所存《唐韵》[1]和散见于传世文献中的《唐韵》佚文[2]等。清代康熙年间成书的《康熙字典》(下简称《字典》)引用《唐韵》信息达9 879条①,从引用体例上来看,有注音、释义、辨形等方面的内容。巨量的《唐韵》佚文材料不论从文献学的角度还是从音韵学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考察《字典》所引《唐韵》的内容体例,进而理清其引用材料的来源并进行分类整理,既有利于孙愐《唐韵》传本的考察,又能推进《字典》本身甚至汉语字典史的研究。

一、《字典》引《唐韵》注音

(一)标注正音

《字典·凡例》云:“今详引各书音切,而悉合之等韵,辨析微茫,集古今《切韵》之大成。”“今则悉用古人正音,其他俗韵,概置不录。”“今一依《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为主,同则合见,异则分载。”“其或此数书中所无,则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又或韵书所无,而经、传、史、汉、老、庄诸书音释所有者,犹为近古,悉行采入。”从《凡例》可知,《字典》所谓古人正音是以中古汉语语音为标准,集古今《切韵》之大成,主要依据唐代孙愐《唐韵》、北宋陈彭年《广韵》、北宋丁度《集韵》等《切韵》系韵书,其他存古韵书如南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金代《五音集韵》、元代《古今韵会举要》、明代《洪武正韵》,字书如《玉篇》《类篇》等也是重要参考。而经传史汉老庄诸书音释,因为近古也在必要时一并采入。以“迎”字为例:

迎,《唐韵》语京切,《集韵》鱼京切,《韵会》疑京切,并音亻开。《说文》逢也。《增韵》逆也,迓也。《扬子·方言》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又《广韵》鱼敬切,《集韵》《韵会》《正韵》鱼庆切,并亻开去声。《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又叶吾郞切,音昂。《史记·龟策传》理(王念孙校作程)达于理,文相错迎。使工占之,所言尽当。○又叶元具切,音遇。《屈原·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嶷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康熙字典·酉集下·辵部》)

迎字,《字典》注音分四个音项:语京切,音亻开;鱼敬切,亻开去声;叶吾郞切,音昂;叶元具切,音遇。其中语京切为正音,取音《唐韵》;鱼敬切是转音,取音《广韵》;吾郞切、元具切为叶音。《字典》作为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辞书,据音统义是其重要特色,在音项和义项安排上非常注重音义匹配,正音下列正义(即本义,见下面引《唐韵》释义相关内容)。《唐韵》“语京切”与《说文》“逢也”正相配。

戊,《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莫侯切,音茂。十干之中也,物皆茂盛也。《尔雅·释天》岁在戊曰著雍,月在戊曰厉。○又《集韵》莫后切,音牡。义同。《诗·小雅》吉日维戊。《朱传》戊,刚日也。凡外事用刚日,宣王田猎,外事也,故用刚日。◎按五代史梁开平元年,改日辰戊字爲武,避讳也。后人读戊音爲武音,其讹由此。(《康熙字典·卯集中·戈部》)

戊字,《字典》注音分两个音项:莫侯切,音茂;莫后切,音牡。其中莫侯切为正音,取音《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音并同;莫后切是转音,取音《集韵》。《字典》注重音义匹配,正音下列正义“十干之中也,物皆茂盛也”,不取《说文》释义“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据《字源》已有研究,戊字为象形字,像斧类兵器之形。而《说文》时代未见甲骨文,戊字释义是用汉代阴阳五行之说来附会的,具有时代局限性。至于《字典》正义下引《唐韵》等书释为“十干之中”,则是戊字的假借用法。

(二)标注转音

《字典·凡例》云:“字兼数音,先详考《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之正音作某某读,次列转音。如正音是平声,则上去入以次挨列。正音是上声,则平去入以次挨列。再次列以叶音,则一字数音,庶无挂漏。”“正音之下,另有转音,俱用空格,加一又字于上。”从凡例来看,《字典》所谓转音,是与正音相对而言,是正音之外的其他音项,也就是古汉语中字词的异读现象。

上,《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时亮切,音尚。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并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乘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淸,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康熙字典·子集上·一部》)

