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追日》的现实主义写作特色
2018-03-07杨淼
杨 淼
(运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西 运城 044000)
20世纪的伊恩·麦克尤恩是位苛刻的社会观察家,也是一位历史性的作家,他的创作生涯始终与历史洪流交织在一起,其创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麦克尤恩后期创作的成熟之作《追日》于2010年问世,题材更加广泛,技巧更加娴熟。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英国新时期文学浪潮波动的宏观缩影,创作的实力、价值和意义,是非常罕见的。
一、介入“现实主义”新回归
无论是文学批评领域还是文学创作领域,文学如何表现现实,都是一个重要论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语境下,受多种非文学性和文学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文学对现实有着或强或弱,或远或近的不同言说。[1]巴尔扎克这样评价:“无论什么时代,叙事人都是同时代人的秘书……主题完全虚构,与任何现实远近不着边的书,大部分是死胎;而以观察到的,铺张开来的,取自生活的事实为基础的书,会获得长寿的荣光。”[2]
关于英国学界小说,风靡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派作家们擅长“圆桌游戏”,将“社会”“自然”“心理”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油腔滑调地混在同一个文类里,场景的杂烩,时间的颠倒,将个人、历史和记忆打碎重组。从战后的小说生态方面来说,文学家们开始对虚幻的想象感到不满,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突破现代派模式的无形影响,堂而皇之般地向读者展示适合于当下的新的叙述样本,当代文学开始朝着现实主义方向回归。
现实主义文学要求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将生活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关注人物关系的“背叛主题”是英国现实主义呈现的独特视角。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追日》中的背叛主要是对家庭关系的背叛。《追日》围绕主人公“第五任太太”的出轨事件而展开,对主人公迈克尔·别尔德的情感经历进行分析。此时此刻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别尔德已步入暮年,邋邋遢遢,被接近冷战尾声的第五次婚姻逼成了难民。他那被朋友称赞长的酷似“玛丽莲·梦露”的太太帕特丽丝,光彩照人地往他身上“贴金子”,报仇雪恨似地和家里的装修工塔平搞外遇。
作者迫不及待地揭露他的前四段婚姻皆是因为他的外遇而行将告终。别尔德在五年里搞了十一次外遇,他的四位前妻为了保全自己,都溜之大吉。“是啊,是啊,他撒谎成性,阅女无数,事情弄成这样是他活该。”[3]走出他乱糟糟的令他心烦意乱的五段婚姻,这个“行为奔放”年届六旬、又矮又胖的科学家不可理喻地第六次当上了不称职的丈夫,与比自己年轻18岁的梅丽莎生下一女,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后悔不及的他却在参加能源会议时与梅伦再来“返场”尝试他早就遥不可及的年少轻狂!
《追日》最后也呈现了“悲剧”的结局。“悲剧”在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屡见不鲜,从现实主义文学起步时就成了一个代表性的主题。作为对社会生活反应的文艺,悲剧是不能被漠视的。悲剧文学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主潮,是正确理解和描写“现实主义”的本质。《追日》中,麦克尤恩从人物自身的冲突中寻找悲剧的原因,他认为主人公别尔德等人的悲剧,是因为人物自身的自我道德意识缺陷,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欲、野心、追求、软弱等。同时,“悲剧既可以因为反对宇宙内万物的环境而发生,也可以因为反对人类制度的环境而发生”[4]。巴尔扎克言:那些非凡的形形色色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假如他们的环境不是如此细节地表现出来,他们决不可能以这样戏剧的效果发展下去。[5]因此,麦克尤恩在他的作品中也试图把人性的黑暗面扩展到更宏观的领域,将人物自身的性格心理与社会环境、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们的生存斗争形式也日益尖锐化和多样化,导致了人的性格和心态的复杂化。这当然也会反映到艺术作品中来。”[6]
二、赋予“现实主义”新内容
从题材方面来说,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确持有对“现实”的介入态度,彰显了现实情怀,但问题是:当他们“冠冕堂皇”地暴露了种种社会不堪后,却只有令人悲悯的赤裸裸的悲剧。这种狭隘思维未能看到丑恶现象背后的本质,未能回到内心世界心理感知和道德判断的层面。战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以麦克尤恩为代表,与20世纪初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小说相比,创作主题被拓宽了,创作方法更加多样,成为内涵更加丰富的现实主义,同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已然迥异。
