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素材,构建魅力课堂
2018-03-07钟金谷
钟金谷
摘 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社会活动,能够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只要教师灵活运用好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就能使品德课堂行之有效,彰显出无穷的课堂魅力。
关键词:巧用;生活情景;品德课堂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国著名学家陶行知先生对此曾有深刻研究,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着重强调了生活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
一、巧用生活素材,丰富品德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他们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道德的含义,并按照道德的标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对道德的认可与实践。因此,老师在教授儿童道德课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收效甚微。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老师要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素材,将之融于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枯燥的道德课程时,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消化课程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品德课堂,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出教育能量。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期间,我了解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在进行《懂礼仪,有礼貌》一课的准备时,我尝试走进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把课本上的每一个礼貌用语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讲到“早上遇见同学要打招呼”时,我分别播放了小朋友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和视而不见的场景视频,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前者的礼貌用语带来的温暖和后者的视而不见带来的冷漠,引导学生自愿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做到文明有礼。对于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让他们以使用礼貌用语为荣。通过对生活真实场景的再现,用儿童的真实生活体验去“激活”教材,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演绎有效课堂
每个学生都是情感、思想、思维的独立者,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旁观者、评价者,而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并学会心理换位,这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演绎出有效的品德课堂,处处充满魅力。
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的家》这课时,可以创设“观赏家庭照片”这一生活情境。请每一位学生带来自己跟爸爸妈妈的合照或个人成长照片等,并把自己最心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相片在小组内交流欣赏。在欣赏中,学生的生活记忆之门被缓缓打开,如清晨妈妈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点,爸爸干完了一天的工作還在灯下为我辅导功课,风雨中奶奶为我打伞而宁可自己淋雨……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或亲情之爱,如一股股暖流,激发出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接着,再设计小组讨论、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诉说、倾听、思考中多次体验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激情。在这样氛围浓厚的情境中,明理而导行则是顺理成章的,让品德课堂更高效,更有魅力。
三、融入生活热点,点燃精彩课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当前的品德教材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参考资料。它是老师教育儿童活动的有效方式,是儿童开展活动时的重要资料。品德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生活中的学生。所以,老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在教材中结合学生的生活话题,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思考、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点燃精彩的品德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如,在上《乡风乡俗》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图片描绘的都是北方的民风民俗,所以南方的学生有些陌生。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在课前进行调查,发现班上的学生所在的村里都有烧炮习俗,这是当地村民用来庆祝去年丰收,期望新年风调雨顺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初十之后,各村的烧炮庆祝活动陆续举行(每个村有特定的一天)。于是我巧妙地把烧炮这一从化特有的习俗文化融入品德课堂上。由于班上每位学生都有这样的真实生活经历,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村里烧炮活动的过程及喜悦与大家细细分享。孩子们显得兴致盎然,一改平常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局面。让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等方面的良好的道德认知,让整个品德课堂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四、连接生活实践,拓展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而生活也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生成鲜活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变得丰富和深刻。一次活动,一件事……对孩子来说,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彰显出高效品德课堂的魅力。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这一课之后,我组织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画下来,然后以手抄报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与家长们。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链接成一体,使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让课程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拓展了品德课堂,教育的魅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课程贴近了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品德教师,更要善于灵活运用丰富的生活素材,打造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品德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更高效、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王美蓉.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福建教学研究,2013(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