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
2018-03-07严石泉
严石泉
摘 要:在小学生学习的诸多课程中,除了三大文化课是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其余课程的学习也对小学生尤为重要。比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这一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实践方面的书籍。通过在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要求,提出了在这一情况下,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一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德育;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实践能力都要从小进行培养。而这一课程主要是考虑这一点,因此,小学生要学好这一门课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年龄小,阅历少。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根据这一年龄时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与方案。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这一教学过程,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不仅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根据所学教材,掌握教材核心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拓展。因此,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在课前教师要对所讲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总结所讲知识的核心,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这一课程的核心部分就是有关道德品质与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这一核心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思考,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例如,在品德与社会这一教材中,其中第六章的第三篇文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這一课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日常生活中有关环境污染、破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污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等等。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一下目前所存在的污染问题。随后,共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身的做法学生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或使这些问题得到缓解。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谈谈我们可以为这些问题的缓解做出怎样的贡献。
二、对教材内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扩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相对较少,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主要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开展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首要前提就是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相关联,使课本上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实践,将课外的生活融入书本知识当中。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不要有局限性,要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生活相关联,从而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第三章的第二篇文章《平安回家》,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每个人的上学路线,并分析这一路线中所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随后可以讲授一些交通规则以及道路标识所代表的意思,让学生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并通过所学到的这些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上学路线中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该如何有效地避免。随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这一状况,并让其他学生对此状况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缺乏主动性,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教师就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比如,教材中的《圆明园》一课,有许多同学可能没有去过圆明园,或是即使去过也对其背景没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与圆明园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给学生放映,并在放映的过程中对其逐一介绍时间、背景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加深这一知识的记忆,从内心深处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在讲授完这一知识后,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充分掌握有关圆明园的相关背景以及发展历程,从而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彻底的了解。教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
小学这一阶段,是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因此,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李梅.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9).
[2]王树旺,陈冬雪.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文教资料,2012(1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