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2018-03-07戴华
戴华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清塘荷韵》(以下简称《清》)分别是苏教版课本与读本上两篇极具审美意蕴的现代散文,都是以“荷”为内容题材,表达不同情感与哲思的现代散文。将这两篇散文进行整合,有助于了解写景状物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本课例就是建立在完成《荷》《清》教学之后的一次微整合教学,旨在通过对这两篇散文的微整合,可以一探写景状物散文的究竟,找出写景状物散文写作的规律。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文,一个是质。文,就是文辞、外表形式;质,则是它真正的本质和内容。”
以下是对《荷》《清》两文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整合散文内容,构思散文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內容,散文的表现形式;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核心思想与情感。《荷》与《清》两篇文章皆以“荷”为题材,通过写不同的与“荷”相关的内容,以表达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在《荷》与《清》两篇文章的阅读整合课例中,重点对两篇文章散落的“形”进行了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请学生合作探究:概括整理与荷相关的内容,并思考作者这么安排内容,用意何在?”
《荷》一文围绕“深夜外出赏荷”,写到了“赏荷的原因及经过”“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的相关习俗”,还有与荷相关的“荷诗”。所有这些内容,皆紧扣“荷”展开,而这些内容又都与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感息息相关。至于有关“荷”的习俗与诗歌,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思念,结合当时的时事背景,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
《清》一文,则围绕“荷”,写到了“种荷之事”、有关“荷的回忆”、“赏荷景”及其经过,以及“赏荷之后的人生感悟”。《清》文中的“荷”,是姓“季”的,更是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在“赏荷景”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的情思与理趣。
此文,由“事”及“景”,最后又上升到“理”的高度,可谓“文情理”兼备,“文质彬彬”了。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整合,对散文作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思考:写景状物散文的题材内容要紧扣文章中心。
从对《荷》与《清》的内容题材的整合,可以看出状物写景类散文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紧扣文章情理中心,联系与写作对象相关的内容,进行文章的结构布局。换言之,就是在构思写景状物散文之前,确定文章中心立意之后,再搜集与写作对象有关的内容,经整理之后,方能组织成篇,做到“胸中有丘壑”。
在教学过程中,将《荷》与《清》的内容进行整合,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们对两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段落内容,要求都必须有一个“荷”字。
学生整理之后发现,此两篇经典文章皆围绕“荷”展开,或叙述与“荷”相关之事,如《清》文章紧扣“种荷”“盼荷”“赏荷”之事,《荷》中写到“江南采莲之事”,都围绕“荷事”展开;或阐述与“荷”相关之理,如《清》一文中在“种荷”“赏荷”之后,由“荷”及“人”,阐述“种荷之理”“生命之理”;或描写“荷景”,如《荷》中重点描写“月下荷塘”“荷塘月色”,以及《清》中对“种荷”过程中荷花的描写,都是与荷相关之景;或抒发“荷情”,如《荷》中借欣赏“荷景”,抒发内心的暂得宁静之情,《清》中的荷花都是“季荷”,已经俨然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
紧接着,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们讨论思考: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异同点?对我们状物类散文写作有哪些提示?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状物类散文,要善于将“物”作为文章线索,组织文章材料,表达文章中心思想,再结合一些艺术手法加以运用,将散文的“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梳理文章结构,以“物”为抓手,构思文章
《荷》与《清》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情理为中心,紧扣与“荷”相关的内容。
《荷》文中作者以欣赏荷塘四周及荷塘月色景致的时间过程为明线,以随着景致变化、内心情绪不断变化为暗线,以描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的景致”为主体内容,联想到有关荷的相关内容,如“江南采莲”的事,表达作者当时因家事、国事内心的“颇不宁静”的心理感受。
《清》一文,则是以描述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将“我”与“荷”通过“季荷”联系起来,以荷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过程为重要内容,表达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流露出对生命衰退,甚至面对死亡的一种淡然、坦然的心态。
这两篇文章都以“荷”为线索,组织文章内容,巧妙地通过叙事、写景、抒情将文章串联起来,表达文章核心思想,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目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某一物,进行内容整合,梳理结构,进行散文写作。例如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桂香中弥漫的青春》一文,则是通过抓住“桂花”这一物,进行内容整合,涉及跟“桂”描写有关的事件、景物、人物的描写。
“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目光向青苔遍布的杏花巷深处逡巡,闻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忙碌的身影……”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叶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
考生将桂花的景物描写与对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完成了从“物”到“人”的转化,实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目的。
因此,在对两篇文章进行阅读整合之后,课堂中又设计一个环节,即: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构思一篇状物类散文提纲,主题自定。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活跃,写作思路较之前开放很多。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阅读,以经典为范本,进行整合探究,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