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检查的3个常见误区

2018-03-08闵勇

现代职业安全 2018年2期
关键词:检查人员安全检查督查

闵勇|文

安全检查是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针,发现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识别存在及潜在的危险,确定危害的根本原因,对危害源实施监控,最终采取纠正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安全检查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安全检查的作用。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谈企业安全检查中的3个常见误区,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安全检查、更好地发挥安全检查的作用。

误区一 将安全检查视为安全管理的全部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岁末年终,各种安全检查纷至沓来,很容易让人感觉安全管理工作的焦点,甚至全部就是安全检查。但实际并非如此,安全检查虽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安全管理的全部。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通常是按照“PDCA”流程(即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计划(P)阶段,企业通常会根据管理流程节点,确定需要实施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按照“5W1H”,即为什么做(Why)、做什么(What)、谁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怎样做(How)的原则制订管理标准,明确管理责任、对象、内容以及执行要求等。在执行(D)阶段,则主要是按照管理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在检查(C)阶段,主要是对现场作业规范、环境要求、记录资料等进行现场检查,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作业任务观察等手段,检验管理标准在现场执行中的严谨性、可操作性以及与现场的适应性等方面是否存在的问题。在改进(A)阶段,则会根据所收集的现场数据资料,对管理标准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现场实际,更有利于现场执行。

总之,作为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安全管理中的每个任务和工作都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安全检查固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并非全部,如果在实践中,企业仅仅关注安全检查本身,而忽视了前期的计划,或后期的总结,是难以发挥安全检查应有作用的。

误区二 混淆安全检查与安全督查

安全检查与安全督查,是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常常被混淆的两种工作方式,虽然形式上都是在查找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但两者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以及关注的焦点均有所不同。企业只有认真厘清安全检查与安全督查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工作方式的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从主要任务的角度来看,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查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隐患形成的原因(如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隐患;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隐患;或是环境的不适宜条件造成隐患;亦或是几种因素混合造成隐患),并判断隐患与安全管理标准的差距等。安全督查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查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判断隐患的辨识、评估、整改、反馈与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的匹配度,例如,是否针对各类生产业务分门别类开展了危害辨识,并对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是否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制度标准、完善工作计划;是否采取过程管控措施;是否建立问题收集与改进机制等等。

其次,从组织形式来看,安全检查一般由同级单位组织开展;安全督查则一般由上级单位或外单位组织开展。

下面笔者以“操作间照明灯损坏”这一安全隐患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安全检查与安全督查的不同。当发现“操作间照明灯损坏”时,安全检查主要重点关注隐患的原因与安全管理标准执行的效果,例如,是否是因人对照明灯的操作行为造成了这种隐患;是否因安全检查制度没有认真执行而造成隐患没被及时发现、整改;照明灯的质量是否合格;照明灯的型号是否与操作间的环境相适应等。安全督查则主要重点关注隐患的发现、处理程序与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的效率,例如,照明的识别与配置是否依据风险评估;是否制定了管理标准管控照明的风险;照明的管理标准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照明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照明失效的风险是否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等。

某企业电力安全检查 图片来源自百度

误区三 安全检查“格式化”

一般来说,安全检查包括综合、专业、日常、定期、不定期等多种方式,但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却将安全检查“格式化”,甚至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和模式,致使安全检查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例如,一些单位在临近安全检查时,一方面提前跟检查人员“打招呼”请求“手下留情”,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加班加点补资料,弄虚作假。同时,检查人员在检查时也只是按照被检查单位设计好的“路线图”,走马观花,有的甚至都不到现场实地查看,仅仅在办公室翻翻文件。这种“格式化”的安全检查,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被检查单位的负担,同时也挫伤了真抓实干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检查部门(人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种“皆大欢喜”的检查,显然查不到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检查者不讲原则,充当“好好先生”,在检查中不愿得罪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去“较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借检查之机故意“放水”,拉关系。二是检查者责任心不强,充当“相面先生”,在检查中,只看表不看里,只看虚不看实,走过场,讲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点到为止”,不愿或不敢触及问题的实质。三是检查者本身素质低,发现不了问题,充当“过路先生”,在检查中“滥竽充数”。四是由于责任追究长期“缺位”,检查人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充当“三不先生”(对检查中的问题不看、不听、不问),在检查中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认为检查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出了什么事也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想要避免这种“格式化”的安全检查,首先,企业要下大力气整顿检查单位(人员)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抓好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打造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原则性强、作风过硬的检查队伍。其次,对于检查人员来说,必须彻底撇开“面子”思想,善做“挑刺先生”,要做到真查、敢查、深查,敢于较真碰硬,不避重就轻,既要看到工作的表象,还要能挖出问题的深层原因,既要查落实工作的台账资料,又要到现场了解落实工作的一线实情,并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企业要制订严格的检查标准,细化检查内容,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检查人员要对自己检查的项目签字背书,实现“留痕”,如果以后工作中出了问题,则要严格追责,从而避免安全检查“格式化”,促进安全检查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检查人员安全检查督查
丹阳市开展汛前安全检查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早读的有效安排策略讨论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安全检查表法在轿厢意外移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准确把握“双随机、一公开”内涵
明察暗访 国务院大督查直击民生“小”事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提高用电检查人员反窃电能力的途径
从机场的安全检查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