“现实主义”的真理性要求一: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理论基于唯物主义反映论,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要求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必须高度重视文学典型。[7]匈牙利评论家卢卡契在研究典型原则时强调:“在文学艺术中,典型既具有深刻的个性,又反映了社会演变的趋向。一方面经过普遍化,把各种个别性纳入综合的联系中,另一方面又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与实际生活的个人融为一体。”[8]
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其所创作的历史时刻,越是符合,作品越是好。[9]麦克尤恩的《追日》是极度时代性的,赋予了“典型原则”新的时代性质。麦克尤恩后期的创作开始出现转折,其关注重心从“私人顾虑,个人幻想和心理错乱等问题”转向“公众问题和政治问题”。2010年,他推出的长篇小说《追日》凸显“全球视角”,探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抓住并忠实地复制了21世纪英国的生活概念。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英国主力方在欧盟气候变化问题上丧失了重要话语权,作者直接以此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国人的失落情绪。文本展现了主人公别尔德2000年的北极和新墨西哥洲考察之旅,旅途中同伴们对全球遭遇“灭顶之灾”的恐慌不安,笼罩着“瘟疫临头”“洪荒将至”“危机四伏”的阴影;欧美中大国的合作会议上充斥着二十个关心气候变化的艺术家们的喧闹声;别尔德教授的学生奥尔德斯坚持“光生伏打”“风力涡旋机”等五花八门的专业设想。
典型人物一定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追日》中也有这种典型人物,即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迈克尔·别尔德教授。别尔德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坐镇科学基金的皇家委员会,在国际会议上签名,学术期刊顾问编辑,甚至可参加美国的“天才会议”。除了当初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别尔德-爱因斯坦合论”,他不再有其他富有创意的想法。“他这些年根本就没搞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科学,而且他也不相信什么深刻的核心变革。”[10]别尔德是新时代光环下的“精英”:软弱、优柔寡断、享有极高荣誉却毫无作为。作者将环境和人物塑造的“够典型”,是因为将环境、人物与时代本质联系起来,将迈克尔·别尔德这一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从生活中选择出来的东西。[11]以《追日》为代表,麦克尤恩的现实主义小说抛开现实主义单纯的写实,予以现实背后严肃的廓清和深刻的批判。[12]现代英国社会的激烈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刀阔斧的行进,多种多样的科技设备相应而生,可谓是泥沙俱下,光怪陆离,更多的艺术家的文学意识逐渐转向对生态自然与人文的关注。麦克尤恩在小说《追日》中,在别尔德世纪顶级荣誉“诺贝尔奖”的官帽下,直言不讳地展露了他对科学技术的极度怀疑和这一名不副实官帽的批判,科学家“目标再宏大”,在麦克尤恩的笔下,似乎都是“神话”,是“童话”是“梦幻”,是一片“不大可能的世界”。取而代之,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鞭策作者把更多的焦点投射在对我们存在环境的反思和对生态困境的前瞻。
《追日》潜在地曝光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宏观上以气候变化为题材,微观上又毫不留情地披露人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将研究兴趣转向对人性之恶的批判。麦克尤恩自言:“我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种被投射出的罪恶感,类似于一个人为了抓住最好的东西而去努力想象一个最糟糕的东西一样……”。作者在《追日》中,表现出他毫无假借的直率,手执文字的解剖刀,创造了一些禁忌空间来反映英国社会的种种情爱伦理:乱伦、情色、暴力。极端利己社会中学界“精英们”虚名浮利,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最后换得可笑可悲的下场。功利主义夹缝中生存的人群道德判断混乱,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而《追日》小说的作者重视社会和道德动机。他是一个深刻的分析家,从各个方面探讨和批评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能够在细末的生活环境和人的意志行动中找出解决道德天性的秘诀。
