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直格》版本述考*

2018-03-0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刊本文渊阁河间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14)

《伤寒直格》,又名《伤寒直格方》《习医要用直格》,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有关伤寒的论著。刘完素将《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病机十九条加以发挥,阐明了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在治法上,他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多有启发。《伤寒直格》一书就是集中论述刘完素伤寒理论的著作。此书流传较广,版本较多,但一直未见学者对其版本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访求各馆藏书,本文对《伤寒直格》的版本进行了重新考察,针对前人的论断提出了新的看法,厘清了各主要版本间的关系,以期对这部伤寒著作的版本与流传能有更深的了解。

1 元刊本

1.1 元天历元年(1328年)建安翠岩精舍刊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著录为元刊本的《伤寒直格》一部。目录前有牌记五行,云:“伤寒方论自汉长沙张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间刘守真深究厥旨著为伤寒直格一书诚/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临川葛仲穆/编校敬刻梓行嘉与天下卫生君子共之/岁次戊辰仲冬建安翠岩精舍刊行”。

北京大学藏本著录为天历元年刊本依据的是卷前牌记中“戊辰”的年号以及翠岩精舍这一堂号的时代[1]。此书无序言,但上海图书馆所藏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书林张斐刊本卷前有《伤寒直格序》一篇,序末有年款及撰人:“洪武戊辰冬至翠岩老人谨题”。这里的“戊辰冬至”与牌记中的“岁次戊辰仲冬”可相印证。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翠岩老人今难详考,或为翠岩精舍某一时期的主人。翠岩精舍虽始创于元代,但刻书活动自元代延祐年间一直持续到明代万历年间,其入明之后所刻图书存世有多部。因此,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也有可能是洪武年间的刻本。但谨慎起见,暂依馆藏地著录。

从目录来看,是书包括《习医要用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别集》一卷。《习医要用直格》即《伤寒直格》,《后集》为镏洪《伤寒心要》,《续集》为马宗素《伤寒医鉴》,《别集》为张子和《心镜》,但正文仅余《伤寒直格》三卷,分上、中、下三卷。卷端题“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方卷上 临川葛雝仲穆编校”。正文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九字,细黑口,四周双边。书中部分文字处有墨丁,如卷中第8页“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卷下第10页“发热之热■为热也”。

2 明代诸版本

2.1 明洪武六年(1373年)陈氏书堂刊本

国家图书馆藏有陈氏书堂刻本《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三卷,著录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刻本。瞿镛、陆心源等藏书家尝寓目陈氏书堂刊本《伤寒直格》,皆定为元刻。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四谓:“《刘河间伤寒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别集》一卷。元刊本。题金刘完素撰,临川葛雍辑。其论伤寒一门为此书,所以镏洪《伤寒心要》为后集,马宗素《伤寒医鉴》为续集,张子和《心镜》第三卷为别集。是本与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载合。卷首有无名氏序,序后有墨图记一行云‘临川葛雍校正,建安虞氏刊行’,而目录前又有木记五行云‘伤寒方论自汉长沙张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间刘守真深究厥旨著为伤寒直格一书诚/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临川葛仲穆/编校敬刻梓行嘉与天下卫生君子共之/岁次癸丑仲冬妃仙陈氏书堂刊。’据此,则是本当从建安本出,而‘岁次癸丑’乃元仁宗皇庆二年也。”[2]

《皕宋楼藏书志》卷四十七谓:“《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张子和心镜》一卷。元刊本。金刘守真撰,临川葛雍仲穆编校。《后集》,瑞泉野叟镏洪辑编,临川华盖山樵葛雍校正。《续集》,平阳马宗素撰述,临川葛雍校正。《心境》,门人饶阳常惪仲明编。按《续集》后有‘癸丑载仲冬陈氏刊’八字,《心镜》后有‘心镜全集,随此印行’八字,无名氏序曰”云云[3]。

诸家著录盖据目录前牌记中“岁次癸丑”纪年而定为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则定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刻本,二者前后相差一甲子。从版式来看,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其刊刻年代,姑从馆藏地著录。

正文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单边。此书与元翠岩精舍刊本关系较为密切,书前牌记中“岁次戊辰仲冬建安翠岩精舍刊行”此本改作“岁次癸丑仲冬妃仙陈氏书堂刊”。书中部分墨丁位置与元翠岩精舍刊本一致,如卷中《主疗》“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卷下《战汗》“发热之热■为热也”。也有一部分墨丁或为刊刻时辨认不清所预留,如卷上《死生脉候》“乍静乍■命绝也”,卷中首页“临川葛■仲穆编校”。

