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抓住学生的手、眼、口
2018-03-07梁秀艳
梁秀艳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正在逐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语。学生学好母语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传播中华文化也是理所应当的义务。小学语文重在给学生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一定要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汲取45分钟的营养。
关键词:举手;吸引;眼球;朗诵
外国各大高校的学子积极到中国学习交流,“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安家,我们的中国文化能够有今天万众瞩目的关注度不仅仅是因为我国正在逐步强大,还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魅力。要求学生学好语文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高的建树,小学语文最重要的还是课堂45分钟,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只能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学生要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小动作太多而错过课堂上要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课下会很难再补回课堂上错过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态、兴趣、爱好等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确保他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促使学生主动举手
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和积极性都需要教师及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怕的就是学生不认真听讲,及时抛出十几个有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举手回答。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现状,很多教师都会采取“鼓励式”教学法。比如说课堂上举手并站起来回答问题一次就奖励一个小红花的贴纸,要是答案非常完美的话就奖励两个,集齐十个小红花的同学就能够找老师换一个盖有班级印章的笔记本,等到了期末,谁的笔记本最多,谁就是班里的“学习标兵”。这种教学方法很巧妙地解决了学生上课不愿主动举手的问题。从短期来看,学生为了想要得到一个笔记本一定会认真听讲,努力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从长期来看,期末考试成绩再也不会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是否努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表现教师都会有所观察,得到的“小红花”和笔记本更能从侧面佐证学生学习的努力状况。有了这样的奖励机制,学生会在日常学习的每一天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二、吸引学生眼球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一直跟紧老师的步伐的确是一个令广大教师头痛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坏习惯在课堂上不断发生。听课需要学生静坐在板凳上配合老师翻阅书本、提出疑问,可是学生好像都有“多动症”,他们不断地东张西望,除了不看黑板之外,哪里都会是学生视线到达的地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物。比如说,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的大概模样——“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课文当中小蝌蚪依次找了鲤鱼、乌龟、青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讲解进程依次把鲤鱼、乌龟、青蛙的简笔画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可能会有老师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非要把这些动物的简笔画绘在黑板上?利用多媒体下载相关图片不是更方便吗?利用多媒体展现动画的教学方式学生早就已经习以为常,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描绘各个动物的时候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出现在黑板上学生会更加敬佩老师的“十八般武艺”,成功吸引学生眼球之后的授课活动教师一定会有更大进展。
三、重视朗读
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重视的是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他们往往会直接忽略培养学生朗诵的技巧,直至学校举办诗歌朗诵大赛之类的活动的时候才随便选出几名学生“赶鸭子上架”。之前在中央电视台董卿主持过一档颇受好评的节目——《朗读者》,这档节目在豆瓣收获了很高的评分,有网友说《朗读者》就是为了提高国人的知识储备量精心打造的一款节目,在节目播出之后,董卿文学知识储备扎实,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点评总结能力也令人羡慕,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不仅如此,请到节目中的各类明星、大咖都会挑选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中的一段话在节目中朗读,每段话都会给听众、观众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朗诵要从学生抓起,朗诵要从课堂抓起。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学生大声朗读,品味作者的用意。我们在学习一篇新的課文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诵课文原文,把自己有疑惑的句子、词语、段落标注出来,等到一篇课文全部都学完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虽然一前一后朗诵的都是同一篇课文,但是学生体会到的文章主题、内容、情感都会大有不同。在教学之余,教师还应该在班里多举办一些小型的朗诵比赛,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参赛的材料,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爱上朗诵,让他们品味朗诵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抓住小学生的手(举手)、眼(眼球)、口(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功课,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注重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兴趣都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