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要素,提升语言实践品质
——《船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8-03-08执教特级教师评析特级教师
◇执教/特级教师 祝 禧 评析/特级教师 魏 星
一 初读,厘清人物关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短篇小说《船长》,作者是雨果。船长叫什么名字?船叫什么名字?另一艘船叫什么名字?请两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在本子上写。
(生板书:哈尔威船长、“诺曼底”号、“玛丽”号)
师:课文中除了船长还有什么人?
生:还有大副奥克勒、机械师洛克、见习水手克莱芒、乘客,共61人。
师:(出示人物)先浏览课文,绘制一份人物关系图。
(生绘制,然后出示)
船长—奥克勒—洛克—克莱芒
乘客—男人、女人、孩子
师:发现人物关系了吗?他们有清晰的个体,也有模糊的群体,人物之间都有联系。
评析:正确地理解文本意义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厘清人物的关系,并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形象化,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做好了铺垫。
二 整体阅读,还原人物角色
师: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和结尾的?读一读,把故事的脉络理清楚。有两种厘清脉络的方式,一个是时间脉络,一个是空间脉络。你们觉得这部小说用什么方式更恰当?
生:我觉得用时间脉络更恰当,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这个故事就是和时间赛跑。
师:好,根据你们确定的时间脉络,讲述一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深夜,“玛丽”号巨轮不小心把“诺曼底”号轮船撞了个大口子,船上所有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在20分钟内,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了一场逃生战斗。20分钟后,全体成员得救了,而船长和“诺曼底”号徐徐沉入了海底。
师:要把撞船的原因说清楚。“玛丽”号撞击“诺曼底”号虽然是意外事故,但事故的发生前后有因果关系。你能有条理地说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吗?
生: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薄雾笼罩着,海上能见度很低,当两船近距离看清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相撞不可避免;二是因为“玛丽”号正在全速前进,速度太快了。
师:是的,“玛丽”号装有螺旋推进器,速度非常快。
生:而且“玛丽”号是巨轮,两船相撞力量会很大,导致“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个大口子。
师:是的,薄雾、全速、巨轮等复杂的原因合在一起,便造成了意外事故。这是小说的背景。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再去读读,读完后问问自己:和第一次阅读相比,情感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用笔在变化处写上你的感受。
(生读课文,然后汇报交流)
生: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乘客,我觉得特别恐惧、害怕,担心自己就此没命了。
生:我把自己想象成船长,我特别冷静,大概是因为读了小说吧,感觉自己是可以解决这个事故的。
评析: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说:“如果一桩桩事情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效果。”教师顺应文本创作的规律,紧紧抓住“意外”,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提升了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品质。
三 审美阅读,品悟人物形象
师:读到现在,你觉得这篇小说什么地方最有吸引力?
生:我觉得环境描写最有吸引力。
生:我觉得船长以及乘客的形象描写很有吸引力。
生:我觉得小说有悬念。我第一次阅读时,很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重点梳理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船长和船员,另一类是乘客。我们先看乘客,当灾难来临时,乘客们有什么表现呢?请你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我从“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读出了乘客们的惊慌失措、惊恐万状,他们非常害怕。
师: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夜晚正是人们酣睡的时候,或许还在做着美梦。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海水就猛烈地涌进来,死神一下子就站在眼前。此时,人们的内心非常害怕,“惊恐万状”和“害怕”,用哪一个词语形容更好?
生:“惊恐万状”让我们体会到乘客有多么害怕,相信有很多乘客都哭了,“害怕”则显得空洞。
师:语言文字是有形象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人们的惊恐万状。
生:顷刻间,许许多多人一下子拥到了甲板上,有的脸吓得煞白,有的大声哭泣、呼喊,有的慌乱地跌倒了,其他人来不及止步也扑倒下来。
生:有的没有穿好衣服就直接跑出来了,使劲呼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有的双手合十,哭泣着祈求上帝保佑自己;还有的拼命奔跑着企望逃离船只。
生:为什么文中写了“所有的人”,还要再说男人、女人、孩子?是不是重复?
生:我觉得这样写,就好像先把一个模糊的镜头拉到我们的眼前,再让我们看到许多特写镜头。
师:你真会读书!读到这里,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很害怕,会想象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师:短短一句话,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灾难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奔跑、呼喊、哭泣这些本来很普通的词语,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上男人、女人、孩子的渲染,便组成一个惊恐万状的场面。我们来朗读这句话,表现出所有人的惊恐万状。
(生齐读)
师:接着交流,读最下面的一段。
生:(读)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疯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就是精神不正常的人,失去了理智。
师:人们一旦失去理智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师:如果说刚才是惊恐万状,那么现在可以用什么词形容?