与元刊本相对照,陈氏书堂刊本在文字上要优于元刊本。如元刊本卷上《藏府配合》“凡先言者为刚为肠为凡为府”,陈氏书堂刊本“肠”作“阳”,“凡”作“兄”,皆是。元刊本卷中《伤寒表证》“大伤寒之候,头项痛”,陈氏书堂刊本“大”作“夫”,是也。《大承气汤》“或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脉实数而沉者,无问日数,并宣大承气下之。”陈氏书堂刊本“宣”字作“宜”。元刊本卷下《益元散》“每服水一盏葱白五月”,陈氏书堂刊本“月”作“寸”。“何能别此,可远妄梅,可显玄功”,陈氏书堂刊本“梅”作“侮”。

2.2 永乐大典本

《永乐大典》中收录了《伤寒直格》一书的内容,现存残卷中尚可辑录数则,如表1所示。

将《永乐大典》所收录的内容与之前的各版本相对照发现,《永乐大典》本的校勘质量要高于其他版本。比如卷三千六百十四引《伤风表证》,其他版本作“或阳明病脉浮迟,汗出微怒寒,或太阴病腹满而脉浮,或宜汗入下之”,《永乐大典》本“怒”改作“恶”,“阴”改作“阳”,“入”改作“反”。卷三千六百十五引“益元散”条,其他版本作“久服强志轻身,注颜益寿”,《永乐大典》本“注”改作“驻”。“或已觉吹乳乳癰,频服即愈”,《永乐大典》本“频”改作“顿”。仅从现存《永乐大典》的这些佚文来看,尚不能判断其抄录所依据的版本。

表1 《永乐大典》所收《伤寒直格》引文出处对照表

2.3 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

日本《图书竂汉籍善本书目》著录明代种德堂刊本《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三卷,《后集》《续集》《别集》各一卷。二册。其云:“明天顺刊本。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序后有‘临川葛雍校正,建安熊氏刊行’木记。又目录前有木记五行云‘伤寒方论自汉长沙张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间刘守真深究厥旨著为伤寒直格一书诚/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临川葛仲穆/编校敬刻梓行嘉与天下卫生君子共之/岁次癸未仲冬建安熊氏种德堂刊。’两册首有‘跻寿殿书籍记’、‘多纪氏藏书印’、‘医学图书’、‘大学东校典籍局之印’印,又尾有‘丹波元胤读书记’印记。”[4]此书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宫内厅本被著录为明天顺刊本,当根据“癸未仲冬”这一纪年而来,即天顺七年(1463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明确标有“种德堂”名号的刻本中,年代最早的是刻于天顺五年(1461年)的《类编活人指掌方》。建安熊氏种德堂在成化弘治间所刻医书较多。嘉靖万历间则多刊刻民间生活用书与童蒙读物[5]。因此,宫内厅本定为天顺刊本可从。

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亦藏有种德堂刊本一部,与宫内厅藏本应为同版。是书卷前有《伤寒直格序》,次目录,次正文。序文后有“临川葛雍校正,建安熊氏刊行”墨盖木记一行。目录首有牌记五行,文字同上。卷端题“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方卷上 临川葛雝仲穆编校”。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单边。卷中钤“独山莫氏铜井文房藏书印”“莫棠楚生父印”“言言斋善本图书”“曾留吴兴周氏言言斋”“周越然”诸印记。故知此书经莫棠(1865—1929年)与周越然(1885—1962年)递藏。周氏《言言斋藏书目》卷三著录此书,误定为“元刊本”。

此书版式与陈氏书堂刊本完全相同,或据其翻刻。与其相对照,这一版本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补足了陈氏书堂刊本中部分文字处的墨丁,如卷中第8页“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补“十”字。卷下第10页“发热之热■为热也”,补“则”字。其次,在字体上与陈氏书堂刊本有正俗之异。一些文字陈氏书堂本多作正字,而种德堂刊本作俗字。如“气”字,陈氏书堂刊本卷中《主疗》“以至阳氣怫鬰”、《懊憹》“夫燥热病于内者氣血涩滞则懊憹”,种德堂刊本皆俗写作“气”字。“與”字,陈氏书堂刊本卷下《泛论》“设若不與饮之,则燥热转甚,危而死矣”“皆不可过與不及”,种德堂刊本皆俗写作“与”字。“劑”字,陈氏书堂刊本卷下《茵陈汤》“右剉如麻豆大,此劑则作二服”,种德堂刊本俗写作“剂”。

