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018-03-08季浏
季 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季 浏1,2
1.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1世纪初,迄今为止已经走过15年多的历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高中课程改革一路前行,虽然道路并不平坦,但取得的成绩成就有目共睹。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更好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部于2014年底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其他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一样经过历时3年多的修订,最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本文首先介绍《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背景,主要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国际课程和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我国十多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经验等方面来阐述;其次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实施建议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也是集中在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程度和水平方面;非常重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创设复杂的情境、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改革;高中
自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于2005年在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实施以来已走过了15年多的历程。在教育部的领导和组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支持、全国广大高中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下,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验风雨兼程地向前推进,取得的成绩成就有目共睹,产生的积极意义长远和深刻。无论是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和评价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喜爱和参与程度、学习方式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等,都发生了显著的积极改变。《课程标准(实验)》在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与时俱进的发展角度,根据我国党和国家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中学生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育部从2014年底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对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内的20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为期3年多的全面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版)》)在继承《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完善和发展[17]。本文着重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广大读者对其主要背景、思想观念、重要内容和方法等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1 《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背景概述
《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继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在继承十多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修订而成的,努力体现自身的时代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1.1 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体现国家意志,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符合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3]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指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调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并要求:“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提出要“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18]
上述一系列重要国家文件的精神给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指明了方向:1)未来的课程改革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即通过各门课程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各门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改变长期以来重智轻德,重智轻体,教学围着分数转,升学率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导致学生体质下降、意志薄弱、精神不振、合作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实践能力较差等;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主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育人意识和能力薄弱的状况。2)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充分体现本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始终,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和凸显本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重视单个技术教学,而学生却不会一项运动技能的状况;改变过分重视体质测试,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来持续下降未有根本性好转的状况;改变过分重视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条性的教学常规、课堂上教师长时间的说教等,而学生却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厌恶体育课的状况;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三无”体育课教学现状等,上述体育课的教学形态和方法导致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和体现。3)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仍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课程的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好体现。
1.2 国际课程和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向
近些年来,国际课程和体育课程体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和共同趋势,为我国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综合素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最新的课程标准都强调通过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发挥各学科独特的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2007年版新西兰课程(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强调,所有的中小学课程都要围绕思考的能力,运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参与和奉献的能力开展教学,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追求卓越,创新、探究和好奇心,多样性,公道,合作参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直和尊重等价值观。新西兰课程把健康与体育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单独的课程标准。健康与体育课程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个人的健康与身体发展、运动概念和动作技能、人际关系、健康的社区与环境等4个方面的核心素养[22]。法国中小学体育与运动课程纲要强调培养的高中学生核心素养集中在运动技能和个人德性,在运动技能方面,强调5种能力的培养:1)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现可测最大运动技能的表现能力。2)在多变和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3)为参与艺术和技艺活动提供的身体准备能力。4)提高个人性或集体性的对抗能力。5)以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实现个人身体活动的能力;在个人德性方面,重视3个方面:1)运动时清醒的头脑:能在运动前进行努力的准备,了解身体的极限,了解和控制危险的发生,预防运动创伤,正确评估身体活动的效果,进行正确的恢复行为等。2)尊重集体活动中的规则及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判断与评价能力、互助与合作能力、观察与欣赏能力、训练能力等。3)了解并能运用有效行为的不同方法:观察、定义、分析、评估得与失、构思计划的能力[21]。2013年美国健康与体育联合会(SHAPE, 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s)颁布的第3版《幼儿园-12年级国家体育标准与各年级学习结果》(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education)引入“体育素养”的概念,提出了5条国家标准:1)有体育素养的个体在不同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模式中表现出能力。2)有体育素养的个体能将相关的概念知识、原理、策略和技巧应用到运动和表现中去。3)有体育素养的个体能展示出达到和维持健康促进水平的身体活动和体适能的知识和技能。4)有体育素养的个体能展示出有责任心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5)有体育素养的个体赞成身体活动对健康、娱乐以及自我表达和/或社会交互的重要作用[23]。
虽然各国未必都使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表述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信念方面。
1.2.2 将学业质量要求融入课程标准
如何促进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确定学业质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不是单纯基于学业水平测试而制定的学生对学科内容学习程度的表现标准,而是以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公民素养模型和具体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模型为基础的表现性成就标准。将学业质量融入课程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以法国高中体育与运动课程纲要按运动项目制订的学业质量要求为例,共分为3个水平。如游泳课程中的“耐力游”部分分为水平3、水平4和水平5共3个层次:在水平3中,课程纲要要求在运动技能上“为了形成最佳表现,能自行准备并能进行长距离游泳,注意体力的合理分配,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延长距离”;在水平4中,课程纲要要求在运动技能上“为了形成最佳表现,能进行自行准备,注意体力的合理分配,主要采用自由泳,形成相适应的水中呼吸,最后能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延长距离”;在水平5中,课程纲要要求在运动技能上“为了形成最佳表现,能自行准备,注意体力的合理分配,用自由泳泳姿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延长距离”[4]。德国高中也是按运动项目制订了6级水平的学业质量要求,同时还有一个统一的6级水平的社会行为的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完成任务的情况、行动力、独立的思想、改正错误并且对其他学生帮助、完善自我、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20]。
学业质量对应学科核心素养,如果说学科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话,学业质量就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等级评价要求。
1.2.3 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标准在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制定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都非常强调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形成某一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中国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体育课程纲要的实施要点指出,高中体育课教材可以由学校自行编制,也可以选定教材。如若学校自行编制教材,应注意与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性,并注意教材内容应当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体育教材的编选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动兴趣、体能、基本运动能力、学校特色(如学校的运动场地、设备、师资、重点发展项目等),慎重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还强调各教材或单元间的联系与配合。各科教材之间的联系应当考虑是否达成课程目标,依据目标寻求相关的教材加以整合。同时,还应顾及学习的完整性及各类教材的联系;需考虑教材的组成结构是否完整,兼顾认知、情感、技能3方面。体育课程还应秉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程规划与学生体育运动社团相结合、体育课程与健康护理科内容相结合,教学单元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该体育课程纲要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身心特点与需要,安排适当的学习环境,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皆能得到有效的学习。体育教学过程应当包括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准备适宜的学习环境、拟定教学计划及目标、激发动机并进行教学、评价学习效果等[2]。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虽然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式能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一环境中的学习,但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证据也告诉我们,如果教师采取以下行动,学生会学得更好: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反思性思维和行动、增强新知识的关联性、促进相互学习、与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建立联系、为学习提供充足的机会、探究教与学的关系等[22]。