“上”字,《字典》注音分四个音项:时亮切,音尚;时掌切,商上声;叶辰羊切,音常;叶时刃切,音慎;叶矢忍切,音审。“时亮切”为正音,取音《广韵》;“时掌切”是转音,取音《唐韵》;辰羊切、时刃切、矢忍切为叶音。大徐本《说文》“上”字本义训为“高也”,徐铉注音取孙愐《唐韵》音时掌切,以上声作为与本义相对应的读音。《字典》以物上之上为正义,属静,取去声“时亮切”为正音;以升上之上为引申义,属动,取上声“时掌切”为转音。“上”字音读有正转之分,以韵书为依据,正与大徐本《说文》注音相反。

扡,《集韵》同拕。详拕字注。○又《集韵》待可切,驼上声。引也。《音学五书》古音徒可切。后人误入纸韵。《诗·小雅》伐木掎矣,析薪扦矣。详掎字注。○又《唐韵》移尔切,迤上声。加也。又离也。○又《集韵》《韵会》并丑豸切,褫上声。析也。又落也。与搋同。或作拸。○又《集韵》《韵会》并丈尔切,音豸。义同。○又《集韵》丈蟹切,音廌。亦析也。○又余支切,音移。迁徙也。○又是义切,音豉。牵也。○《韵会》:《说文》引《诗》汉五经本作杝,今文《毛诗》陆德明所定作扦,音异字异而义实同。◎按《诗·小雅》释文:敕氏反。又疏云:扦者,施也。观其裂而渐相施及也。诸家音训多从纸韵,今依《类篇》以古音爲正,而余音附之。(《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扡字,《字典》注音分七个音项:待可切,驼上声;移尔切,迤上声;丑豸切,褫上声;丈尔切,音豸;丈蟹切,音廌;余支切,音移;是义切,音豉。《字典》此条未列正音,注与拕字同,后列七个音项皆为转音,其中“移尔切”取自《唐韵》,而“待可切”“丑豸切”“丈尔切”“丈蟹切”四音均来自《集韵》等书,“余支切”“是义切”二音来源不明。又据《字典》拕字条:“拕,《唐韵》托何切,《集韵》《韵会》《正韵》汤何切,并音佗。《说文》曳也”可知扡字作拖曳义时,与拕拖同,正音亦为“托何切”。

(三)兼注正音与转音

《字典》集古今《切韵》之大成,全面汇集古代反切注音材料。以正音、转音、叶音等分列音项,使一字多音异读各有依据。《字典》征引《唐韵》注音,既有正音例,又有转音例,还有兼释正音和转音的例子。

看,《唐韵》苦寒切,《集韵》《韵会》《正韵》丘寒切,并音刊。《说文》睎也。《博雅》视也。《吴志·周鲂传》看伺空隙。……○又《唐韵》苦旰切,《集韵》《韵会》墟旰切,《正韵》袪干切,并刊去声。义同。○又叶苦坚切,音牵。吴迈远《长相思》诗: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一见愿道意,君门已九关。关,音涓。○又叶苦甸切,牵去声。苏辙《咏彝亭》诗:千里思山梦中见,要须罢郡归来看。《说文》从手下目。徐曰:以手翳目而望也。重文作。俗作。(《康熙字典·午集中·目部》)

看字,《字典》注音分四个音项:苦寒切,音刊;苦旰切,刊去声;叶苦坚切,音牵;叶苦甸切,牵去声。其中苦寒切为正音,取音《唐韵》;苦旰切是转音,取音《唐韵》;苦坚切、苦甸切为叶音。《字典》将平声“苦寒切”列为看字正音,与正义“睎也,视也”相匹配,取音孙愐《唐韵》,取义《说文》《博雅》;将去声“苦旰切”列为转音,取音《唐韵》,义同正音,故此条转音不区别意义。

擩,《唐韵》而主切,《集韵》橤主切,并音乳。《说文》染也。《唐书·艺文志》擩哜道真。○又《唐韵》《集韵》并儒谁切,音蕤。义同。又搵也。《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六曰擩祭。《注》擩读为虞芮之芮。以肝肺菹擩盐醢中以祭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宾升席,坐,取韭菹,以辨擩于醢,上豆之间祭。或作。又作。○又《集韵》《正韵》并而宣切,软平声。义同。又挼莎也。与撋同。○又《集韵》如劣切,音。义同。亦作。○又《唐韵》而遇切,《集韵》儒遇切,并音孺。手进物也。○又《集韵》尼主切,音醹。拄也。○又《唐韵》奴豆切,《集韵》乃豆切,并音耨。搆擩,不解事也。(《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擩字,《字典》注音分七个音项:而主切,音乳;儒谁切,音蕤;而宣切,软平声;如劣切,音;而遇切,音孺;尼主切,音醹;奴豆切,音耨。七个音项中,而主切为正音,取音《唐韵》;其余六音皆是转音,其中儒谁切、而遇切、奴豆切三音取自《唐韵》,而宣切、如劣切、尼主切源于《集韵》。《字典》擩字条取《唐韵》四个音项,既有正音,又有转音。