2.4 《医方类聚》本

《医方类聚》是朝鲜金礼蒙等搜辑中国明代以前医籍150余种加以分类汇编而成的一部大型医书。1443年开始编纂,成书于1447年。《医方类聚》并没有像一般类书那样将整部书拆为条目重新编纂,而是基本依照原书面貌汇入各卷的“主题”中。各卷不同的“主题”下往往收录的是整卷原书的内容。在文字系统上,由于《医方类聚》成书较早,所用底本多保留了早期刊本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医方类聚》中所保存的医书,亦可视之为一个独立的版本。

《医方类聚》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五十六收录《伤寒直格》一书。此三卷与《伤寒直格》卷上、卷中、卷下的内容并不一一对应,而是根据《医方类聚》的体例作了调整。其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为医论,卷五十六为药方,因此《伤寒直格》卷下《泛论》《战汗》《受汗》《伤寒传染论》4部分内容被编排于《医方类聚》卷三十八中(见表2)。从文字上看来,《医方类聚》本与元刊本最为接近,很可能是从元刊本而来。

表2 《医方类聚》所引《伤寒直格》出处对照表

2.5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书林张斐刊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书林张斐刊本一部。内封面上栏镌“敦睦堂”,左栏为“伤寒直格”,右栏为“伤寒方论自汉长沙张仲景之后”云云4行,末题“张怀白识”。

卷前为“镌伤寒直格序”,此序与诸本前序相同,唯序末有年款及撰人,“洪武戊辰冬至翠岩老人谨题”。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次为“伤寒心要序”,序末有题识云“岁次戊寅都梁瑞泉野叟镏洪序”。次目录,题“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目录”,目录前有牌记五行,与诸本皆同,最末一行改作“万历岁次已酉孟夏月张斐重刊行”。卷端题“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论方卷上/临川仲穆葛雝编校/闽建清虚子张道辅重正/书林怀白张斐梓行”。正文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与其他版本不同,张斐刊本卷末附有张道辅撰《医学本源辨》一卷作为第七卷,卷端题“伤寒直格附集卷七闽建清虚子张道辅撰/三峰张应善校/安舒子翁舒道正/书林怀白张斐梓”。

张斐刊本与其他版本在形式上有较大不同,这些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低一格的形式区分出更多的正文与注释。《伤寒直格》一书,倘若对其内容了解不多,在阅读之前的版本时会更加迷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形式上的混乱。其注释有两种形式:一是低一格刊刻;二是作双行小字。张斐刊本在刻印时对一部分内容重新调整了文字的形式,用低一格的形式将其分作正文与注释,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义。比如卷上“合主表里”一节,诸本作“太阳少阴合 阳明太阴合 少阳厥阴合足与足合 手与手合 如足太阳膀胱水合足少阴肾水也阳为府属表 阴为藏属里”,每句以空格隔开。张斐刊本首先将这些文字自“如足太阳膀胱”一句起分为两段,前面的文字顶格刊刻,中间仍旧以空格隔开,后面的文字则低一格刊刻。又如卷中“淤血下证”“桃仁承气汤”条,诸本作一段,张斐刊本自“或言少腹者误也”低一格刊刻。

其次,重新修订了部分大字正文与小字注文,使之更有条理。张斐刊本按照整理者自己的理解,以调整大字与小字的方式重新理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比如卷上“内外病生四类”,诸本“僻邪也霍乱上吐而下泄也”,此本“僻”与“霍乱”作大字,其余作小字,这就将被注释的文字与注释区分开来。张斐刊本中更多的是将部分小字注文改为大字正文。如卷上“阴阳藏府”条“肝与胆厥阴风木也”,诸本“厥阴”作小字,张斐刊本改作大字。卷中“痞”条“伤寒表里俱热,下证未全”,诸本下有小注“法当和解”,张斐刊本改作大字。卷上“六气为病”条“乃厥阴风木肝胆之气也”“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诸本作小字,张斐刊本改作大字。此外,张斐刊本还将一部分大字与小字混杂的内容重新改写,统一作大字正文刊刻。比如卷上“八里为阴”一节,诸本作“八里为阴(大字),象易少阴之数八(小字),微沈缓瀒伏濡弱也(大字)”。张斐刊本改为大字正文“脉之微沈缓瀒伏濡弱,此名八里,为阴,像易少阴之数八”。又如卷上“四时平脉”“终之气(大字),一曰六之气(小字),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云云,张斐刊本改为大字正文“终之气,自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这样更改原文的校刻也是医书刊行中较有特色的一部。