由上可见,发达国家(地区)的体育课程都非常重视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选择适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3 我国近十多年高中课改成果为修订课程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顾和总结我国近十多年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不但为我们修订课程标准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继承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坚定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以下仅对主要的改革成果进行描述。
1.3.1 广泛认同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念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已经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这从白植国的调查显示100%体育教师认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结果中可以窥见一斑[1]。同时,这一指导思想与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完全符合,也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此外,《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另一条课程理念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教学的每个方面在关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同样得到广泛认同,这从教育部的官方调研结果[8]以及周登嵩[19]、陆作生[1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1.3.2 重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经过十多年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已从单一方式向多样化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方面,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重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和练习以及集体操练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讲授法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氛围团结活泼、积极向上,师生关系由过去紧张、对立向融洽、平等转变,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5],这从教育部的官方调研报告[9]以及赵世琼[14]、汪晓赞[13]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可以显示出来。在学习评价方式方面,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只重视对运动技能、体能的评价,只采用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的方法以及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而是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种等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使得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无论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认同,还是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从教育部的官方调研结果[8]和王晓春[12]的研究结果中得到说明。
1.3.3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发生积极转变
通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更加善于学习、交流和研讨;有许多的体育教师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或参与各种课题的研究,用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和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更加注重教学特色等,这些都使得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体育课和主动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并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等。这从教育部的官方调研结果[9]和汪晓赞[13]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到证实。
由上可见,十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发生积极转变,观念的转变导致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变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内容的介绍和分析
《课程标准(2017年版)》继承了《课程标准(实验)》的主要精神,是对《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展、创新和完善,是深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纲领性重要文件。
2.1 课程性质
关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其他表述基本一样,但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无论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学习评价的使用等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换言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既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落脚点。何谓学科核心素养,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要说明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共性要求,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学生即使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大,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淡忘和生疏,但在学校中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沉淀下来,与时间和年龄同行,会对人一生的体育锻炼和幸福的生活发挥着长远的影响和作用。至于有些人认为核心素养只能有1个,不能有多个,理由是核心只能是1个。我们认为,在生物界,核心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多个。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中也可以发现,它是指一个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显然核心素养不可能只是1个;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积极面貌。此外,从上述国际上核心素养的定义和类别来看,核心素养也由多个方面组成。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一样,都提出了本课程的特性,虽然前者比后者多提出了一个特性,即选择性,实际上后者在实践性这一特性中也强调了“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因此,两者的基本精神相同,只是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强调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性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积极参加课内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及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选择性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综合性强调关注多种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以体育教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重点要说明的是,不能像传统体育课程那样,把基础性理解成“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础性主要强调要让学生打好有助于其终身体育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础,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践性中更加强调体育课上要让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在选择性方面更强调让学生在高中3年中选择1~3个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使学生能够学得会,学得精。
2.2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主要描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修订后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描述,并为后续的课程相关部分提供引导和铺垫,一般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来叙述。基本理念都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本课程的崇高追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较,描述的角度基本一致,但更加强调某些思想和方法,同时增加了一条基本理念。下面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本课程的5个基本理念进行介绍和分析。
2.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该理念主要强调:1)本课程要努力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更大贡献。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学校教育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仅靠一两门课程无济于事,需要各门课程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力,同时更需要各门课程发挥自己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能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自己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对学生精神和品格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队合作、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精神和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得越好,其地位和价值才会越高。2)坚持本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早在1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决定》中虽然提出的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却是在描述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这一段中提出的,显然学校体育和课程更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10]随后的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文件都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有些专家和体育教师认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太大、太宽泛,体育与健康课程难以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等观点,我们认为:1)健康第一是指导思想,是思维框架,是实施本课程和教学的指南,不是具体的目标和内容;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思考和设计的,它与竞技运动在训练对象、目标设置、内容设计、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如,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目标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竞技运动的训练对象是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训练目标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3)本课程的名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突出体育为健康的目的外,还强调在指导学生练习体能、学习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注重学生健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4)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但体育与健康息息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和品格,因此,应该也完全能够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在突出贡献。