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阅读指导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参与
2018-03-07于飞
于飞
同样是人文性学科,语文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很多历史事件在记述上本身即可谓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历史知识的供给过程顺畅通达。只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帮助学生从历史演变的视角理解文学作品、感悟民族智慧。
一、不能脱离时代环境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首先不能脱离对时代环境的说明,这可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引导与指示功能在于,学生只有对作者及文本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了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基于理性的视角进行分析感悟,近距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掌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真正读懂目标文本。为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时代环境材料,使学生接触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如历史风貌、政治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流变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对文章的阅读才不至于如堕五里雾中而茫然不知归路。
比如在接触到《雨巷》这首诗时,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很重要。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创作于1927年,中国当时正处于比较黑暗的状态,国民党当局对于革命者血腥屠杀,白色恐怖弥漫于全国,原本有革命热忱的青年,由希望的高潮转入到绝望的深渊。了解了这些,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本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不清的意味。
二、明确历史地名意蕴
历史地名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其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历史地名尤其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历史地名即为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地名,它们可能留传至今,也可能只是曾经使用。在高中语文教材里面,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地名,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今日之地名發生隔膜,或者是音变,或者是意变。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未能对相关地名进行了解,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乃至谬误。比如《鸿门宴》中有“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一句话,其中的河南和河北,仅指黄河的南和北,并非现代省级行政区划的河南、河北。
除此以外,很多历史地名,不单单起到区域指示的作用,同时里面还包蕴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像用长安代指首都,用蓬莱代指仙境等。若是教师能够于学生阅读文本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则可以帮助他们深刻领会这些地名的妙处,无形中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学习语文、阅读经典作品的热忱。因此,教师需要注意每一篇阅读文本在地名方面的独特之处,即如近现代的文章,像北平、四川等,也往往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不能有些许轻忽。
三、留意人物事件特征
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一种认知过程较为复杂的语言习得活动,它要求学习者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对和阅读文本有关的人物、事件等内容进行了解。特别是在接触文言文作品时,那些和阅读文本有关的人物、事件,其引导功能更为明显。
在阅读苏洵《六国论》时,如果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别介绍作者人生经历,以及荆轲、秦始皇、魏王、燕王等人的作为,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使之明确本文因何而作,作品留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充分把握住本文的妙处,在阅读中产生无尽的遐想空间。
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用阅读的形式接触经典,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情感层次。而把每一篇文章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交待清楚,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增进对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四、把握历史文化典故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如上面所述,讲解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环境、历史地名、人物、事件等,还应当专门对一些历史典故加以提示。和前述内容比较起来,历史典故同语文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于古诗文中的出现几率也相对较高,其中尤以骈体文的表现最为突出。
比如在《滕王阁序》中,典故的应用可谓让人眼花缭乱。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句用《西京杂记》中的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杨雄作《太玄经》,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的典故;“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用传说衡山回雁峰,雁至此即不再南飞的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用《庄子·外物》篇涸辙之鲋的典故;“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用《晋书·张华传》中龙泉、太阿宝剑的典故等。不同的典故或是含蓄情思,或是凝练语言,或是借古抒怀,或是充实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顺畅梳理,将会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同历史文化知识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讲,即使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必然要掌握,可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作用不可忽视。为此,教师需要从时代背景、历史地名、人物事件等多个角度出发,保证学生接触足够的历史文化相关知识,以便为阅读学习过程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225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