此外,张斐刊本还作了一些删改。比如删除了一些注音,像卷上“内外病生四类”条,诸本“蜚”字下有小字注云“去声”,张斐刊本删去。卷上“六气为病”条,诸本有小字注云“痉,其并切”“痓,尺至切”,张斐刊本删去。张斐刊本还在刻印时删去了部分文字的墨盖,如卷上“阴阳藏府”,“此为阳之藏府”“此为阴之藏府”等,诸本皆有墨盖,独张斐刊本无。其他版本中的一些俗字,在张斐刊本中也改作正字,如“万”改作“萬”,“斈”改作“學”,“实”改作“實”等。

2.6 明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著录《伤寒直格》的版本,有“河间六书本”与“医统正脉本”二目,皆吴勉学校刻。此后诸家书目著录此书,皆将“河间六书本”与“医统正脉本”视之为两种版本。冈西为人认为,所谓的“河间六书本”与“医统正脉本”事实上是同一版本。其云:“明刊《医统正脉全书》,即是一种丛书之丛书,而《河间六书》亦居其一。所谓《河间六书》本,乃与《医统》本实系一版矣。今考《医统》本《河间六书》,以《原病式》、《宣明论》、《心法类萃》、《保命集》、《直格论方》之六书为正,附以《张之和心镜别集》、《伤寒心要》二书,即知《河间六书》似以葛雍所编本,与所谓刘河间三书合而编成之,附以《心法类萃》一书者。而核与旧本,唯其诸书先后次序为异而已。”[6]

冈西氏所言是也。经过对照发现,所谓“河间六书本”与“医统正脉本”在版式、字体细节与裂版位置这些方面皆相一致,二者应当是同一版本的前后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步月楼印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收录有“河间六书”。卷前有内封面中间大字题“刘河间医学六书”,左栏小字题“刘守真先生辑订 映旭斋藏板”,右栏上方为全书子目,计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素问病机保命集、伤寒医鉴、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张子和心要、伤寒心镜”共8部,右栏下方题“步月楼梓行”。著录为“河间六书本”的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内封面上栏题“新安吴勉学校”,右栏大字题“刘河间伤寒六书”,左栏为子目:“初集素问元机、二集宣明论方、三集素问病机、四集伤寒医鉴、五集伤寒直格、六集伤寒标本、七集伤寒心要、八集伤寒心镜”。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内封面的不同,内容则完全一致。事实上,吴勉学所辑《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包含了许多小丛书,所谓“刘河间伤寒六书”只是其中一部。此外还有“伤寒全书”“东垣十书”与陶华的“伤寒六书”。这些皆为医统本所包含的小丛书。

现存《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的印本较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五车楼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蕴古堂、百城楼印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藏有映旭斋(或题步月楼)印本,这些版本应是前后印本的关系。

医统本卷前有《伤寒直格序》,次目录,次正文。卷端题“刘河间伤寒直格论方卷上 临川葛雍编 新安吴勉学校”。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

与之前的版本相对照,医统本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小字注文上都作了增改。在形式上,注释文字由小字单行改为小字双行,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加注释。医统本对一些较难的文字增加了注音与释义。比如卷上《死生脉候》“唇吻反青”,医统本“吻”下有小字注文“音稳”。卷中《伤寒六经传受》“病则瘳矣”,医统本“瘳”下有小字注文“音抽,愈也”。

(2)删除注释。相比元刊本,医统本也删除了一些注释文字。比如卷上“手少阳三焦病则耳聋”一段后面,元刊本有“面尘,面如浮尘;马刀,疮名;侠,音胁”一行注文,此段注文衍出,医统本皆删去。卷中《懊憹》下有小注“懊,乌刀切;憹,奴刀切。”医统本亦删去。