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就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2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俗话说: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并不喜爱运动,更不喜欢体育课。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说明我们的体育课教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急需认真反思和大力改革。这也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力图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标准(实验)》基础上除继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学习需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重视以下两个方面:1)与《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二字更强调要改变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状况;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更强调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该强化这样的思想,即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及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主要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是靠学生练出来的。2)强调要创设“师生和谐互动、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烈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喜爱体育与健康学习,乐于参与课外体育与健康活动和竞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的体育与健康消费观,使体育与健康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和谐互动指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相处、互帮互学的良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予以指导和启发,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练活动中,与学生“融为一体”;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教师高高在上,动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学生想到体育课恐慌、见到体育教师害怕、遇到体育课逃避的现象。形式灵活多样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不拘泥于单一的集体操练形式;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有机结合;教学程序也不只是一种传统的 “三段式”或“四段式”;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气氛热烈活泼指学生的学练主动积极、身心投入、充满活力,教师的教学怀有爱心、充满激情、指导有方;要改变长期以来把体育课上成了“军事课”“纪律课”“说教课”“技术课”“安全课”的教学形态[6, 7],事实表明,这些形态的体育课学生不喜爱,且厌恶。《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意指学生课堂上的学练活动达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即无论在体能和运动技能,还是在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和一定的进步。如果未来的体育课都能营造上述的课堂教学氛围,体育课一定是学生最喜爱上的一门课程。
2.2.3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大力改革和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常态。关于这一理念,《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在倡导的理念和描述的角度上基本一致,在课程内容方面,两者都强调要重视让学生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中进行选择学习,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强调要重视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开设,更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课程标准中所讲的生活经验更多的是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经验、课外锻炼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活动体验累积而成的。引导学生选择有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提升生活经验,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形成健康行为。在教学方式上,除《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这一新的要求提示我们注意两点:1)注重学生学练结构化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所谓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是指它们相互之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是指各个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努力改变长期以来 “知识中心论”和“运动技术中心论”的深刻影响,导致一节体育课只孤立地教一个运动技术,学生只会单个技术,而不会一项完整运动的奇怪现象;每堂体育课只孤立地教单个技术,不但不能使学生学会一项完整的运动,而且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本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尽早体验完整的运动,不断提高完整运动的水平;单个技术水平应该更多地在完整的运动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技术的运用能力。2)重视创设复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活动情境,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创设复杂的情境,就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和比赛的机会,就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简单教学情境,即改变教师统一指挥下的学生统一操练的单一方式,改变一堂课只教一个运动项目的单个运动技术的状况,改变体育课上无对抗练习和教学比赛的现象,因为简单的教学情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精神和优良品格。
2.2.4 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我国中小学学生虽然学了12年的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却未学会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这是未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依然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课程理念也是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提出来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基本一致,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积极参与日常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与《课程标准(实验)》有所不同的方面,《课程标准(实验)》当时考虑到继承与发展及稳步推进的问题,主要强调模块教学,一个模块等于18学时左右的教学,允许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并经考核合格后选择其他运动项目的模块进行学习,这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样样都教相比,已是很大的进步。十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促进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通过调研发现,这样的允许学生频繁选项给学校的教学组织与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频繁选项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好一项运动技能。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生高中3年中学习运动项目不超过3个,而且提出每1学年选择1次。换言之,学生可以在高中3年只学习一个运动项目,也可以学习2个或3个运动项目。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真正系统地学练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未来如果学校真正按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去安排和组织教学,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学会和掌握的现状就会得到显著改善。
2.2.5 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学习评价不仅仅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是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保证。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这一课程理念,而《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学习评价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是放在了“课程设计思路”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1)除继续重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外,还强调评价的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等,这有助于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2)除继续重视构建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外,还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即“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并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3)强调评价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4)强调“多元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注重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联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完成某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明确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具体水平,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问题,即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其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哪一级水平的评价。
2.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3.1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的核心环节,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各个部分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以保证体育与健康学科内部体系的完整性、一致性,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如果说学科的课程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学科核心素养自身就是对三维课程目标的综合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从本质追求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课程目标再具体化为学习目标,就能保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际体育课程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
由上可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3个学科核心素养各自的定义、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描述,这有助于读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例如,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可以从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等表现形式上予以观察,这就使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表征。
虽然从理解的角度将3个学科核心素养分开来进行描述,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应把它们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的发展。
2.3.2 课程目标
