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
2018-03-07朱先平
朱先平
摘 要:教育要求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了有效展开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但是目前小学阶段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多数以游戏为主,教学质量相对较低,没有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体育精神,锻炼学生体魄,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针对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有效策略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课;学法指导;教学质量
一、明确体育课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育活动应该基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展开,因此体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理念。目前许多学校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是“放任自流”式教学,这并非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其自由展开体育学习。真正意义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体育课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二、有效备课
体育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教师会忽视其日常备课活动,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应该基于有效备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有效备课任务,具体来说,应该加强注意以下方面:
1.初步备课
具体来说,就是指针对体育课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备课活动,备课活动的有效展开应该首先分析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教材器具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明确、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突出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学法指导等内容,细化每一项内容,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2.创新设计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活动安排相对而言较为灵活,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校教学器材物资情况等,对教学内容展开创新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展开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活动,针对较小年龄的学生增设富有游戏性的教学内容等等。教师可以在均衡考虑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前提下开展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为体育教学课增加一丝灵动性,相比较单纯展开体育训练而言,这种教学活动更吸引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总结反思
针对每节课、每阶段展开的体育教学课进行总结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有所评价,而且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展开后续课程的备课。具体来说,教学反思行为应该加强注意以下几方面:(1)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是否达到教学技能要求目标。(2)教学情境的构建是否切合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3)备课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堂形式是否开放。(4)是否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使学生身心愉悦。教师必须基于这四个角度思考此次备课活动是否有效,是否为教学内容的有序展开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三、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体育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对其自身认知、情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因此,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评价亦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及指导,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跑的快慢并不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学生应该展开自身纵向比较评价,全面分析自身学习情况。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强调教学多样化
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采用教师示范、學生模仿练习,这种模式下展开的教学活动相对而言较乏味,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产生较显著的消极影响。体育教学应该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展开,教师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愉快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技赛教学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学习方法应用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索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体育专业素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有序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并帮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心理素质及体育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展开小学体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明确体育教学理念、有效展开备课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强调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多样化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保障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发展。希望本论文关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对小学体育课有序展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剑峰.浅议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穿心理教育[J].成才之路,2017(24):16-17.
[2]孙井奉,潘伟民.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四步曲”[J].吉林教育,2017(Z3):52-53.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