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散文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3-07雷云霞
雷云霞
形象思维是指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通过形象的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其结果是具体生动、高度概括的。与抽象思维一样,形象思维遵从一般的认知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般不会脱离具体感性的形象。伴随着丰富、自由的联想、想象,融合着主体的强烈感情活动,渗透主题的创造精神和个性,作家的情感表达与形象思维相融相生、循环往复、不断加深。作为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散文使得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给学生讲解散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
一、散文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散文在中学语文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现代散文在现代作品中几乎占到一半,古代散文也很可观。目前,在散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常常是“架空分析”,忽略了作品具体的生活内容,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有些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感知、领会作品的具体形象。鲁迅曾经批评某些人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往往将其中使“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的“闲话和笑谈”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的做法。他把这种作法比作“折花”:“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这对语文教学同样是一种启示。无视散文中的集体生活内容,挤干作品中丰富的水分,把抽象的干巴巴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之类塞给学生,学生自然要“昏昏欲睡”了。
散文教学的意义是由散文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决定的。再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掌握作品本身提供的包括哲学、美学等在内的一般性文化思想,而且更要把握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成果的精华,这些都可以是语文教学很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散文教学尤其要讲究艺术。散文的特点就是“散”:题材内容是丰富的,思路是活跃的,行文是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散文教学应该适应这个特点,体现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调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自己去获得亲临其境的实感。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济南冰封雪飘的冬景时,学生就会结合文章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美妙的色彩和深远意义的意境之中。
二、散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新课标中和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人文性目标也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因素,结合散文的多种美学特点来满足教学组织和创新的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注重从意蕴和表达层面培养形象思维
散文的立意是作品的生命和精魄所在,其高下、优劣决定着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古人曾把立意称作“炼意”。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首先应了解散文的立意,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
例如,鲁迅的许多散文以对社会、对国民性前所未有的挖掘,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教师和学生只有了解作者生活、写作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才能把握住作者那颗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火热的心。
缘象探意是领略散文意蕴的一个重要途径。叙事散文中,作者直叙见闻、记写事件,“意”就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抒情散文,作者见物生情、触景生情,“意”在情中;议论散文,作者往往旁征博引、取喻设譬,“意”在生动形象的议论中。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第二部分,写了一些对平淡朴素的生活事件的追忆,描写了初见藤野先生的印象:“黑瘦”的脸孔,“八字须,戴着眼镜”,上台“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讲课,等等。寥寥几笔,藤野先生那种生活简朴、为人正直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
2.注重从语言与情感层面培养形象思维
文学散文又被视为抒情的艺术,既有意蕴上的新颖、深刻、高远之美,也有形式上的语言文学之美。这两种美结合而成的精美的散文,会给人以回味不尽的感受。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品评散文作品的语言,是促进学生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
散文语言美的内涵是丰富的,但真实自然应当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内质。老子就曾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就是说真实的语言不必辞藻华丽,辞藻华丽的语言往往不是真实的。散文是最具有个性色彩的文体,其最能叩人心扉之处,就是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个性色彩又是靠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个性化的语言能够反映不同的思想意识、内心情感、独特风格、学识修养等个性的所有方面。这种语言,当然应以真实、自然为第一要素。因此,没有语言的真实、自然,就写不出作者独特的个性,而失去个性的散文,也就称不上真正的散文。
3.注重从结构与特点层面培养形象思维
散文是一种最为多姿多彩的文体,选材上具有广泛性,思绪上最为自由洒脱,这一切使得散文的结构变化多端、形形色色。因此,散文教学不可忽视它结构美的特点。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把握了贯彻作品的线索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构思脉络。在把握了主要线索之后,教学时还应注意作品的谋篇布局。谋篇,主要指整体的结构规划;布局,更多的是指局部结构的安排与设计。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是纲与目的关系。只有兼顾纲目,才能织起一张完美的结构之网。
散文的开头与结尾在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文章的开头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另一种是“突兀高远”。这两种开头,现代散文也常见。《白杨礼赞》的第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属于开门见山。宗璞的《紫藤瀑布》起手一句“我不由停止了脚步”算得上“突兀高远”。
散文的開头既可以是询问语气的启发性开头,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朋友,你到过天山吗?”也可用故事、寓言、奇闻轶事等开头,还可以用议论式开头,不拘一格。一篇好的文章,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结构严谨而不呆滞,条理清晰而有跌宕。品评作者的手法,必须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这“法”才不至成为“死法”。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最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的,最需要袒露真情的是散文。它仿佛是欢愉时的微笑,忧伤时的眼神,悲哀时的哭泣,愤怒时的嘶吼。无论立意、语言,还是布局谋篇等,莫不缘情而绮靡,随物而赋形,自由灵动,变化多姿。所以,散文教学,远非讲几条程式的理论所能框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古今散文多么丰富多彩、风情万种,横向地看,它必是时代的产物;纵向地看,它必然在我国文化史的星空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徐州)(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