1. 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既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又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更是对学生通过高中3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它实际上起着引导本课程的教与学需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作用。《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从课程总目标中可以发现:1)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品格、精神、价值观,2)更加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3)更加注重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本课程高度重视要在培养好“人”方面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
2. 分目标:课程分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学生通过高中3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运动能力的具体目标强调运动技能、体能、运动认知3个方面。其中,运动技能方面更强调“运用”,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的运动技能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还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展示和比赛,通过展示和比赛,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此外,除强调运动技能的运用和体能水平的提高外,还强调增强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认知,力图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解力,使学生用于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和实践,提高运动能力,真正学会运动,并通过运动促进自己健康、全面的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健康行为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健康行为的具体目标强调体育锻炼、健康技能和管理、健康意识和行为。其中,体育锻炼方面强调学生要坚持锻炼、学会锻炼,进而形成锻炼习惯。健康管理方面强调学生要了解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学会和运用保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所需要的方法、策略、能力和素质;健康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心理适应技能,健康危害因素管理能力,获取、理解和利用卫生信息及知识的能力,合理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安全避险能力。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强调学生要重视自己的健康,努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概而言之,健康行为方面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品德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体育品德的具体目标强调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其中,体育品格主要指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胜任角色、责任担当等,体育精神主要指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等,体育道德主要指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公平竞争、正确对待胜负等。本课程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征,并且这些体育品德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说明的是,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课程目标,都应该是我国所有普通高中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达成的预期结果,从这个角度讲,这是统一要求和规定。但是,它们并不是每一个模块、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而每一个模块、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通过每个模块的教学、每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等日积月累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2.4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见图1。该课程结构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要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等设计的,既考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又力图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既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又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意义和健身育人功能。实际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是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
图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Figure1. Structure of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s
从图1中可以发现,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由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所有的教学方面,所有的教学方面为促进学生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发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前已叙述,这里仅分析课程结构中的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图1显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各18个学时。这与《课程标准(实验)》并不完全一样,即《课程标准(2017年版》用体能替换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田径运动,这是因为体能是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共同基础,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主要涉及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一样,把运动项目分成田径类运动、球类运动等6大运动技能系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1~3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运动项目的教学依然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不同的是,前者从系统学习和学会一个项目的角度考虑,要求学生在一个运动项目上至少连续学习3个模块后才可以选择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与评价方式包括情境创设和方法运用、学业质量、学习评价3个方面,其中,情境创设和方法运用主要强调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特别是复杂的情境,并采用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面对复杂情境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培养优良品德。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学完1个模块(如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或3~4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后应该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学习评价强调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主体来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5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系。学科的课程内容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即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16],并结合本学科的特性来选择。这里对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的说明与分析。
2.5.1 课程内容的结构
正如前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3个方面。其中,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由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两部分组成,运动技能方面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3部分组成。这样的不同部分的组成主要考虑是:体能和健康教育各1个模块,一个模块学完后就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的3~4个模块组成,学生学完3~4个模块后才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的评价,所以,对学生学完每一个模块都提出了学业要求。其中,内容要求主要反映的是“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学提示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即如何创设情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教该模块中的相关内容,特别强调如何把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学业要求主要反映的是“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期望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和结果,既是评价学生一个模块学习后能否获得一个学分的依据,也是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但提出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且提出了怎么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使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地有机结合,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有助于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朝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评价。
2.5.2 课程内容只是例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动技能系列中,考虑到运动项目很多,不可能也不应该在《课程标准》这样的国家性文件中把所有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列出,只是例举了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6个运动项目的模块内容,这是因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运动技能划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6大运动系列,上述六个运动项目作为案例分别代表各自运动系列。选择这6个运动项目还考虑到它们在学校中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什么每一个运动项目只提供了3个模块完整的案例,主要是考虑到课程标准是文件和篇幅所限,同时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中也会提供足球运动项目完整的10个模块的内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列举的其他运动项目10个模块的内容可能会在相关的书籍中呈现。即使《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供的模块内容也仅供参考,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地制订模块内容,使模块内容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5.3 允许和鼓励学生连续学练10个模块的同一运动项目
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开设的运动项目都应该有同一运动项目10个模块的设计。如果一个学校有部分高中学生想学习10个模块的跳远内容,那么就需要制订10个跳远模块的课程内容。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有必要连续学习10个模块的跳远知识和技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质疑进行分析和解释:1)鉴于中国的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现状,以及从学会、学精和追求卓越的角度考虑,只要有部分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就应该提供学生连续学习一个项目的机会。从表面上看,跳远的教学要用高中3年时间似乎难以理解,但实际上3年中的每一周只有两个体育课时,每课时只有45 min,每个班级的选项教学起码20人以上。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练习的过程。一项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掌握运用需要“千锤百炼”。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需要从小练起,且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反复和强化练习。虽然普通的高中学生并不都想成为优秀运动员,但要掌握和运用一项技能,也是需要充分的学练时间做保证的。只要学生愿意3年都选择跳远运动进行学练,学校就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一项运动。2)运动项目之间虽各有特点,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具有可替代性特征,只要学生喜爱并坚持参与一项运动,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有的运动项目教学时可能会显得单调枯燥,但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时穿插游戏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等,依然可以使学生学练这些项目充满乐趣。3)满足学生升学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由于有某一运动的天赋和潜能,并有志于未来报考体育专业院校及从事体育事业工作,就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反复学练和提高,因为高校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加试是测评一个学生的某一单项运动技能水平(如跳远),这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许多体育专业工作者对现在的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大不如前的抱怨。