生:争先恐后。
生:一片混乱,不可开交。
生:歇斯底里。
生:救生艇就是生的希望。面对生的希望,所有人都奔向那儿。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混乱的逃生场面。像这样的情节,可以称作小说的“结”。(板书:结)你们觉得这个“结”大不大?为什么?
生:我觉得很大。因为这么多人要逃命,而救生艇又那么小,很难解决。
师:一篇小说的“结”是大好还是小好?
生:我觉得大好,大的“结”引人入胜,悬念更大。
师:有“结”,读者会期待:谁来解这个“结”呢?有“结”就有——(板书:解)谁来解救这些可怜的人,稳定这混乱的场面呢?我们来看船长。读读写船长的段落,找到船长解“结”的办法,画出句子。
生:船长先请大家安静,也就是请大家听命令,这是前提。接着是放救生艇,让女人先走,这是规则。最后是60人都救出去,这是船长的责任。
师:说得很有条理,语言不多,但分外清晰,格外果断。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生:这是一个语气坚定、临危不乱的船长。
师:那就请你扮演船长朗读这个命令,读出“大声吼”的感觉。
(生读)
师:这是船长的第一次命令。虽然语气坚定、语调高昂,可是处于混乱中的乘客们压根儿就没听到。请另一个同学接着读船长的第二次命令。
(生读)
师:这是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整理一下,这段对话说了几层意思?
生:我觉得有四层意思——第一,船彻底坏了,无法启动,没有办法,只有沉下去。结果已经很清楚,必须让乘客们明白。第二,时间紧迫,只有20分钟,要救60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要求大家好好珍惜时间。第三,船长是最有经验的,他说“够了”,说明在正常秩序下可以逃生,每一个人都有生的希望。第四,因为第一次船长就说让女人先走,不见效,而说到开枪,大家都不敢违抗他的意志,沉默了,所以船长继续强调女士优先。
师:和第一次话语相比,哪些内容变了?
生:让乘客明白当下的现状和结果变了。
师:哪些没有变?
生:女人先走,每一个人都有希望。
师:这段对话只是说给机械师听的吗?
生:不是,船长说的话,其实是说给乘客们听的。
师:确实有言外之意。如果你是乘客,能听懂言外之意吗?咱们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一起体会一下。
男生:“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女生:“船长叫我吗?”
男生:“炉子怎么样了?”
女生:“被海水淹了。”
男生:“火呢?”
女生:“灭了。”
男生:“机器怎样?”
女生:“停了。”
男生:“奥克勒大副!”
女生:“到!”
男生:“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女生:“20分钟。”
男生:“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故意说给大家听)
女生:“在,船长。”
男生:“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规则明确,我是船长,我的命令你必须听,我说到做到)
师:听到这些话,你会怎么想?
生:如果我是乘客,我想炉子被水淹了,火灭了,船没有动力,走不了了,只能沉入大海。大副说只能坚持20分钟,时间太短,但是船长说够了,我舒了一口气。我一定听船长的,我们一定会得救。
师:同学们,这就是哈尔威船长,在乘客们极度恐慌畏惧、场面极度嘈杂混乱的时候,发出的简短有力的声音。我们来朗读,体会对话的简短有力。茫茫的黑夜里,苍茫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听不清,忽然,那简短的对话在人们的耳边回响,分外有力——
(生朗读)
师: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不是厉声吼叫,也不是大声呵斥,却分外清晰,似千钧重,它给了所有人生的希望——
(生朗读)
师:这段对话非常简练,读来有什么感觉?
生:很简练,也很痛快。
师:对话是与环境相吻合的。复杂的环境下不适合讲话长,既听不清楚,时间也不容许。如果正常状态下,船长或许会和机械师、大副拉拉家常讲讲笑话。所以,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当时的语境。如果小说写船长第一次吼叫,乘客就听话排队上救生艇,情节会怎么样?
生:情节太单薄,没有吸引力。
师:人物形象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情节要有波折。“用手枪”给小说增加了紧张气氛。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非常高大的船长,站得很高,眼睛里闪着光。
师:船长的第二次“吼叫”结束后,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船长的意志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违抗了?