二、《字典》引《唐韵》释义

(一)解释正义

《字典·凡例》云:“字有正音,先载正义,再于一音之下,详引经史数条,以为证据。”《字典》所谓正义,即是指字词的本义。正义在《字典》释义系统中处于首要位置,往往置于首音(正音)之下,正义与正音相匹配,一般引《说文》为证。如果该字《说文》未收,则参考《玉篇》《唐韵》《广韵》《集韵》等字书韵书,进而补充正义条目。

挨,《唐韵》於骇切,《集韵》倚骇切,并唉上声。《说文》击背也。○又《唐韵》於改切,《集韵》倚亥切,并爱上声。击也。○又《集韵》《韵会》并英皆切,音唉。本作扌俟。义同。又推也。《六书故》旁排也。《扬子·方言》强进曰挨。《正字通》今俗凡物相近谓之挨。(《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挨字,《字典》以於骇切作正音,以“击背也”作为正义,正义与正音相配。此条正音首音取自《唐韵》,而正义以《说文》为证,符合《字典》正义一般取《说文》释义为准的常例。

拐,《唐韵》求蟹切,音箉。手脚物枝也。○又《正字通》古买切,乖上声。俗谓拐骗。(《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拐字,《字典》列正音、正义及转音、转义。《广韵》“拐,求蟹切,手脚之物枝也”,释义与《字典》所引《唐韵》基本相同,唯多一“之”字。《龙龛手镜》将“拐”作为“柺”的俗字,余乃永《新校宋本广韵》径改“拐”为“柺”。《广韵》又“柺,乖买切,老人拄杖也”,注音与《正字通》“古买切”同音异切。《字典》以求蟹切为正音,引自《唐韵》,以古买切为转音,源于《正字通》;又因该字《说文》未收,而引《唐韵》释义“手脚物枝也”作为正义,以《正字通》俗义“拐骗”为转义。

帏字,《字典》有两条注音,正音许归切,义为“囊也”;转音雨非切,义同。正音、正义皆取自《唐韵》,转音取自《广韵》,义与正音同,转音不区别意义。查大徐本《说文》收帏字,云“囊也”。帏字,《字典》引《唐韵》释义“囊也”作为正义,与《说文》义同,而未云称引《说文》。《广韵》“帏,香囊也。一说单帐也”,复音词释义“香囊”与《唐韵》单音词释义“囊”略异。

(二)解释转义

《字典》对字义的训释分本义(正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统称转义)。本义之外的其他义项用一“又”字隔开。正如《凡例》所云:“其或音同义异,则于每音之下,分列训义。其或音异义同,则于训义之后,又云某韵书作某切,义同。庶几引据确切,展卷了然。”“引用训义,各以次第,经之后次史,史之后次子,子之后次以杂书。而于经史之中,仍依年代先后,不致舛错倒置,亦无层见叠出之弊。”

侥,《集韵》《韵会》《正韵》并坚尧切,音骁。伪也。○又《唐韵》五聊切,音尧。僬侥,短人,西南夷别名。○又《集韵》吉了切,音矫。侥幸,求利不止貌。(《康熙字典·子集中·人部》)

《字典》侥字有三个音项:坚尧切、五聊切、吉了切,与之相配的分别为正义“伪也”与转义“僬侥,短人,西南夷别名”“侥幸,求利不止貌”。《说文》“侥,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尧声。五聊切。”《广韵》“侥,五聊切。僬侥,国名,人长一尺五寸。一云三尺。”《字典》以《集韵》坚尧切为正音,正义亦以《集韵》释义为据,抛弃了《说文》本义。《字典》又引《唐韵》转音五聊切与转义“短人,西南夷别名”相配,义与《说文》相近。