(3)重新调整注释。医统本在注释的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动,使得注释更加清晰有条理。比如卷上《经络病证》“衄,音浓,入,鼻血也。”医统本改为“衄,音浓,入声,鼻出血也。”在语言上解释得更加明白。又如卷上《内外病生四类》“一者因气变动”一段后,元刊本注释云:“癥,音贞;瘕,音假;癥,聚积也;瘕,血气聚也。”医统本改为“癥,音贞,聚积也;瘕,音假,血气聚也。”将分别注音与注义调整为先注音后注义。

(4)调整正文与注释大字小字。有元刊本作小字,医统本作大字者,如卷上“一者因气变动”一段后,元刊本小字注文“多喜曰癫,多怒曰狂。”医统本作大字。卷下《桂枝汤》“与苍术二倍”“此方唯正可汗者即用,误服之则转加热也”等文字,元刊本作小字,医统本皆改为大字。又有元刊本作大字,医统本作小字者,如卷上“三者不因气之变动”一段后,元刊本“僻,邪也。霍乱,上吐而下泻也”作大字,医统本“邪也”“上吐而下泻也”皆作双行小字。卷上最末一句“死证多矣,以至危极则无越此矣”,元刊本作大字,医统本作双行小字。

3 清代诸版本

3.1 《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收录《伤寒直格方》三卷。《四库全书》较为常见的有文渊阁本与文津阁本。这两个版本在抄录时间上一前一后,在文字上也稍有不同。文渊阁本提要的落款时间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文津阁本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月。二书的抄录、校勘人员也不同,文渊阁本的详校官为太医院吏目周世泰,文津阁本的详校官为助教李岩。详校官是一部图书抄校工作的总负责人,二者详校官一为医官,一为文官,这也造成了二书在校勘上有各自的特点。

文渊阁本卷前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提要,次《伤寒直格序》。正文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单鱼尾,四周双边,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伤寒直格方卷一/宋刘守真撰”。我们注意到,作者刘完素被改作刘守真,作者时代由“金”改作“宋”。

经过文字上的比对可以确证,文渊阁四库本的底本是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上文所胪列的医统本的几个独有的特征,文渊阁本皆一一符合,如卷上《经络病证》诸本作“衄,音浓,入,鼻血也。”医统本改为“衄,音浓,入声,鼻出血也。”《内外病生四类》“一者因气变动”一段后,诸本注释云:“癥,音贞;瘕,音假;癥,聚积也;瘕,血气聚也。”医统本改为“癥,音贞,聚积也;瘕,音假,血气聚也。”。

与底本相对照,文渊阁本的改动较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渊阁本在文字上对全书作过校证,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卷上《经络病证》“手厥阳心胞络病则手心热”,“阳”字改为“阴”字。卷上《论脉》“三部长三寸,以应三寸”,“寸”字改为“焦”字。以上这些改动虽无版本上的依据,但皆有其他医书相参证,可以算做他校。文渊阁本更多的是根据上下文义直接进行的改字。比如上《六所不余不足》“子午卯酉四仲为一阴一阳也”,文渊阁本“一阴一阳”改为“二阴二阳”。卷中“不知此以阳主虚无,而言神为阳正形体”,“正”改为“主”。“后下后微热不解,凉膈散调之”,第一个“后”字改为“若”字。“兼愚吹乳乳发,或已觉吹乳、乳痈,叔服即愈”,“愚”改为“治”。“而但喘急、闷结、谵妄、昏胃,关脉觉数而紧者,尤宜此法急下之”,“胃”改为“冒”。“时发微热,喘胃不能卧者,有燥粪也”,“胃”改为“急”。“或斑疹后热毒不遐,久不作痂者”,“遐”改为“退”。卷下《益元散》“可远妄梅,可显玄功”,“梅”字改为“诞”字。《茵陈汤》“凡治发黄,亢越此法也”,“亢”改为“不”。以上这些例子的改字,既无版本依据,又无其他医书的参证,皆以通顺与否随文校改,可谓之理校。

(2)对于文中的双行小字注文,文渊阁本也作了一些校改。补充者如卷上《四时平脉》“春弦”下补充小字注文“一曰迟”。调整者如卷上《经络病证》“足厥阴肝经病”,诸本“遗尿”下有小字注文云:“癃闲小便癃闭而病疲惫也”,文渊阁本改作“遗尿”下注云“小便不闭也”,“癃”下注云“病疲惫也”。删除者如卷上《死生脉侯》最末一句,诸本皆有双行小注“死证多矣,以至危极则元越此矣”,文渊阁本删去。此外,在文渊阁本中,注文与正文的文字大小也有与别本皆不一致之处,如卷中《主疗》“凡此诸可下之”下“言大柴胡三承气诸下证”10字,诸本为单行小注,文渊阁本作正文大字。“半在表半在里”下“脉在肌肉而半入于里”九字,诸本皆为单行小注,文渊阁本作正文大字。

