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国外研究综述
2021-06-25王兆润
王兆润
麦克尤恩在40余载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完成了不少文学精品,多次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目前,他是英国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麦克尤恩中后期作品脱离了早期小说的怪诞,内容转向历史、政治、人性、伦理等更深刻的主题。
目前,国外麦克尤恩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有相当多的专著和论文研究他的小说和短篇小说。对麦克尤恩小说的研究专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麦克尤恩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思想的研究;二是对麦克尤恩某部作品的专门研究;三是比较研究,将麦克尤恩与其他作家进行对比。
一、对麦克尤恩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思想的研究
关于对麦克尤恩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思想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马尔科姆(David Malcolm)的《理解伊恩·麦克尤恩》(Understanding Ian McEwan)、海德(Dominic Head)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和《伊恩·麦克尤恩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Ian McEwan)、威尔斯(Lynn Wells)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等。马尔科姆的《理解伊恩·麦克尤恩》是较早对麦克尤恩的全面综合性评述,他按照不同的主题对麦克尤恩的小说进行分类研究,以“邪恶”为主题分析了《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从“反乌托邦(dystopia)”主题分析了《时间中的孩子》,从“历史”这一主题分析了《无辜者》和《黑犬》,从“科学与虚构”这一主题分析了《愛无可忍》。因为这本书是以综合性介绍为主要目的,因此较有广度,但是对作品缺乏深入的分析。
海德的《伊恩·麦克尤恩》重点分析了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海德首先总结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主题,具体包括:政治主题、男性暴力和性别关系主题、科学与理性的局限主题、自然与生态主题、爱情主题,以及对伦理世界观追求的主题。然后按照麦克尤恩小说发表的时间顺序,从最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到《赎罪》,一共十部作品,从主题分析、心理分析、性别政治等不同角度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这本专著是较早的一部研究麦克尤恩小说的论文集。海德在2019年又编辑出版了《伊恩·麦克尤恩剑桥指南》,这本最新的研究专著从很多崭新的角度解读麦克尤恩主要小说的主题,例如道德困境、科学和气候危机、男性气质等,还分析了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有鲜明特点的两类小说,一类是思想小说,另一类是冷战小说,这些新的视角给予研究者以启迪。
威尔斯的《伊恩·麦克尤恩》从空间、性别政治等角度,结合传记批评,解读麦克尤恩长篇小说的主题以及叙事特点。威尔斯从三个方面论述麦克尤恩作为一名作家的成长。首先,提到了麦克尤恩的“伦理转向”,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是怪诞的、缺乏道德感的,然而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麦克尤恩开始探索成熟的社会、历史和政治主题。其次,对两性的认识上也体现了麦克尤恩的成长,早期作品中,男性多是霸道的,而女性是受迫害的形象,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常常表现为:科学与艺术、物质主义与精神主义、理性与非理性。后期作品中,早先单一维度的女性主义方法让位于对男女相互关系更细致的描写。最后,在叙事技巧方面,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以对事件的外在叙述为主,“对表面更感兴趣”,“认为让读者知道人物在想什么这几乎是骗人的”(Lynn Wells, 2010:17),但麦克尤恩在中后期开始转向另外一种叙事形式,一种内在叙事,用以表现意识、思想的流动,表现个人主观意识。威尔斯对麦克尤恩作品进行分析,从主题的选择到叙事技巧的转变都可见麦克尤恩作为一位作家的成长。
除此之外,蔡尔兹(Peter Childs)从主题、女性主义、心理分析、象征等不同角度入手,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一书中分析了麦克尤恩创作的前十部作品,这本专著不仅聚焦于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也兼议其短篇小说。蔡尔兹在这本书中给予麦克尤恩非常中肯的评价,认为他并不像很多评论家所评述的那样,其作品缺乏道德感,而实际上,他的兴趣是那些边缘人群,他一直致力于对伦理底线的界定。这本书发表于2006年,鉴于麦克尤恩的早期和中期作品,蔡尔兹的评论不无道理,只是麦克尤恩后期作品的兴趣早已不局限于边缘人群,而更多涉及的是中产阶级,如后期的《追日》《甜牙》《儿童法案》和《坚果壳》,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人身份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作家的社会全局眼光使然。类似的研究专著还有塞巴斯蒂安·格勒斯(Sebastian Groes)的《伊恩·麦克尤恩当代研究视角》(Ian McEwan: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论文集,介绍了对麦克尤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目前,对于麦克尤恩的综合性评述多包括传记介绍,对作品的解读多从主题和叙事特点等角度分析,也有的专著会采取类似于格勒斯的编纂形式,选取代表性的研究论文编撰成册。另外,莎菲·扎汗罗山(Shafagh Jahanroshan)于2015年发表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男性危机:性别政治》(Masculine Crisis in Ian McEwans Novels: Gender Politics),主要采用性别批评,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卡伦·荷尼(Karen Horney)的“子宫妒羡”(womb envy)伦理,分析了麦克尤恩的三部小说《爱无可忍》,《时间中的孩子》和《星期六》中男主人公遭受到的男性气质危机。这是第一本分析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男性气质危机的专著。