2.5.4 10个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可以由不同的小项组成
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运动类别(如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等)将同类运动中的2个或3个具体项目组合成10个模块,如可以将跳远和短跑组合成10个模块,将蛙泳和自由泳组合成10个模块等;再如,在田径类运动教学中,第一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短跑,第二学年的4个模块学习跳远,第三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铅球等。”这段话清楚地说明:1)在同一运动技能系列中把几个小项组成10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以由2项组成,也可以由3项组成,但不能超过3项。超过3项,就可能学不好、学不精。2)不能把不同运动技能系列的具体运动项目组成10个模块进行教学,如3个模块教篮球,4个模块教健美操,还有3个模块教短跑。3)一年中3或4个模块必须是同一个小项的连续学习,不能一年中的第1个模块教短跑、第2个模块教跳远、第3个模块教铅球,更不能一个模块中短跑、跳远、铅球一起教,这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某一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4)大项中建议10个模块都应该是同一运动项目,如篮球等,因为大项的运动技能具有繁多、复杂和变化等特征,更需要长时间的学练和运用才能掌握,因此不鼓励10个模块中既有篮球、又有排球或乒乓球的内容。当然,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如果学生学了3个模块或7个模块的同一运动项目(如足球)并经考核合格后,他有权选择其他的项目(如防身术等)进行学练。
2.5.5 体能模块的学练要与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学练有机结合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学练体能。这是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实际上主要是测评学生的多种体能水平,体能练习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述,体能不但与健康紧密相关,而且是所有运动项目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无论选择什么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体能起着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此外,当下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还不可能根本性扭转的背景下,在许多学校和家长还不重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下,让学生每堂体育课有一定时间练习体能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高中阶段有专门的18学时的体能模块,但仅仅靠这一体能模块的学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一体能模块除了让学生练习体能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体能练习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体能锻炼方法、学会制订体能锻炼的计划以及评价体能练习的效果等。而且,体能需要长期坚持练习,因此,在10个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教学中都需要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体能。有人认为,在体育课上专门练习一定时间的体能没有必要,理由是学练运动技能的过程会对体能有促进作用。此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众所周知,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全面发展人的体能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些运动项目(如短跑、跳远、跨栏等)对发展速度、力量等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灵敏性、耐力等发展作用不大;有些运动项目(如健美操、有氧舞蹈、武术等)对协调性、耐力等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速度、上肢力量、反应时等作用不大。即使像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虽然对促进人的体能全面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需要专门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练习和专项体能练习),这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况且,学练单一技术或组合技术时对体能练习的效果有限。如果每个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每堂体育课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能练习,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就会得到明显的好转,而且体能练习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和体育精神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5.6 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之间应相互联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同一运动项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下一个模块建立在上一个模块的基础上,是上一个模块的巩固和发展;模块之间应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期学练过程,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每一个模块均应侧重某些内容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内容和方法不再教和学。”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3方面的涵义:1)模块之间在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和学的要求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后一个模块在前一个模块的基础上内容相对更难、要求相对更高。例如,足球模块1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掌握接球与传球、抢球与传球、接球—运球—传球、抢球—运球—传球等组合动作技术”;足球模块2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掌握行进间接球—运球—传球/射门、抢球—运球—传球/射门、抢球—运球—过人—传球、接球—运球—过人—传球/射门等组合动作技术”。2)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练习、反复强化、不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促进学生提高所学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3)运动技能的学习有别于语文、数学等知识类的课程学习,例如,语文教完一篇课文,下堂课可能教其他内容的课文,但运动技能不同,这堂课教完一些技术技能,下一堂课甚至更多的课都会让学生反复练习和运用这些技术技能。这提示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模块教学计划时都会侧重某些教学内容,但不意味着以前教过的内容不复习、不巩固、不强化、不运用,而是应该让已经教过的内容与其他新教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或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比赛来强化和运用这些技术技能。
2.6 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
《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分开呈现,本文把他们放在一起说明和分析,因为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特别是在实践操作时是同时进行的。学业质量既针对课程内容而制订,也是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实际上是学习评价中的评价内容。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种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进行评定。
2.6.1 学业质量
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既用来检验和衡量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按照学业质量的要求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对照学业质量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这样也使教学与评价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学业质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制定了体能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各1个学业质量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系列中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每个运动项目1学年1个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供学校制定其他项目的学业质量水平时参考。
《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划分为5级水平,水平1为最低水平,水平5为最高水平,水平2为合格水平,不管是哪一级水平,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因此,学业质量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处于哪一级水平。也有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认为划分3级水平可以体现区分度,而5级水平难以区分,特别认为运动能力方面5级水平之间可以区分,而诸如意志品质、情绪调控、合作能力、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等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就难以进行5级水平的区分。我们认为,划分3级水平太粗,就是好、中、差。此外,也参考了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比如,德国萨克森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就把学生的学业质量划分为7级水平。实际上,我国传统上也一直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5级来进行区分的。对运动技能的“技评”方面,我们往往也是采用定性评价或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依然适用于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方面的评价。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强调:“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评价内容,如学生是否能够调控个人情绪、运动过程中个人对于团队和成员的接纳和服务意识等,则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和记录等,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由隐性表现转化为显性表现,从而提高这些评价内容的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不同于《课程标准(实验)》中的5级水平划分,前者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完1个模块(如体能或健康教育)或3~4个模块后(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达到的发展要求,后者描述的是学生在中小学不同学段学完时应达到的水平。
2.6.2 学习评价
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评价的总体思想和精神实质上保持一致,都强调评价的激励、反馈、导向、发展等功能,都强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种,都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但在具体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现了一些新的精神和要求。
1. 评价内容聚焦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至于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评什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供学校在实际运用中参考。如对学生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从体能状况、所学运动技能的认知和掌握、参与体育比赛的能力、对所学运动项目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观赏体育比赛的情况等方面来实施。这就使得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前后呼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特别要强调的是,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评价的重点不是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而是灵活、有效运用运动技术的能力。”这说明,未来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不能像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那样,重点是评价单个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应该是侧重评价学生在复杂的练习和比赛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技能解决问题、展示能力的表现和水平。