撲,《唐韵》蒲角切,《集韵》《韵会》《正韵》弼角切,并音雹。《说文》挨也。《广韵》相撲也。又《增韵》踣也。《韩愈·纳凉联句》朽杌惧倾扑。或作。○又《集韵》匹角切,音璞。与同。击也。○又《唐韵》《集韵》《韵会》普木切,《正韵》普卜切,并与攴同。小击也。《书·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字典》又有扑、攴二字。扑,《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普木切,铺入声。与攴同。小击也,打也。《战国策》若扑一人,若捽一人。《史记·刺客传》高渐离举筑扑秦皇帝,不中。又杖也。《书·舜典》扑作教。《传》扑,榎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礼·月令》司徒搢扑北面誓之。或作扑。”攴,《字典》:“《唐韵》《集韵》普木切,音撲。《说文》小击也。又《广韵》《集韵》匹角切,音璞。本作。楚也。《五经文字》石经作攵。《集韵》或作撲扑。”撲、攴、扑三字,历有相涉。《说文》收录撲、攴字,无扑字。撲,《说文》“挨也,从手菐声”;攴,《说文》“小击也,从又卜声”。攴,甲金文作会意字,从手持杖,会击打、治事之象。《说文》改释形声,从又卜声,义为轻轻地敲打。因攴(攵)借为声符,另造扑二字表示本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攴,经典隶变作扑,凡《尚书》《三礼》鞭扑字皆作扑。”徐灏《段注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因用为扑击字耳。”撲,金文从戈从菐(举帚),菐亦声。篆文改为从手,《说文》从手菐声,义为打、击。王筠《说文句读》“《字林》手相搏曰撲也。撲,打也。”邵瑛《群经正字》“此撲,即鞭撲之撲,今经典俱作扑。”经考察,攴与扑为古今字关系,古作攴,今作扑。而扑与撲音同义近,故经典中二字常通用。撲,《字典》引《唐韵》普木切为转音,转义释为“小击也,与攴同”,正是看到撲与攴(扑)之间的通用关系而做出如此释读。

(三)兼释正义与转义

《字典》作为中国古代语文辞书的殿军,其注音释义资料异常丰富。《字典》收字注音分正音、转音,释义又有正义、转义之别。凡字有数音数义,对这些音义的处理最突出的特色是以音统义。《字典》中大量引用《唐韵》相关内容兼释正义与转义,从而与正音、转音相匹配。

扒,《唐韵》博怪切,《集韵》《韵会》《正韵》布怪切,并音拜。拔也。《元包经》拔屵扒氐。《传》曰:转石伐木也。《注》屵音业。氐,根也。又与拜通。王应麟《诗考》勿翦勿扒。亦作拜。○又《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布拔切,并音八。破也。《史记·封禅书》掊视得鼎。《注》索隐曰:掊,扒也。又击也。或作捌。○又《唐韵》彼列切,《集韵》笔别切,并读若分别之别。擘也,剖分也。(《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抄,《唐韵》《韵会》《正韵》楚交切,《集韵》初交切,并与钞同。叉取也。《杜甫诗》饭抄云子白。《韩愈诗》匙抄烂饭稳送之。又《广韵》略取也。《魏志·太祖纪注》抄略诸郡。又《增韵》誊写也。《通俗文》遮取谓之抄,写录之目亦谓之抄。又姓。明永乐中有举人抄思。○又《集韵》楚绞切,音炒。抄掠也。○又《唐韵》初教切,《集韵》《韵会》楚教切,并钞去声。亦略取也。○又《集韵》桑何切,音娑。摩挱之挱,亦省作抄。《集韵》或作摷。本作钞。(《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

抄字,《字典》有楚交切、楚绞切、初教切、桑何切等四个音项,分列多个义项。《字典》引《唐韵》楚交切作为正音,《说文》未收抄字,《字典》以《唐韵》“叉取也”作为正义。然《说文》有钞字,义为“叉取也”。大徐注“钞,俗别作抄”,钞同。转音楚绞切、桑何切,源于《集韵》,转义“抄掠也”“摩挱之挱”来源相同。转音“初教切”和与之相匹配的转义“略取也”引自《唐韵》。

