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对策
2018-03-07郝丹娜卢小璐
郝丹娜,卢小璐
(1.泰国ICO NIDA,泰国 曼谷 10240;2.渭南师范学院 报刊社,陕西 渭南 714099)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信息全球化已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形态,高校传媒专业的教育在机遇中迎接挑战。当前,大学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地方高校由于地域特征,在与外界的联系中有其局限性,加之传媒类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上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也很难形成课堂的互动与沟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增强对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
一、地方高校传媒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的传媒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我国对传媒事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引起了高校对传媒教育的重视,一些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重点培养高素质全能人才,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术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然而一个专业从兴起到发展再到壮大有一条很长的路,要经过摸索、改革、再摸索、再改革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型、应用型专业,很多课程需要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设备不齐全、平台有限等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尹鸿教授曾说: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1]相关学者在关于对传媒专业学生教育和学习研究中提出,传媒专业学生的教与学中目前存在学习状态“浮躁”现象,此类“浮躁”,一方面是校方忽略自身能够承受的教学能力,大量扩招而引发的实践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及其教师专业度不够等问题;另一方面,源于学生自身的浮躁,传媒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性格普遍趋向个性化、思想活跃、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自身组织纪律性不强,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也存在学生视域较狭窄,创作题材单一、剧本匮乏严重、教学环节联系性不强,课程设置系统性较弱、实习基地较少,难以满足学生时间需求等现象。
二、传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与学不能齐头并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由教师控制整个课堂的节奏与方向,由教师单向将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如果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则无暇顾及理解与否,只是根据教师授课节奏进行课堂学习,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双向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严重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输送知识,将自己所准备的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把自己的课堂任务和所准备的教学内容讲授完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教师的讲授因为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效果不佳,因为在课堂缺少师生沟通、缺少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之间的考量,使学生无法找到针对一门课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亦无法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缺少互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脱节,教学与实践分离
因为传媒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其专业技术要求也是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部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不能匹配进行,学习了理论知识而不能及时运用,更有甚者,先进行了实践,之后才有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互脱节。在理论课进行时,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在实践课开始后,学生因缺乏或忘记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在结束一门课后,无法应用于实践中,导致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与突破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的不断扩招,艺术类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在目前高校中关于艺术类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考量,教学方式“一刀切,齐步走”,沿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显得教学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魅力。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虽然将教学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并不能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至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更是微乎其微,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不是将教学方式单一机械地使用,也不是将教学方法重复地使用,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整合与统一,总结出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之能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与学生融合,被学生接受。
课堂教学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讲义、教案等进行讲授,学生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听讲,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持久地存在于大学课堂里。讲授法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可以更迅速地传播知识,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播,但是运用到实践课堂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特别是一些必须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才能理解和运用的课程,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四)教师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知识的更新
知识传承、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地扎根在自己的天地不主动学习,不注重对知识的更新,运用自己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书上的知识、前辈的经验、别人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教学上。这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充当的是传送带的角色,自己对教学缺乏思考和创新,自然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五)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作为一门集理论课与实践课高度结合的专业,传媒专业要求学生的每一个具体专业在毕业时都能尽快进入和适应工作环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但是这正是目前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大部分传媒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都倾向于理论课程而轻视了对实践课程的安排,完全以理论知识而非专业实践为基础,以固定的、复制的学制学时而不是学生应实际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为依据来安排课时计划,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只是其中的“调和剂”,课程安排千篇一律,既不能凸显各个院校传媒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更无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传媒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程度与高校教学配套设施的配备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高校传媒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经费不足,所以其实践教学设施落后陈旧,实践场所条件较差,造成教学方式方法老套且单一。校企合作方式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其实训基地较少,造成传媒专业学生的发展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在国内高校中,教师普遍感觉学生学习懈怠,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缺乏活力,教学中存在瓶颈。[2]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与教师积极地互动,形成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遇到教师提问要么低头回避,要么看而不语,这已然成为课堂的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过程,课堂也不应该成为几个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带动全班学生一起投入到互动和探讨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传媒专业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阐述和引导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在阅览和掌握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顺应时局发展,不断紧跟时代步伐。[3]如留心搜索各方面资料,整合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与素材,摒弃部分相对陈旧的教材内容,删除滞后于专业发展现状的教学内容,针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特点,紧抓新媒体、自媒体与广播电视融媒体的发展契机,将学科前沿的理论成果与最新观点及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运用教学内容的增补开拓传媒类学生的专业视角及专业思路。