2. 评价方法依然强调多样性。《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一样,都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但特别强调“过程性评价可以以学习团队为单位进行,每个学习团队可以包括4~6名成员,贯穿整个模块学习的始终,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给予每个团队课堂表现分数,主要关注团队技战术运用、比赛成绩以及合作行为、进取精神、意志品质、角色胜任、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等方面。模块学习结束时,每个团队的所有课堂表现总分即为该团队中每位成员在整个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强调:“注意在多种情境中运用多种方法对获得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这意味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不仅要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的情况,还要了解和评价学生课外、校外的锻炼情况;不仅要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运动技能和体能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和评价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情况等,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上认真学习,课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
3. 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自行确定。《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既要考虑到对学生形成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更要将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我们知道,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如果有适合的现成评价标准,学校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或参考,如体能评价可以直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如果没有适合的现成评价标准,如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就完全可以参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供的学业质量,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等,制订适合本校的具体评价标准。在制定评价标准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也应该有国家标准,实际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订的学业质量就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但这一标准主要是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不可能也无必要制订更详细的评价标准,因为它是对人的标准,而不是对机器的标准,况且,我国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不相同,运动项目又多,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也不完全一样等,因此,各校应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具体评价标准,这样的标准是切合实际的,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篮球1 min投篮标准,是投中7个优秀,还是投中6个优秀,学校完全可以自己确定。再如,从评价学生的进步幅度考虑,张三原来只能投进1个,通过积极学练,现在投进5个,而李四原来就能投中4个,现在投中5个,对张三的评价应该比李四的评价高。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转变学习评价的观念,把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因为相差1分就分成三六九等,我们就不会还在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绩标准或分数标准,而是追求成就标准或表现性标准。
4. 增加了学业水平评定。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对学生3年高中的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进行评定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增加的一个内容,这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要求来确定的。具体的评定形式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束后,需要根据每个模块的成绩评定和学分认定结果,对高中3年的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和学分进行最终认定。……对每个模块学分评定结果进行综合汇总。”每个模块学完后,学生经过考核后可获得1个学分,高中3年学生需获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12个学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各省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照综合汇总的学分认定结果确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成绩。”这段话的含义是,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成绩由两部分组成:1)学校综合汇总的学分认定结果,2)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至于两部分的权重是多少,如何组织考试则由各省自己确定。
2.7 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与学习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等,其中,在教学建议部分还包括选项教学组织建议、教学计划制订建议和课堂教学建议。这些实施建议对指导学校和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限于篇幅以及介于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渠道,本文将重点对课堂教学建议作介绍和分析。
2.7.1 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地渗透到学习目标中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体育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并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实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段话中有一点需要强调,即树立目标意识,这是因为课程论与教学论虽有联系,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目标,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后者强调内容,涉及教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因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制订课程标准,而不是教学大纲。这就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课程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设计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首先要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各种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写各种教学计划时要把学习目标写在首位。现在还有不少的教案把教学内容写在首位,学习目标其次,这与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有人认为,学段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计划应是目标在前,内容在后,而课时计划应该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理由是在模块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了内容。传统上,只把诸如双手胸前传球这样的单个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是不对的。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单个运动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准备活动的内容、体能活动的内容、游戏活动的内容、组合技术的内容、战术的内容、比赛活动的内容、放松活动的内容等。因此,未来应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课时计划撰写时首先设置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才更有针对性,才更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至于每堂课的名称,以篮球项目为例,第1个模块共18学时的教学应该写“篮球模块1:第1次课时教学计划”“篮球模块1:第2次课时教学计划”……,而不是写“篮球模块1:第1次课双手胸前传球”“篮球模块1:第2次课行进间直线运球”……。这样才能使每堂课让学生是在学练篮球运动,促进学生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并通过每堂课的学习积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7.2 树立新的知识观,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的教学,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每一个运动项目都由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组成,一两个运动技术的孤立学习和掌握是不可能学好一项运动的,要学好一项运动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因此,一堂课不能像传统的体育课那样进行碎片化知识的教学,只教一个单个的技术,这样教的结果实际上是割裂了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教训是我国学生长期以来只会一些项目的单个技术,而不会一项完整的运动。即使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训练,也没有每堂训练课只练习一个单个技术,那么面向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有必要这样教吗?总之,把原本结构化运动项目的技能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的教学,既不能提高学生某一项目的运动水平,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每堂课应该教一项运动,引导学生学练多种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和战术,并要创设一定时间的对抗和比赛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技能,提高体能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团结奋进、追求卓越、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也许有人会质疑,不掌握好单个技术,怎么能够学会一项运动或参与比赛?这里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单个技术的问题,而在于如何教单个技术的问题?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试图是让学生学精一个单个技术后,再让学生学习另外一个单个技术,以至于有教师用了4堂体育课的时间就让学生进行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学习,即强调所谓的“技术含量”。实际上,学生参与运动或比赛并不需要每一个单个技术掌握得完美无缺后才能进行。不同学段的学生参与完整运动或比赛只是程度和水平不同而已,不存在能不能参与的问题,比如,小学生参与篮球比赛与高中生参与篮球比赛表现出的只是水平和能力不同,而不是能否参与篮球比赛的问题。而且,各种单个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强化并在一项完整的运动中反复运用,才能得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选择了某项运动进行学习,更应该让他们尽早地体验、理解和享受完整的运动。每堂课都进行完整运动的学练,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以及技战术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许有人会质疑,像球类运动等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尽早体验完整的运动,但封闭式运动技能(如双杠等)的学习如果单个技术学不好,就不能组合和串联起来进行,实际上,这只是存在串联或衔接的水平不同问题,不存在是否能做的问题,反复让他们练习某一项完整的封闭式运动技能,学生无论是单个技术还是完整运动水平都会同步提高。
因此,未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一项完整的运动,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多种技战术水平,增强体能,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使教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改变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的状况。
2.7.3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方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充分给予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尽早地进行完整化、结构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打造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形态。”这一段表述强调几层涵义:1)继续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0多年前《课程标准(实验)》就早已强调改变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和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该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许多学校受到重视并实施,但各校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更加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强调学习和活动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运用真实情境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设计变化的、复杂的情境,这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设计的是稳定的、简单的情境完全不同,比如,传统的篮球课堂教学,一堂课就让学生学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就是一个简单的、没有变化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只能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毫无乐趣。如果进行2人或3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双手胸前传球与运球或投篮组合起来进行练习、2打2或3打3、全场比赛等练习,这样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培养学生在面临变化、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使学生能够学会甚至精通一项运动。
