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影响
2018-03-07张东旭张迪
张东旭+张迪
摘 要: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其受制约的因素以及在实际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文的理论主线,初步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指导作用,以期在物理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国探究式教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却遇到了复杂的阻力.高招制度下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教学改革显得苍白乏力,收效甚微.一线教师创新意识的匮乏,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一味强调外在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内在价值的实现,使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与初中物理比,高中物理知识量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都有所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3+X考试模式下物理成绩往往是高中生科类取舍的风向标,而物理也是高考理综成败的决定因素,使众多理科生望而生畏.物理教师往往担任任课教师,班级多教师少,因此物理教师通常上完课就走,似乎缺失了像班主任一样的“人情味儿”.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原则易于忽视,学习是一个知情相统一的过程,罗杰斯认为:“情感与认知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无法分割的部分,它们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在新的3+3选考模式下,对于自主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重新回归探究式教学,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物理学科素养,培育创新型人才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自我实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理想是培养出‘自我实现的人”.[1]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所要研究的关键性内容,即怎样应用教育来启发学生们的内在潜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人本主义理念下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如何引导、启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人本主义所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人差异与价值,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以此来开展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如接受能力、教育背景、遗传因素、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教育的力量与价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二)有意义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习按类型主要分为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而学习方式按类型也分为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同时他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统一的,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统一的.”有意义学习的重点在于,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增长知识的过程,而是个体将各部分学习经验统一、融合的过程,期间学习者的态度、个性、行为方式都可能受到重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将会表现在未来将可能做出的选择之中,这种学习与认知学习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情感与个体的个人体验.这种学习,是知识与经验、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的融合,是个体的潜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三)创造观
在人本主义学习中,创造力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理论也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获取更多的知识.罗杰斯指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至少会有创造的潜力,人们应该主动地去挖掘这些潜力.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且布鲁姆也认为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大多数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所缺失的.
(四)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人本教育理论认为,“完人”是认知、情感、心力与精神的有机统一,这种知识与情感的融合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終极理想.所以,情感因素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本主义中,学习因素也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在等待刺激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发起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投入个体的认知能力还有情感方面的因素.举例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的明确程度就是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到富于乐趣的学习氛围之中,持之以恒的这么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而这种富有情感因素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鼓励.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对于在传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问题,罗杰斯将其在心理学上的“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提出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他提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以期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非平等化.我们所期望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着促进者的角色,但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发自内心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让他们在老师的真诚关心下进行学习过程.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罗杰斯倡导学生的成绩应自主评价而反对传统模式下的由老师全权评定.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探究应注重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罗杰斯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本能的驱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在对他们进行挑战,个体对这些感到好奇,他们渴望发现与认识,渴望解决这些不同的声音.”[3]然而历史因素以及当前应试教育的因素,这种本能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杀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对于重新激活这一本能是对症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实施引导性探究式教学,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探究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endprint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讲授,而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加之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谨、逻辑思维要求高,对于一些学困生而言,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探究式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是促进者,而学生是主体,这样的学习过程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与人本主义教育本质是一致的,同时教师得到相应的解放.人本主义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了将尊重、相信、理解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这么做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制度的限制.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得到相应的解放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与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也并不相悖.
(三)探究应注重情境的真实性
探究式教学常见于公开课中,这种预先设计好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难免流于形式.探究过后,学生能否掌握知识?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实质上这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探究不是经验;探究不是感觉;探究不是模仿.探究的意义在于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得到真实的锻炼.既然探究培养的是能力,那就不一定非在课堂上实施.未来的学习是自主的、开放的,既是课内的也是课外的.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真实情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四)探究过程中应注重师生角色的偏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探究式教学都过分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削弱了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角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与探究式教学的弊端在此处却不谋而合了,这过于理想化了,与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是不相吻合的.探究式教学虽被主题和情境所限制,但它仍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虽是主体,但课堂的掌控者仍是老师,这是教学中的探究和现实探究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探究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探究式教学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传统教师角色当中不具备的有利因素.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既要敢为人先,也要清晰有度,使教学改革逐步趋于完善.
(五)探究应注重学生需求
马斯洛认为动机源于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需要的层次与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成正比的.在物理这门相对难学的学科而言,教师多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对学好物理无疑是一剂良方.现在的高中教学,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以应付高考为目的学习,他们缺乏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专业知识的了解.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在这种需求促使下的学习既可能是出于安全需要而躲避教师和家长的指责,也可能是出于尊重需要而追求教師的一次全班表扬,甚至可能是出于生理需要而要求家长的物质奖励.只有那些较为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才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强力动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情促学,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的得以实现,这对物理学科的教学大有裨益.
三、结语
事实证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探究式教学都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种理论和方法,消除对探究式教学是“万能钥匙”的误解,认识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过分追求自主性,忽视了社会中环境和需求对人的作用等等.但无论如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启示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投入足够的情感,做到知、情、教的多重统一,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识、品质、能力都得到生长,这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维标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101-102
[2]籍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2+25
[3]金荷香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02:38-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