三、突破“现实主义”新手法
麦克尤恩细致刻画了现实主义的场景,追求真实细节,在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在客观描述外部世界的同时注重人物主观内心世界。此外,真实与虚构情节跨越、交融,且麦克尤恩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黑色幽默、戏拟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追日》选取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的方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塑造了一个既不悖于历史事实又血肉丰满的别尔德。把别尔德故事的叙述置于真实“北极科考”“世界能源会议”“瑞典皇家学院颁奖典礼”、学术会议、新闻报道等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所有物理、生化方面的专业术语,如“光谱不对称性、共振、缠结、量子谐波振荡器、弦理论、碳中立”都是真实的。作者虚构了许多历史场景,类似于“设施完备,供暖舒适,走廊上铺着华美的地毯,墙上镶着橡木,挂着流苏缀饰的壁灯”,还虚构了许多与别尔德相关的人物,以及他的家庭,他的婚姻。文本含蓄地蕴藉着作者对主人公心理的各种揣测:第五任妻子出轨,使迈尔德体验到他从未有过的勾魂摄魄;与塔平对峙时的胆战心惊和愤怒;奥尔德斯这个缺乏教养的学生使迈尔德坐立不安;婚姻的混乱不堪使迈尔德在研讨会中心神恍惚;误杀奥尔德斯后,他隐藏内心的种种疑问、羞愧与不快;与梅丽莎交往中迈尔德虽一时欢快,却隐忍着委屈和愤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迈尔德内心的种种“蠢蠢欲动”,等等。
作者麦克尤恩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手法引入文本创作中。作者赋予文本大量的视点,小说共分为3部,以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为主,采取“宏观顺时式,微观碎片式”的叙事手法。三部分的时间分别为2000年、2005年、2009年,每部分中地点、主题和人物的转换,在场景、时态和视觉上频繁跳跃,给读者留下大量空白。在细节叙述中,作者杂糅后现代主义的各种风格,加强了生活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将时间与空间随意切断。在故事第三部分,作者构建了2009年别尔德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当读者沉浸在别尔德体质不断恶化、与梅丽萨及梅伦的三角恋情、专利被取消的故事情节中,作者又突然将之转换到第一部分英国往事及塔平经历的叙述上。同时,麦克尤恩在《追日》中使用了开放性结局的叙事技巧。
麦克尤恩作为一名批判家,使用戏拟等手法将批评隐藏在作品中,深化现实主义精神。在文本叙述和人物塑造过程中,以戏拟的方式来展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中第一部分情景的渲染和第三部分的言语都独具黑色幽默的效果,对“科学很精通”的胖子别尔德谈及全球变暖及电力阳光时压抑不住自己的“恶心”“快要吐出来”。附录中戏拟的诺贝尔奖致辞又为文本增添了真实感,定下了嘲弄的基调:“手舞足蹈的论证”“魔法时刻”“深谙科普之道的天分”等。“Solar”并不具有戏拟的意味,而译文“追日”更能让我们联想到“夸父追日”。作者以“三分幽默,七分讽刺”的文笔勾画了21世纪科学家们的心理地图,同时将作者的批判态度融入整个文本中。
二战后,英国作家们新生了一种“拥抱现实的冲动”,以麦克尤恩为例,从主题内容、作家认知世界的方式、作家创作手法等向度剖析,肯定他们关注当下英国现实的创作大大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从上述分析来看,以《追日》为例,麦克尤恩对现实主义写作继承并革新,可谓是“交融中的创新”,把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英国当代现实主义的觉醒,现实主义的深化。
[1]周银银.新世纪介入“中国现实”的长篇小说研究现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3-70.
[2][5]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8.89.
[3][10]伊恩·麦克尤恩.追日[M].黄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7.83.
[4]黄连华.哈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6][7]朱志荣.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217.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4.
[9]杨慧林,耿幼壮.西方文论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76.
[1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06.
[12]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