2.7.4 线上线下学习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师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技术支持学习的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多媒体、电子白板、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加速度计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同时,尝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正在对社会、教育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信息化,教育和体育的发展也与现代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例如,通过心率监测仪,可以记录课堂上学生的运动强度,进而调整学生的运动状态;通过计步器,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运动步数,进而了解能量消耗情况,学会科学锻炼和评价;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可以拓宽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
2.7.5 重视区别对待,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不是为了甄别或选拔运动员,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勇敢顽强、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力争让每位学生更能、更强、更健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形成运动专长;对于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所学的运动项目上有所进步。对于病弱或残障学生要更加关注和关爱,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运动与健康指导,弱有所扶,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如果选择某一运动项目的学生较多,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或分性别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创设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位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感受和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和乐趣,提高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段话的涵义包含两个方面:1)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不是针对少数运动精英,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全面发展。2)强调应对不同体能、运动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特别要更加关注专项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努力迎头赶上,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好的体育教师既体现在使好的学生学得更好,更体现在使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
2.7.6 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运动负荷由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来衡量,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与健康课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即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min。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精神,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内容;应高度重视体能练习手段和方法的丰富多样、实用有趣;在一般体能练习中尽量安排一些补偿性体能练习,如学习跳远运动项目,下肢和躯干的运动负荷较大,一般体能练习尽量安排上肢运动练习或是提高心肺耐力和灵敏性等其他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和全面发展。”《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这样的教学建议,主要有3点考虑和依据:1)主要是针对我国体育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无运动负荷或运动负荷很小或学生上体育课几乎不出汗的状况[7]。2)提出明确的运动负荷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运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和课堂学习效果。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6]在全国近50所基地学校的实验结果证明,这样的运动负荷要求和体能练习的安排是合理和有效的。同时,《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每一堂体育课都要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时间,1)考虑进行体能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2)考虑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问题,如果每一堂体育课都有高质量的体能练习,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会显著改善;3)考虑体能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做保证,什么运动都学不好。4)“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验结果显示出10 min左右体能练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强调,体能练习要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相结合,同时强调补偿性体能练习,即有些运动项目可能会侧重发展某些体能,但另一些体能可能被弱化,就需要通过专门的针对性练习来发展这些体能,如长跑练习主要发展下肢、腰腹力量和有氧耐力等体能,就应该安排学生进行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和上肢力量的练习。而且每一堂体育课不能像传统的体育课程那样只让学生练习一种体能,而是应该练习多种体能。只要每堂课上学生高质量地练习多种体能,体能就能得到协调和全面发展。有人认为,每堂课让学生练习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不是又回归“体质教学论”吗?这完全是两回事:体质教学论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聚焦于提高学生的体质方面,课堂教学主要以体能练习为主;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是“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体能练习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时间是要保证学生学练运动技能。况且,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练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2.7.7 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根据运动项目的技能特点,一般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二者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有明显区别。在进行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时,应从一开始就要加强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完整体验和学练,在理解与体验完整运动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特别强调通过创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活动和比赛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和比赛情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时,应注意单个动作与完整运动的有机联系,不必过分追求单一动作和技术完美后才进行完整运动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单一动作和技术后立即进行完整运动的练习,使学生尽早体验和理解完整运动,从而提高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技术水平和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完成完整运动或参加展示与比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运动成绩并形成良好品德。为了避免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时的枯燥乏味,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辅助性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乐于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所学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和完整运动能力。”《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不管是封闭式运动技能练习,还是开放式运动技能练习,都应让学生尽早学练结构化、关联性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体验完整的运动,其中,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引导学生面对变化的、复杂的情境去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更强调在基本掌握单个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尽量早地学练单个动作技术之间、单个动作技术与完整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理解,我们是追求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而不是追求让学生只学会一项运动中几个孤立的单个技术;只学会几个单个技术对学生而言是没有用的。我们也不能奢望一、两节课就能使学生掌握单个技术。即使学生单个技术能做得很规范,也不能说明其会某项运动,因为学生掌握的是“死知识”,只有变成“活知识”才有用。
2.7.8 课内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仅仅靠一周两节、每节45 min的体育与健康课远远不够。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在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指导、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内所学的专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要树立大课程观的思想,不应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理解成课堂教学的观念,要将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有机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要改变课外的体育活动每次只是采用“跑操”“足球操”等单一活动形式的状况,重视课外举行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如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等,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活动,体验运动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对运动的喜爱,展现体育的精神,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体魄强健、身心健康。
2.7.9 关注地区和学校差异,努力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各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师资队伍、场地设施、体育传统项目、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经验相联系,重视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特色,使每个学生从特色鲜明的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益处,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这段话强调,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无论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角度,还是从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特色角度,都应该在遵循《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遵从自己的学校文化、体育传统、学生特点、场地设施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学校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但学校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没有必要相互模仿,追求统一。强调形成教学特色,就是强调教学风格和模式方面的不同,而学校形成的特色一定是适合本校的,特别是适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如果说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统一,那么《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是统一的,具体教什么、怎么教应该是灵活的,这里所讲的灵活就是强调学校和教师有教学的自主权,这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特色。
