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至善
2018-03-07伍东恩
伍东恩
摘 要:求真至善是实施小学德育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打造出的一种理想教学境界。立足求真至善,可以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点提升一个层次,让教育教学上升到培养个人价值观的高度,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结合求真至善的释义,谈一谈如何弘真扬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望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德育;品德与社会;求真至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属于德育的主推科目,对于提升基层教育部门德育质量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一位小学品德教师都要进行高度重视,积极探寻多样、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且将德育知识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实现人格和精神的升华。
一、关于“求真至善”的教学内涵解析
所谓“求真”从字面上来理解,意为寻找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追求真实、真诚、诚信等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自勉,努力做一个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人。“求真”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对待人或者事件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科学探索中应当具有的辩证分析精神,在德育实践中,我们追求这种高品质的教学。
而所谓的“至善”一词主要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摘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致意思为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让每个人本身具有的优良品行得到凸显,然后推己及人,使他人也能得到灵魂净化,最终精益求精,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永远保持不变,因此,可以理解为“至善”是我们德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点。而“求真至善”加起来的释义就是要利用科学精神造就教育之魂,以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根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落实“求真至善”教学目标的基础组成环节,也是培养儿童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故而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我们品德教师共同的责任。
二、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以“求真”为导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将会伴随学生一生,助其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好、更突出的进步。因为实事求是,不以主观情绪分析人或事,从而避免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对人对事有失公平、公正,也因为科学严谨,让自己在更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谨慎、负责,这些都是个人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动中,越来越多企业需要这种认真、负责、求真务实、不讲空话的为人处世态度,因此,以“求真”为导向,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对发展其良好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对于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当从教材的文本中进行挖掘。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学生抄袭作业,当教师给学生布置完课后作业后,有的学生懒于完成作业或者上课没有认真听讲,陷入了作业不会做的尴尬地步,当然他们普遍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通过抄袭他人的作业,从而达到“交差”的目的,这便是对事不负责任的学习表现,此外,类似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由于不会回答而偷偷“请教他人”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态度,作为品德教师应当对此积极遏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可塑性,对于教师的话多半能够听进去,此时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定可将学生从不良品行边缘拉回,从而使“求真”得到落实,使这种优秀的为人之道长久伴随学生。
(二)以“至善”为追求,完善学生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
小学阶段,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尚不完善,因此,在各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至善”是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当凸显学生的人格魅力,完善其对价值取向的认识和体会。而小学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方面,具有这些高尚品质的人,往往能够受到很多人爱戴和拥护,正所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则君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外,从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延伸来看,小学生人格魅力和优秀价值取向的养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更多人群,比如学生的父母、教师、公交车司机、饭店食客等,从而构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让世界充满爱。
比如,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请你相信我》这一课时,教师应当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晓诚信的内涵,即说真话,待人真诚,言行一致。并且了解诚信对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2)让学生感受到被人欺骗和出卖之后的愤怒和不满,从而勉励学生自觉主动做一个具有诚信意识的人。(3)使学生学会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自己本身具有的高尚品质迁移到他人身上,让世界更美好。“至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最高境界,在小学阶段仅为启蒙时期,以此“诚信”为出发点再合适不过,让小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至善”的目标就不会遥远。
(三)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活动,深化其整体感知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仅知晓书面上的故事,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懂得奉献他人、团结合作、诚信待人的意义,也在与他人交往中得到正能量反馈。
当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应当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便利条件,首先确保学生的安全,其次才是发展其思想道德认知。实践活动的组织要尽量生活化。小学生将来总归是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而社会的主要构成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情境,因此,教学活动要面向生活,以便能让小学生在衣、食、住、行、用与玩乐的结合教学中,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具有持久性,不能“三分钟热度”,唯有确保活动的持久性,方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当成一种生活中的常态。比如,时常组织小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养老院进行义务汇演,让小学生的才艺带给老人们无尽的欢乐,而小学生也可以从老人们的欢笑中,体会到充满阳光的社会氛围,使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养成。
概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發展学习个性,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基础环节,每一位小学品德教师都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以“求真至善”为德育的导向,以多样化、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作为基础,以激发儿童德育学习积极性为立足点,本着持之以恒的教学态度,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也让素质教育改革更好地落实到一线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艳薇.《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体会[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
[2]陈友水.善学习 重感悟 促发展: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6(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