(3)在卷下的药物炮制剂量上,文渊阁本也作了许多改动。比如凉膈散中“薄荷叶”一味的炮制方法,诸本皆作“去毛”,文渊阁本改为“净,去毛”。“黄芩”一味的剂量诸本皆作“各半两”,文渊阁本作“以上各半两”。白术散中“藿香叶”下,诸本皆作“净,各半两”,文渊阁本作“净,俱各半两”。“甘草”诸本作“炙,一两半”,文渊阁本作“炙,一两”。半夏橘皮汤,“黄芩”下诸本皆作“去腐心,各一分”,文渊阁本作“去其腐心,上俱各一分”。双解散“荆芥叶”下,诸本无剂量,文渊阁本则注明“各二钱半”。

相对文渊阁本的较大改动,文津阁本的特征则是更加忠实于底本。文津阁本卷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提要,次《伤寒直格序》。正文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单鱼尾,四周双边,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伤寒直格论方卷一/金刘完素撰”。上文胪列的文渊阁本的改动,文津阁本皆照原文抄录。由于文津阁本的校录人员皆非医者出身,因而一方面对于一些非常明显的舛错未加改正,另一方面抄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手民之误,比如卷上《经络病证》“手太阳小肠经病……卵廉痛。”文津阁本“廉”作“兼”。“足少阴肾经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文津阁本衍一“喝”字。《趺阳脉》“濇则气不下实脉不出则身冷肤鞕”,文津阁本“鞕”作“鞭”。

3.2 清末江阴朱氏刊本

清末江阴朱文震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其中包括《伤寒直格》一书。卷前有《伤寒直格序》,次目录,次正文。卷端题“伤寒直格论方卷上 江阴朱氏校刊本 金河间刘完素著”。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

朱文震本虽据《医统正脉》刊刻,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朱氏刊本所据的底本应该不是一个印刷清晰的版本,刊本中有一些墨丁与留白,当是底本不清晰所致,如卷下“益元散”条“加凉膈散和解尤佳”后有墨丁一处。卷下“桂枝加葛枝汤”,甘草下作“各 钱三分”,“各”字下有空白。“小青龙汤”“五味子”下医统本有“二钱”,朱氏刊本无。

朱氏刊本在文字上也进行过一些校改,改正了底本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医统本卷上《经络病证》“足阳明胃经病……欲高高而歌”,朱氏刊本改作“欲登高而歌”。医统本“手厥阳心胞络病”,朱氏刊本“阳”改作“阴”。卷下“益元散”医统本“可远妄梅,可显玄功”,朱氏刊本“梅”改作“晦”。

此外,朱氏刊本在大小字注文的形式上也与底本有少许差异。比如卷下“小柴胡汤”服法一段末尾“诸药法同”4字,医统本原作小字双行,朱氏刊本改作大字单行同正文。“凉膈散”服法部分“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12字,医统本原作小字双行,朱氏刊本改作大字单行同正文。

4 结语

《伤寒直格》作为一部系统阐释刘完素伤寒理论的著作,在后世不断地被刊刻印行,现存的版本亦不在少数。在《伤寒直格》这些版本中,我们注意到,几乎每次刊刻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只有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之于陈氏书堂刊本是行款版式完全相同的翻刻,其他版本虽据前代版本刊刻,但无论是行款版式还是文字内容上都作了一些调整与删改,这些改动包括注文形式、论述方式、药物炮制方法与剂量等各个方面。与其他经、史、集类图书大多重视依照原本刊刻不同,作为技术类的医学古籍在刻印时自由度相对较大。医学理论的更新、药物剂量的多少、读者利用的方便等都是导致医籍刊刻时前后版本差异出现的原因,这是考察医书版本时值得注意的现象。

[1] 张玉范.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提要[M]//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074.

[2]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9-370.

[3]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525.

[4] 宫内省图书寮.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412.

[5] 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84-292.

[6]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432.

猜你喜欢

刊本文渊阁河间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文化河间的“六张城市名片”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奔跑于诗经故里,感悟历史感受文明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
故宫的“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