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2018-03-07宋郝毓
宋郝毓
摘 要:英语知识讲授的主要教学环境就是课堂。因为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对于学生吸收知识的有效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教学也就增加了难度。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
近些年我国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当今社会对于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开始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量化和细化。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读写结合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英语文章的书面表达和知识结构。写作的基础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明确写作需要的知识。在教材当中的文章和练习,都可以实施写作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写作实施信息输出。教师讲解某个文本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平铺直叙,需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掌握教学的目的,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英语写作的针对性。例如,通过清晰的文本段落,可以实施结构仿写。可以利用具备丰富情感的文本,实施情节续写,教师以各种类型的文本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
2.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要具备真实感。设计任务型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就要求英语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文本材料具备关联性,不能出现脱节的情况,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3.思维性原则
课堂设计需要具备思维连贯性,教学需要以文本为基础,通过文本阅读,确定文本的题材,随后解析文本结构。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使学生掌握各种文本的特征,以文本为基础实施模仿和创作。
要想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学生需要领会运用的知识,教师通过文本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写作要求,结合学生和生活的体验实施写作练习。
二、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1.活动类型的多样化
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阅读方法,掌握課文的内容和课文结构,有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各个段落,深入理解文本,重视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才可以透彻地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英语写作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需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并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日常生活等展开写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兴趣,通过写作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养成读写结合的学习习惯。
2.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需要掌握教学节奏,教师在一堂课中需要完成读和写两个任务,还要为学生留出写作的时间,最后还要点评学生的写作情况。教师需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掌握教学的节奏变化,教学实践活动要具备目的性。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如果涉及比较多的段落,或者内容比较复杂丰富,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那么就要分给阅读多一些时间,降低英语写作的要求。如果文本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文本内容,那么教师就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写作和点评活动。
3.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英语写作学习是比较大的学习工程,学生需要积累很多词汇和语法。要想打造良好的语言基础,就要通过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当中,读写结合模式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在讲解英语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造句或者写一个具体的段落。在读写结合模式中,教师可以明确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作文评价,搭配讲解重点的句型和单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假使可以利用阅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要利用被动语态,描写和课堂内容有关的作文,通过互评的范式,掌握被动语态适用的场合,及时发现错误,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再例如,在学习“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的具体内容,写一写中国的“立春”,或者描写一些中国特色节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写作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实施读写结合,这样才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赵盈.读写结合教学与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17(1):40-45.
[2]梁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方法与技巧[J].英语教师,2015,15(2):70-74.
[3]刘宁.谈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7-88.
[4]诗敏.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