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18-03-07李红梅
李红梅
摘 要: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从制作电子课件、巧用影音技术、依托网络世界、立足信息时代等角度出发,改革创新教学活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与人类社会生活融合的日益紧密,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必须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发展与新生,教育教学活动同样也不例外。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肩负着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手段,对任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基于此,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制作电子课件,优化课堂流程
课程教育受课堂时间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最佳的课程教育目标,对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优化教学流程,完善教学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案与板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工具,但板书会侵占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一點已经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特别是办公软件的出现,为教师改变此现象提供了技术条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的备课活动中,将板书内容以及其他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较为常见的就是PPT,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仅需轻轻一点,便可以展示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与框架,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交流以及教学效果的巩固与强化。电子课件的优势除体现在以上方面,也体现在其对重点知识的凸显上,电子课件可以借助不同颜色的文字乃至不同的字体以及下划线等对教学内容做层次上的区分,对学生把握重点大有裨益。因此,制作电子课件成为信息时代教学的第一步。
二、巧用影音技术,提升课堂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只有趣味化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而趣味课堂的实现,又必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紧密挂钩。小学生年龄幼小,思维与认知能力都没有成熟,在学习活动中,对直观形象的内容,如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有着相当的兴趣,而对文字等则提不起精神。针对学生的此种学习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影音技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多媒体影音技术可以综合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象资源,是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利器所在。以《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铭记历史,更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笔者播放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幸存者的亲口讲述极大地震撼了学生,也使得学生对原本抽象的历史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依托网络世界,丰富课堂资源
对任何课程而言,教学资源都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媒介,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教材是最为主要的,但教材具有单一性,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教材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如何有效地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成长需要丰富教学资源,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对此,网络世界是教师可以开发利用的巨大宝藏。网络资源具有海量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征,依托于网络,教师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展课堂容量,对课堂时效性的提升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以《大好河山任我游》的教学为例,中国地大物博,壮丽河山、人文景点数不胜数,笔者在教学中就以网络为依托,搜集下载了中国人必去的100个景点的网络图片,作为教学展示的内容,既贴近教材教学的主旨,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理解与认识。
四、立足信息时代,转变课堂理念
在教学改革创新中,首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恰恰是教学理念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师改变这种不正常的课堂状态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的出现,更是教师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需要立足于信息时代教学活动发展的趋势,积极地转变课堂理念,通过微课、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从课堂转向课前,使课堂成为教师答疑解惑与学生探讨交流的场所,如此,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对此,教师需要从电子课件的制作乃至网络资源的应用等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维斌.网络环境下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4):66-67.
[2]高凤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73-74
[3]魏文华.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转变思品教学策略:浅谈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思品课堂教学[J].新一代(下半月),2012(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