2.7.10 重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正常教学。健康教育课可以采用讲授、交流讨论、听讲座报告、参观健康教育展览、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团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也可以邀请校医、心理辅导教师、生物教师或校外专家等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段主要强调了健康教育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谁来上课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除在室内讲授和交流外,应该多开展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和运用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由谁上体育课方面,《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健康教育课以体育教师为主,这就需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及各省市教研部门要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由体育教师来教这门课程的好处在于能够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真正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另外,健康教育模块18学时的内容不必集中时间进行教学,可以分散到高中3年,利用雨雪等特殊天气进行授课。
2.7.11 处理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活动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各校应该根据本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同时,应正确认识、处理好本课程标准与国家相关政策和重大活动的关系,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足球”等的关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既要结合上述政策与重大活动的要求,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又要坚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避免将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体质健康达标与测试课等。”国家或有关部委从不同的角度出台相关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建设,营造学校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在实施上述各项政策时,在重视相互融合的同时,不能相互替代,因为每个政策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国家《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和指导,要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体质健康测试课,那会使体育课单调、枯燥和乏味,不会受学生喜欢,更不可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选择,不能在全校高中的体育课上只规定教一两个项目的内容,那不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至于“校园足球”学校,有关政策要求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用于足球教学则另当别论,其他项目则不应如此。
3 结语
1. 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精神和关键要求,是未来深化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主线,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2. 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等,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了,就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体现出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
3. 要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除要真正认真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外,还要特别重视每堂课中复杂情境的创设、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运动负荷的保证、多种体能的练习等关键要求。因此,要改革传统的“军事课”“纪律课”“说教课”“单一技术课”“安全课”等体育课堂教学形态,摒弃每堂体育课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法,改变“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现状。
4.《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国家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培养的新要求,体现了思想性、方向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它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并在广泛调研和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由若干名专家进行研制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积极贯彻和落实。唯有此,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才会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中国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3大难题才会有望得到解决。
[1] 白植国.高中体育与健康在新课标实施现状中的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08,(6):120-121.
[2] 陈福亮,季浏.教育变革时代的体育课程标准新形态:台湾高中体育课标的案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66-71.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7.
[4] 高强,季浏. 从身体技能到个人德性——法国中小学体育与运动课程大纲评述[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1):31-35.
[5] 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81.
[6] 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7] 季浏.“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2-3.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统计分析报告[Z].2003:60-62.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统计分析报告[Z].2007:1-3.
[10]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
[11] 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57-159.
[12] 王晓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94-97.
[13] 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2-68.
[14] 赵世琼.在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方法的转变[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8):20-2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 http:// 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 2016-10/25/content_512 4174.htm.
[19] 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3.
[20] LA M D’. Éducationde France Programme d’Éducation Physique et Sportive pour les Lyceesd’ Enseignement General et Technolo-gique [Z]. 2010.
[21]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Z]. Publish-ed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7.
[22] SHAPE America. 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14.
[23] STIBBE G. Standards und Kompetenzen für den Sportunterric-ht [M]. EDucation Physique ET Sportive,2009.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of High Schools in China
JI Liu1,2
1.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241, China.
The eighth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and has been going through more than 15 year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s with the entir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all the way forward, although the road is not smooth, but the achievements are obvious to all of people.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deepe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e the curriculum to better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in the end of 201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gan to revis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various subjects of regular high schools. After more than three two years' revis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all of other subjects’ curriculum standards were formally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Country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the new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 school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nd then, deep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principle and basic idea, subject key competence and curriculum objective,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content, achievement quality and learning assessment, implementation recommendation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emphasized several aspects and took the subject key compet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ing poi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The subject key competence guid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assessment, etc.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achievement quality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egree and level of the subject key competence.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aim to form the subject key compete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reate complex contexts,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he structured knowledge and skills, ensure appropriate exercise load, and exercise a variety of physical fitness.
1000-677X(2018)02-0003-18
10.16469/j.css.201802001
G807
A
2017-10-10;
2018-02-03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项目(11000-401452-16002);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11001-412221-16057);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建设项目(11001-412321-17006);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项目(11001-412321-10006)。
季浏,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青少年运动促进健康, E-mail:lji@tyxx. ecnu. 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