二、对麦克尤恩某部作品的专门研究
对麦克尤恩单部作品的研究专著相对较少,分析文本也比较单一。目前,国外对麦克尤恩小说研究最多的是《爱无可忍》和《赎罪》,对其他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彼得·蔡尔兹编纂的《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 Ian McEwans Enduring Love),这部专著包括几位研究者对这同一部小说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莱恩(Kiernan Ryan)从圣经意象的角度分析洛根坠亡的隐喻性;兰德尔(Martin Randall)从叙事的角度论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事影响着对事件的构建和对事件的理解。麦克尤恩单部作品的另一部研究专著,朱莉·埃拉姆(Julie Ellam)撰写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Ian McEwans Atonement) ,除了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评论,还对原著和据此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对单部作品的研究多采用这两种模式,或者是对同一部作品,多个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者是原著与改编电影的对比分析。
三、麦克尤恩与其他作家的对比研究
关于麦克尤恩与其他作家的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专著相对较多,研究的题材也很丰富。例如,对比研究麦克尤恩与其他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表达,有的研究后9/11时代,恐怖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比如马丁·兰德尔(Martin Randall)在《9/11和恐怖文学》(9/11 and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一书中对比分析唐·德里罗(Don DeLillo)、马丁·埃米斯(Martin Amis)、伊恩·麦克尤恩、西蒙·阿米蒂奇(Simon Armitage)和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对于具有全球重大意义事件的书写。有的研究比较不同作家在应对世界的各种回应时的叙事策略,例如布莱恩·费尼(Brian Finney)在《1984年之后的英国小说:叙述一个国家》(English Fiction Since 1984: Narrating a Nation)对比分析了11位英国作家各自的主要小说,分析小说中主体性的形成和再现。在关于麦克尤恩的这一章中,作者重点分析了《赎罪》象征手法的运用。有的研究对纳粹的文化迷恋,比如佩特拉·鲍(Petra Pau)撰写的《我们的纳粹:当代文学和电影中的法西斯主义再现》(Our Nazis: Representations of Fasc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ilm),這本书分析了当代流行的小说、电影和电视节目对纳粹主义的再现,分析麦克尤恩的《黑犬》,杰森·卢茨(Jason Lutes)的《柏林》,菲利普·科尔(Philip Kerr)的历史犯罪小说等,认为纳粹主义已经被媒介化(meditated)和神话化(mythologised),取代了对真实暴力历史的批评。此处仅举几例。对麦克尤恩的共时研究丰富了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为麦克尤恩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也说明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涉及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的方方面面,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广泛而深刻。
相对于专著,研究数量更多的是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以对麦克尤恩中后期的作品研究为多。研究的视角也非常广泛,主要有伦理道德、性别政治、叙事策略、心理批评、互文性、历史批评、生态批评等。
事实上,对麦克尤恩作品解读的角度远远不止于这几种,以上提到的这几种解读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解读视角。目前国外对麦克尤恩的研究的趋势更加多元化,最近新出现的研究角度有美学和“新无神论”等。斯蒂芬妮·阿尔博斯(Stefanie Albers)和托斯顿·凯纳斯(Torsten Kaeners)联合发表一篇论文,从诗学和美学的角度探讨麦克尤恩《赎罪》,指出这部小说结合了后现代的和传统的叙事技巧,因此对故事主线的虚构既是前置的也是断裂的,同时也是封闭的。这部小说故事主线对18世纪文学美学原则的暗指,给读者对虚构世界的建构提供了支持和引导,只有对故事主要情节的“封闭”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最后一章的破坏功能,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这部小说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后现代的。总之,目前国外麦克尤恩研究角度很多,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麦克尤恩研究在某些方面,比如空间叙事、主题研究等仍旧有较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