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朗诵艺术刍议

2018-03-08肖泽薛立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朗诵者文学作品手段

肖泽,薛立磊

(1.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石家庄 050031;2.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我们从文学作品的朗诵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比如《满江红》岳飞所传递出来的誓死报效国家的壮士情怀;诗歌《我爱这土地》所传递出来的,国破家亡时刻诗人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当中,那种虔诚的,对剑桥、对爱情的执着崇拜;比如朱自清的《春》里面所传递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出了欣欣向荣的希望等等。

我们通过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种艺术的体验与升华,体现了作品的内涵,让受众感受到心绪的波动,进而形成了,“说话”这一语言行动特有的力量和魅力。

1 历史上的朗诵

1.1 古代的“诵”

文字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诵”这一形式的诞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诵”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意思,甚至相距甚远。

(1)“诵”是官职。

我们在历史典籍里最早可以查到《周礼·地官·诵训》关于诵的记录是作为官职出现的,它是捍卫王权、宣传礼教政道、彰显国家威仪重要的职能官员。在历史上如:鸣赞、太祝、太长、司仪、赞礼郎、鸿胪寺等,都曾有“诵”的职责。

(2)“诵”是考试手段。

随着时代发展,诵的内涵不断丰富,到了唐代它又演变成重要的取试手段。唐代童子科考试内容“诵经”就是例证。《唐代试测考术》中记载“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官;通七以上者,与出身”可以看出,此时的“诵”跟我们现在谈的朗诵意义接近了,但仍然存在差距。

(3)“诵”是学习方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家层面 “诵”的历史,在古代“诵”更是民间重要的学习手段。无论是在学馆、私塾,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入门级的学科学习中都是依托“诵”这一主体形式展开的。

1.2 朗诵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新产物

人民群众时代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随着时代变迁,人民对封建制度的桎梏认识越来越深刻,压抑已久的声音一触即发。到了近代,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昏聩无能的清政府,无法再掌握这艘东方的巨轮,风雨飘摇中我们看到: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彻底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封建科举废除,传统意义上的“诵”没有了土壤;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唤醒了国人的意识,特别是西方话剧的引进,掀起了现代白话创作表达的高潮;同时,民主革命呼声日高,这也促使更多的教师、学生走上街头大声疾呼。种种迹象都在印证一种新的说话形式即将诞生,朗诵的时代悄然来临。伴随现代朗诵诞生的是人民群众从顺民王臣心态向国家主人的意识的转变,加速了禁锢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权的崩塌。

1.3 当代朗诵的人文情怀

今天朗诵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相同,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彰显了这个多元化时代的特征。他已经逐渐形成我们体现文化自信,宣传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与主旋律,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也将朗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校园,全国范围内的经典诵读活动如火如荼;社会中,各种形式的朗诵比赛蓬勃开展;各种朗诵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逐步壮大;新媒体平台成为朗诵艺术新时代展示风采特有的阵地等等。说明人民需要朗诵艺术、热爱朗诵艺术,朗诵所释放出的活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强大,已经成为了人文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2 付与朗诵新的定义

由于朗诵的历史特色、发展特点并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在理论层面形成共识,不同的朗诵群体关注点也不相同很难给予朗诵一个标准的定义。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她所承载的都过于丰富,至今还不能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这都阻碍了朗诵这一艺术形式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这也就对朗诵中“鱼龙混杂”现象埋下了伏笔,我们需要正本清源,还朗诵以本来面貌,使她在新的历史时期释放出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更大的力量。带着更加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探究朗诵的定义是我们的责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朗诵不是声音艺术。并不是只有好听的声音才能去朗诵,或者为了朗诵可以去雕琢自己的声音是十分不可取的。有些朗诵者故意拿腔拿调,甚至故意捏着嗓子去进行创作,结果声嘶力竭只强化了个人表现,却忽略了朗诵的意义。

其次,朗诵的表现手段不宜花哨。新文化运动时期,朗诵最初的形式是有力的语言武器,是宣传纲领、唤醒民众觉悟的手段。振聋发聩的不是手段、不是声音,是思想内涵。而今她是基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必须尊重文学的本体,而企图借助音乐、舞蹈、道具甚至武术等外在手段技巧增加看点,都是东施效颦,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价值。

再次,朗诵作为口语表达的一种形式,更应该注重“说”的内涵说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亲切也最自然的交流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说”是倾听的前提;“说”是交流的手段;“说”是沟通的保障。例如,相声演员的“我给您说一段”;普通人“我想跟您说点事”;孩子家长“这道题,我再给你说说”;老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对这件事的认识”;我们能够从中感悟到,“说”这个字体现出轻松、自然和亲切的交流感觉。

最后,作为艺术形式朗诵本身应不断强化语言节奏的音乐美。音乐美是一种比喻,并不是说给予朗诵旋律和节奏而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探寻说话的音乐性,也就是让他更加的动听。这增加了欣赏的意义,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语言有节奏的划分,尊重文字的调值适度拓展旋律的可能,这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之初遵循的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朗诵是一种可以结合朗诵者自身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完成的说话艺术。它虽没有既定的旋律、节奏,但必须具备音乐之美。它虽没有角色扮演,但也有情感的真实体验和涌动。他是朗诵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心灵上的审美交流。

3 释放朗诵的力量

“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诵”是当代朗诵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的新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欣欣向荣,需要更好的、更直接的艺术形式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纲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不断扩大,更加希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陶冶自己的性情。朗诵作为亲民的艺术形式,可挖掘、可发挥的潜力巨大。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不断探索,更好地释放朗诵的力量。

[1]胡先锋.中国当代朗诵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刘继业.朗诵诗理论探索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5):153-165,208.

[3]薛尤嘉.论朗诵艺术情感的宏观把握[J].艺海,2016(8):118-120.

猜你喜欢

朗诵者文学作品手段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