生:船长的意志是有秩序地离开,女人和孩子先走。
生:人一旦冷静清醒下来,就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大家都不违抗,况且船长已经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评析:教学的“焦点”选得好!先品读小说的“结”蓄势,再引导学生品读两次“吼叫”,进入作品的语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振,收到了融通、自由、和美的审美效果。以文本作为载体,创造和而不同的“对话场”,师生基于角色进行对话,这样的教学自由而融洽,互动轻松,有效而优雅。
师: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出现在上空。文中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生:哈尔威船长就像上帝一样能把大家救出去。
生:这个上空其实就是人们的内心。灵魂出现在上空,是指船长高贵的灵魂,他把全体乘客包括船员都救出去,给大家以生的希望。船上共61人,但在船长眼里只有60人。
师:在人们的眼里哈尔威船长是黑色的雕像。作者为什么把他称作黑色的雕像?
生:黑色象征着肃穆、凝重,雕像是不动的。船长此时一动也不动,刚才太紧张,大家都被救出去了,他该松一口气了。
师:可我不明白此时的船长为何一个手势也不做,一句话也不说。你们明白吗?
生:作为船长,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此时他想镇定地和船一起沉入大海。
师:这多么像一幅油画,你能看到这幅油画的主色调和画面中的形象吗?
生:我看到了船长面容严峻、目光深邃,他深情地望着茫茫的大海,遥望着家乡,一动不动。
生:这幅油画是暗色的,但是船长周身有光芒,我觉得是非常圣洁的光芒。
师:同学们,你们会用“文学的眼睛”读书了。再读这段话,读出船徐徐地下沉的感觉。
(生用缓慢的语气读)
师:读者也不愿意让船沉下去啊!这样朗读,让我们觉得增加了时间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再一次用缓慢的声音把时间延长。
(配乐读)
评析:教学一旦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学生的心劲儿就上来了,这是幅多么生动的油画,主人公的形象定格且永恒。指导学生用 “文学的眼睛”看,用文学的心灵去感悟,会发现这尊雕像诉说着许多。此时任想象驰骋,任思想展开,任感情激荡,情、智、身全方位打开。感觉到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的目的。课堂也就有了创造的品格。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四 拓展阅读,升华人物形象
师:学到这儿,我们总结一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哪些方式?
生:对人物动作做出细致的描写,不空洞,就像用“惊恐万状”而不用空洞的“害怕”。
生:对人物的语言和行为重复写,但第二次比第一次更进一步。
生:其实,内在的结构起着递进的作用。
生:人物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就像船长、船员和乘客。把相互之间的关系写好,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师:哈尔威船长选择了自己和轮船一同沉入大海。这样的结尾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神圣的感觉。觉得船长真的很伟大,带给我们无限的感慨。
师:船长一定要这么做吗?一船之长,要逃生完全有可能。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因为他是船长。
师:这就是小说的正能量。同学们,人在困难面前,都有自己的选择。当船突发危险、船员遭遇灾难的时候,船长必须这么做。这是他的职责。韩国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的事故,“岁月”号船长李俊锡在船即将沉没之际,选择了自己逃离。同为船长,哈尔威船长是伟大的。小说反映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表现了人物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再来评评课文中的乘客。他们经历了几次波折,从惊恐万状到歇斯底里,再到沉默有序。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表现?
生:人在平常的时候是看不出他的内心的,只有当他被推上了命运的极端,才能看出有无特殊的表现。
师:是啊,看人的本质其实就是看他怎么选择。面对逆境或灾难,人物情感深处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在各个国家,传扬着一种船长精神,你能解读一下吗?
生:船长精神就是坚守岗位,忠于乘客,与船共存亡。
生:船长精神就是“我是船长,船就是我,我就是船,人和船同在”。
(师板书: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师:船长这样的意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别的,比如城市,比如国家,城和人同在,国和民同在。小说结束了,永远停留在船长沉入大海的那一刻。几十年后,亲历这场灾难获救的乘客回想起曾经大吼的船长,当时像黑色雕像般的船长,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后,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小说接着写下去。同学们,读小说当以真诚的心,像倾听一位朋友讲故事那样自然阅读。今天,我们就用真诚的心阅读了《船长》,最后,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朗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评析:作为文学形象,人的本质与人的个性、人的选择是分不开的。人的选择是人的社会本质的核心。课文结尾,既有强度,也有深度,还有情感的多维密度,它对读者的想象有很高的激活率。教师指导学生沿着结尾往下写,目的是释放儿童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认知。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始终关注文本有意味的表达形式,处处可以看到语文要素。这种语文要素并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站在学生语言实践的角度,以此来带动思维、审美和文化的深度体验,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