三、《字典》引《唐韵》辨形

(一)辨析异体

《字典·凡例》云:“六书之学,自篆、籀八分以来,变为楷法,各体杂出,今古代异。今一以《说文》为主,参以《正韵》,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考证详明,体制醇确,其或《字汇》《正字通》中偏旁假借点画缺略者,悉为厘正。”“集内有或作某书、作某者,有与某字通、与某字同者,或通或同,各有分辨。或作者显属二字,偶尔假借也。如《礼·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则烈或作厉。《左传》‘晋侯见钟仪,问其族曰:泠人也。’则伶或作泠。书作者,形体虽异,本属一字也。如花作华,馗作逵等类,条分缕析,各引经史音释为证。”

蝃,《唐韵》同螮。《诗·卫风》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又职悦切,音拙。蜘蛛也。《尔雅》蜘蛛注:江东呼蝃蝥。○又《集韵》都括切,音掇。义同。(《康熙字典·申集中·虫部》)

采用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蛋白酶对单环刺螠体壁进行酶解,不同的酶得到的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没有显著差异,而水解时间对酶解效果有显著影响。对酶解所得酶解液功能进行评价,胃蛋白酶酶解产物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降血糖功能方面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酶的酶解产物,因此,胃蛋白酶更适于单环刺螠体壁的酶解。酶解产物较理想的抗氧化及降血糖功能,为单环刺螠多肽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字典》又有螮字:“《唐韵》都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丁计切,并音帝。《尔雅·释天》螮东,虹也。《诗》作蝃。○又《扬子·太玄经》蛡大螮小,虚。《注》国大德小,故民虚。○又《类篇》当盖切,音带。虫名。一曰蛇也。或作、蚳。”《正字通》两现:“螮,同蝃”;“蝃,同螮。《诗》石经改作蝃。旧注音义同虹。重出。”《字典》在《正字通》的基础上增加了训释和书证,仍分列两字。《说文解字》有螮字,从虫带声。螮蝀,虹也。《说文解字注》:“今《诗》作蝃,《尔雅》作螮。”《经典释文》“蝃,本又作螮。”《广韵》“螮,螮蝀。”又“蝃,上同,见《诗》。”据此,《字典》据《唐韵》训释将蝃、螮二字标注同,处理为异体关系。正如《字源》将二字处理为声符不同的异体字。

(二)辨析古文

《字典·凡例》云:“集内所载古文,除《说文》《玉篇》《广韵》《集韵》《韵会》诸书外,兼采经史音释及凡子、集、字书于本字下。既并载古文,复照古文之偏旁笔画,分载各部各画,详注所出何书,便于考证。”

(三)辨析俗体

《字典》收字丰富,超过历代以往字书。不仅收录古文、异体,还汇集了许多俗字、讹字。在收录这些俗讹字时,常引用一些经典的字书韵书来作为证据,其中不乏《唐韵》的例子。

硫,《广韵》《集韵》并力求切,音留。石硫黄,药名。《正字通》:《淮南子》夏至硫黄泽,盖阳入地遇阴而成者。舶硫似蜜,黄中有金红处,击开如水晶有光,今靑硫不佳。本作流,因其似石,故《唐韵》从石。亦作留,俗又作磂,磂字从留。(《康熙字典·午集下·石部》)

《字典》另有磂字,云:“《集韵》同硫。详硫字注。○又《集韵》力救切,音溜。同镏。梁州谓釜曰磂。”《集韵》有硫磂:“硫黄,药石,或作磂。通作流。”《字典》引《唐韵》证明磂为硫的俗体写法。

《字典》剪字下注:“《唐韵》即浅切,《韵会》子浅切,《正韵》子践切,并笺上声。《玉篇》俗翦字。”又前字下注:“古文歬。《唐韵》昨先切,《集韵》《韵会》《正韵》才先切,并音钱。《增韵》前,后之对。又进也。《广韵》先也。……《说文》齐断也。俗作剪。”《说文解字》收歬翦三字:歬谓“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谓“齐断也。从刀歬声。”翦谓“羽生也。一曰矢羽。从羽前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歬,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按后人以齐断之前为歬后(前后)字。又以羽生之翦为前齐(剪齐)字。”三字义本别,而典籍常有纠缠。歬,前进之前,为前之本字。,齐断之剪,为剪之初文。翦,羽生之翦。歬字废,典籍多借前为之,后世因前字被借,而借翦为之,后又或造剪字。《玉篇》:“翦,俗作剪。”正如《字源》所云:“(前)或假借为前进义,后世遂又累加刀旁作剪,追加羽旁则孳乳为翦。古籍中多作翦,今通行剪。”

