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对策探讨

2018-03-07徐晓辉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徐晓辉

摘要:随着国家对我国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产相比于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使事业单位的总资产有所增加,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但是由于一些较为落后的行政管理方式,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依旧有些问题。文章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完善进行讨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及其资产有所提升与增加。然而在此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式上没有随之提升,从而导致在许多方面存在問题,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控制手段缺乏灵活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式上欠缺一定的灵活性,例如: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由其资产管理部统一进行管理,其监督部分则由内审部来实现管理,其账目管理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各部门负责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责,这样较为刻板的管理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资产进行连续并且全面的管控。除此之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具备有较高职业技能的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多,一些工作人员虽然明晰了自身的工作职责,但是在资产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很高,从而降低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2. 风险管理意识较弱

因为事业单位需要重复工作内容较多,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业务,然而当有些业务发生改变时,仍然采用过去的经验办理,从而造成风险潜藏于其中,当风险发生时,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管理能力较低,解决和应对风险的专业技能较为缺乏,则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最后导致国家资产的流失。

3. 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在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中,可能由于各部门都直接受领导的指挥,平行关系之间的部门联系不够密切,从而造成预算管理、价值管理以及实物管理三者之间缺乏联系。同时,部分事业单位还没有构建资产管理系统,资产无法进行详细实时的记录,易造成在单位管理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些资产被长期的闲置于其中的现象,从而削弱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拉低了给社会供给的服务水平。

4. 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内部控制体系一般都以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为基础演变的,因此存在一些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上的不符之处,影响事业单位对其资产管理的正常进行。即使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的领导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单位内也实行了内控管理,可是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内控管理侧重于会计的管控层面,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方面还较为薄弱。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于资产的日常管理上还缺乏一定经验,没有有形成一个合理标准的工作制度,使得许多资产管理缺少工作目标,浪费国家以及单位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位只是简要的在会计账目中登记中资产的价值以及入账的时间,对其入账后的资产没有进一步的管理工作,最后造成资产价值成为未知数。

二、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完善措施

从内部控制的层面出发,想要提资产管理效率,事业单位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入手点,切实完善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

1. 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绩效考核评体系的构建中,一方面要确定考评的主体,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组织较为繁杂的特点,资产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会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负责,而对于资产管理部而言,可能会将自身的管理责任部门分配到其他的部门当中。所以在这一情况下,事业单位要开展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时,要确定要负责考评的主体,不仅要确保考评主体有相对的独立性,还要确保该主体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也有参与负责的环节。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个绩效考核标准。一是要注意所制定指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资产中存在的共性与独特性,行政事业单位对这两者都要有全面的考虑。因此最主要的是两种指标的制定,第一个是通用指标,顾名思义该指标就是所有考评主题都符合适用条件的普通指标。第二个则是专用指标,是专门为不同的考评主体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指标。科学合理的将这两种指标结合起来,可以全面的对绩效进行考核,同时还具有针对性,以此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对资产的种类进行辨别。大多数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资产以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两种类型存在,经营性资产是指在符合国家相关条件下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帮助所得到的,不属于拨款成分的资金收入,非经营性资产就是用来为行政事业单位增强其公共服务而投资的资产,这类资产无法进行增值,因此在绩效考评中不计入盈利性财务指标当中。另外,还需要设立一个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

2. 设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对于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设立,首先要做到风险识别。资产管理这一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在实施工作内容时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就需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各环节的管理人员具有风险识别的能力,观察和分析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出现以及判定其是否存在风险。其次,当风险被识别出来后,单位要探究这些风险的成因,并且及时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把风险管理视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做出任意决策时都要考虑该决策将会带来的风险,从而确保资产的安全性。最后要对风险实现监控,针对处于持续变动的风险,事业单位要一直对其进行监控,一方面,要从监控结果来做出解决风险的举措,另一方面,要在监控过程中将以往没有发现的风险识别出来,以此确保风险管理的全面性。

3.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endprint

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只对资产数值信息进行了存储以及统计,却没有完成其管理职能,所以事业需要加强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性的构建,当相应的功能被选择时,目前资产的相关信息就由系统提供出来,节约了许多人工成本,同时资产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准确性都得到保证。但是信息系统的操作需要具备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来完成,这类管理人员不仅有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需要仔细、认真的对该系统进行了解,能够大概了解系统后台运转的原理。因此事业单位一方面需要增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的培训工作,加强人员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往来,从而使资产数据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得到保障。

4. 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完善,还要从内部控制的完善出发。第一,做好预算控制工作。预算控制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最为直接与有效,可以在根本上解决一些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进行编制预算时,负责资产管理的资产管理部门要参与到其中,资产的配置要最大程度的使资产的利用价值得到实现,在不影响单位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最少的资产资源。当预算与实际支出出现巨大的出入时,要通过内部实现调整修改,工作人员不能自行完成预算的更改。第二,重视收支控制。资产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需要有各自不同并且独立的管理部门,同时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职务之间没有关联,才能有效的解决在资产的收支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徇私舞弊的现象。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资金审批制度的管理,管理层次不同的人员所拥有的审批权限有所区别,杜绝并且严厉打击越权审批的现象。第三,注重采购控制。事业单位要按照部门的实际资产需要和预算按照开展采购工作,并且,在采购时还要结合目前的市场情况以及单位的资金状况选择最佳的采购方案。除此之外,采购人员要随时关注相关资产的市场动态,随时更新单位的资产采购方案,从而确保采购能有效的开展。当一些资产额度超过了采购项目的安排,其供应商则需以政府采购的形式来确定,从而保证采购工作的公正性与透明度,提高单位的采购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桂梅.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J].商,2015(46).

[2]姜玲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5).

(作者單位:沈阳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