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下高职教育信息化要点

2018-03-07刘炘钢

科技资讯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互联网

刘炘钢

摘 要:目前是全球经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极大丰富时代,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深入。本文就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机遇,并着重分析其体系构建中所存在的诸多高职教育信息化要点,以此实现对高职教育理念及行为的全面优化促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 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200-02

1 高职“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201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网络新概念,它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发挥作用,特别是实现了对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空前提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信息化发展建设创造无限机遇。

1.1 通过信息技术改善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环境

在建设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其课程资源与在线课程所带来的教学方法转变机遇需要被教师所把握,通过他们不断强化高职“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热情与学生理实一体化学习激情,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1.2 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源源不断的优质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被传播到课堂教学体系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优化。当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其目的是为了激励高职教师能够全面融入到校本资源课程内容的开发进程中,保证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被合理把握住,体现“互联网+职业教育”现实发展优势。

1.3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要通过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为高职教育建立信息化课程优化框架,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向前发展。如今高职院校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与有效面向社会输送的双重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思考如何为高职生建立自主学习体系,结合全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另外像国外比较有名的层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学徒制教学法等等都可以拿来应用,全面提高高职生的学习、技术素质修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完善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将“互联网+职业教育”精髓在校内发扬光大。

2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整体布局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信息化要点

2.1 高职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高职院校建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应该基于多元化思路,围绕学校整体教育布局展开,它就应该包含了“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数据库+三项支撑技术+四类参与主体”。结合这一布局再融入当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与放在网络技术实现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全局优化,保证框架中的所有“互联网+职业教育”功能模块都能有效发挥其固有作用并实现相互融通连接,体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聚合及协作教育特点[1]。

2.2 高职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应用实践方式

高职教育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主要围绕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基础展开建设,它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内容的创新优化,在融入云计算、大数据、放在网络等支撑性技术内容之后,希望实现度高校全局教育深度教育功能体系的有效建立。

2.2.1 打造独立智慧平台

打造独立智慧平台是高职教育开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根本,它基于“互联网+”基础框架丰富平台内涵,基于职业教育参与与主体统一身份认证内容,保证数据交流共享功能的全面优化,为门户界面与功能授权建立差别化对待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应用安全稳定。从总体来讲,对智慧平台的整合就应该基于各方数据信息展开,注重面向高职院校的学校数据研究与泛在学习研究空间推广实现教育优化。在智慧平台展开教育内容,它还为高职生搭建了多个子平台,例如报考咨询平台、创业就业指导与培训平台、专业培养支持平台等,基于学生需求与技术服务两项内容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优化智慧平台上的高职教育策略。

2.2.2 设立双数据库

双数据库可覆盖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全局,它其中就包括了“培养过程数据库”与“教学资源数据库”,二者促成了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乃至政府三方的相互融通协调,对推广输送高职院校人才非常有利,也能满足“校企合作”各种需求,建立具有两个数据库支撑的“双向信息交流循环反馈机制”。实际上,双数据库也是以智慧平台建设为基本载体的,它们都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分散噪声以及就业反馈重要数据,同时可基于社会用人企业实现远程的数据访问、人才共享以及与企业共同展开的人才选拔项目。从另一层面来看,两个数据库所提供的日常学习动态监测模块也为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优化创造了有利发展途径。因为双数据库支持下的“互联网+”平台和职业教育平台能够为高职生提供丰富的、可任意选择的模块化课程,幫助他们整合职业教育系统内容,并为他们创设相对真实的虚拟仿真实训子平台。在该实训子平台中,所有的学校课程资源、各个平台资源以及社会企业资源都会齐聚一处,为学校全局教育体系优化创造了职业教育资源库,可供师生教学、学习研究与校企科研项目研究使用。

2.2.3 提出三项支撑技术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中,教育信息化要点的体现就主要基于三项支撑技术,它们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泛在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中,三项支撑技术都会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服务模型,确保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满足共享要求。具体来讲,三项支撑技术为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了分布式网络体系,其中对服务模型硬件部署环境的建设进程快速,基本已经能够为校内所有师生提供远程的自助式访问服务与教育平台,例如远程MOOC教育模式与远程研究会议模式等。同时三项支撑技术也解决了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的“信息资源孤岛”问题,其中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恰好取代了传统数据内容,更加强调数据的整体性与混杂性调整,且保证数据之间都具备相互互补补充关系,为职业院校构建前沿分析技术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在放在网络中则为整个高职院校建立了拥有分布式数据库服务、数据计算、数据挖掘技术内容的三网融合体系,它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通信网以及物联网都纳入其中,确保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职业教育学习过程。在三项支撑技术体系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智能化、人性化与快捷化特征都得以体现,它真正建立了整个高职院校的泛在化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学习环境。

2.2.4 明确四类参与主体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体系中,它的四类主体就应该包括了职业院校、用人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在“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社会行业企业与政府部门需求的动态化人才培养机制,专门对高职生在校的发展数据监测进行跟踪检测,确保四类主体能够围绕人才建设联动起来,这对高职院校每年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非常有利[2]。

3 结语

在高职院校,建立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与教育需求的高职教育信息化体系要把握其中各项要点,从学校教育体系发展全局考虑问题,实现自我突破,扩大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范围,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5-11.

[2] 高慧.“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和创新[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9-50.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