虵,《唐韵》俗蛇字。(《康熙字典·申集中·虫部》)

《字典》它字下注:“《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说文》虫也。本作它,从虫而长。上古草居虑它,故相问无它乎。……○又《正讹》它,虫之大者。象寃曲垂尾形。今文加虫作蛇,食遮切与托何切,二音通用。”(《康熙字典·宀部》)又蛇字下注:“《唐韵》食遮切,音茶。《集韵》《韵会》并时遮切,音阇。毒虫也。……○又《字汇补》以遮切,音耶。《集韵》关中谓毒虫曰蛇。○《韵会》本作它,汤河切。《说文》它,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从也,误。”(《康熙字典·虫部》)《字典》对它、蛇、虵三字形体源流关系分析非常精到。字本作它,后加虫为蛇,俗写作虵。《字典》引《唐韵》证“虵,蛇俗字”。古代典籍中“它”作为形旁,发生讹变,经常与“也”相混,佗又作他,沱又作池,属于同类现象。

四、《字典》引《唐韵》性质的讨论

清人纪昀(1724-1805)和《四库总目提要》最早对《字典》所引《唐韵》有所关注。《书毛氏重刊说文后》云:“孙愐《唐韵》世无传本,独此书备载其反切,唐代韵书之声音部分,粗可稽考。《康熙字典》所载音某,皆自《说文》采出,非真见孙愐书也。”[3]又《四库总目提要》云:“(《康熙字典》)每字之下,则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之音。《唐韵》久佚,今能一一征引者,徐铉校《说文》所用即《唐韵》之翻切也。”[4]纪昀等认为当时《唐韵》已佚,《字典》所引者悉取自大徐《说文》反切,这一看法成为影响后世的主要观点。

王力、董同龢等学者多受到纪昀和《四库总目提要》的影响,往往直接将《字典》所引《唐韵》等同于大徐本《说文》反切,结论过于简单化。王力在《〈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中提出:“《唐韵》大概是大徐《说文》的反切。”[5]董同龢说:“《康熙字典》所谓的《唐韵》是徐铉所注各字的反切。”[6]蔡梦麒也认为:“《康熙字典》注音所谓《唐韵》也直接来自徐铉反切。”[7]徐朝东说法亦同:“《康熙字典》所引《唐韵》就是大徐本《说文》反切。”[8]

封传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进行量化比较,提出了商榷性意见:二者相同比为77.98%,差异比为22.02%[9]。《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有同有异,相同部分占主要,但是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声韵调等方面均有反映;更有甚者,部分单字的注音完全不同;相当数量的单字标注《唐韵》反切,而大徐本《说文》未收。因此二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据纪昀等的说法,《字典》编纂之时《唐韵》依然不存。而实际情况是,《字典》作为古代语文辞书的殿军,集古今字书、韵书之大成,其引用《唐韵》的材料异常丰富,不仅包含注音,还兼有释义、辨形等内容。在引用体例上,《字典》引《唐韵》注音又可以分为正音、转音;释义兼有正义、转义;辨形亦有辨明异体、古文、俗体等。《唐韵》注音、释义、辨形在《字典》言之凿凿,至今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要真正澄清这段辞书历史公案,仅仅考察《字典》引《唐韵》反切注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宏大的清代学术史、辞书史为背景,从《字典》引书内容体例入手,综合文字、训诂、音韵、文献多个维度对《字典》所引《唐韵》加以分类整理,进行整合研究与系统关照,才能最终厘清其材料来源,明确其文献性质,以期探明《字典》历史背后的语言真象。

注释:

①本文以中华书局1963年版《康熙字典》(影印同文书局本)为工作底本,同时参考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经笔者的精确统计,去除讹误重复,共计9 879条,详见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考》,温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丁治民.《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J].语言研究,2010(2):33-37.

[2]封传兵,刘晓南.孙愐《唐韵》传本及佚文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100-103.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1107.

[4]纪昀.纪晓岚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5]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M].北京:中华书局,1988:1.

[6]董同龢.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83.

[7]蔡梦麒.《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12-13.

[8]徐朝东.孙愐及《唐韵》相关资料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3):47-54.

[9]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2):189-201.

猜你喜欢

正音集韵广韵
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