就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虽然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就整体课程安排而言已有所提高,但公共课程与专业理论课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学时的比例,因而学生的实践比重仍显不足。同时,各实践课程之间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基于此,建议完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比例。例如将核心课程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等理论课课时的比例加以调整,再根据课程内容及其各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可以循序渐进、相互递增的实践阶段,根据各阶段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层次布置课程任务,以开展阶段性的实践练习,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实践结果加以评析与反馈,从而组建多课程之间的统筹协调实践工作链。通过分阶段实践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和运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很多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只是按照书上只讲授理论知识,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只能是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景别与角度时,关于如何区分景别,如何运用景别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就只能理解表面,容易混淆,但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拍摄、去感受,则学生的掌握和理解以及运用程度将大大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传媒专业教学大纲应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比例,将实践和理论课紧密结合。学校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实验室的建设,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有效的、开放式管理,考虑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将学生分成小组,将每一组的实践作品在理论课堂上进行点评,并利用实践课对学生作品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上都能学习到更加实质的知识;对校外部分,考虑定期安排组织学生去参加校外采风,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拍摄一些资料,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作品,经过剪辑制作出完整的视频、短片等,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传媒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为讲课而讲课,将其视为完成任务,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完全不在状态,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现象。面对如此情况,一方面,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课堂既要传承传统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还要展现高等教育课堂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以区别于传统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方法的普遍性、共性、规范性,在此基础上追求特殊性、个性、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核心思想在于是否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引。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较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既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又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掌握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和具体方法的实施规范和程序,还要在此基础上生成能够展现教师个性的、适应学生和教学要求的、适合具体情境的、优化的教学方法。[4]要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兼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社会与学生的相融性,教学方式的运用要适用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性、启发性和超越性,要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要积极发掘课堂双向互动的各种因素。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系统设计,它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是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其根本目的,同时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是一种“过程”或者“程序”。[5]
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名合格的、专业的教师,专业素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什么”的层面,而是应该上升到“怎么教”的高度,知识不能代表能力,但是知识是能力得以展示的基础,扎实完善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和提高的基石。“学者长期以来是其所在学科的专家,但并非是学科教学的专家。”[6]6教育教学要紧紧与学联系在一起,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借鉴前人的成功教学经验,科学地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演练,有助于教师及时对自己所涉及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检验,并及时调整,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四)因材施教,统筹兼顾,评改共进
高校学生课堂要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要做到合理合情合规范。
首先要完善政策并且将政策落实,行政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合理运用正强化来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尝试将教学方式的改进纳入对各个院系的教学评估中,使其成为量化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和改进的教师,取得一定成绩时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学校各领导阶层,各个机构和院系要紧抓落实,分专业和学科,利用学科优势与特点,充分发挥各研究室的特点,定期展开关于教学方式的评价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
其次,要保证教学配套设施改革和保障服务。配套改革和保障中,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定期考量与专业素质考核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要选拔、聘请一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授和专家,作为教学的典范与带头人,指导和引导青年教师,旨在形成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加强教学配套设施改革,保证教学方法改革的落实,可以考虑精简教学内容,更新知识库,将考核方式进行改变等。
最后,改进考核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实践中创作出传媒作品,在学期末或终期考核时,将传媒作品的完成程度与质量作为考核评分的一部分,改进传统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再只是在试卷上下功夫,弥补了“一纸定成绩”的弊端,由此一来,学生也会更加认真地对待实践课程,而且能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与吸收,在传媒作品中得以展现。
教师要科学掌握课堂节奏,正确把握教学方向。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融合了教学原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具体教学手段。[7]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条件,将课堂节奏安排得紧凑合理,每一个问题都问得恰到好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课程内容生动易懂,如此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环节要紧密相扣,层次清晰,梯度自然合理,结构严谨缜密;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并加入自己对章节内容的独到见解,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语言规范、流畅、生动形象、板书工整、层次清晰,将知识点要合理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发挥自媒体优势,打造学生实践平台
自媒体的出现及普及,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自媒体使每一个会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其存在网络谣言、暴力等现实问题,但是它弥补了单一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方式,实现了网络平台的互动。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和使用的自媒体有微信、QQ、微博、博客等,而高校学生是自媒体社交平台上占比较大的一群人,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他们在实践课程中拍摄制作的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视频、图片等上传至这些自媒体平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部分高校在设立传媒相关专业时,都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都只流于形式,可能导致此类工作并无实际进展,同时,有的可能由于实习基地在数量、形式、类型等方面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实习需要。因此,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传媒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多种多样,包含了广播台、电视台、报社、广告公司、传媒中心等,与实习基地签订长期有效的实习合同是非常必要的,以此维护和发展与实习基地的良好关系。在教师引进上,可以考虑引进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可以定期委派教师去相关媒体单位学习、提升,与媒体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以保证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六)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贯穿4年实践能力培养
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厚理论、重实践为基础和导向,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构建学生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目前,高校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大”且“全”,培养的学生要求是样样精通,含剧本创作、播音主持、电视摄像、后期制作、节目策划、音乐音响等方面于一体,此方式虽使学生接触到的东西较为广泛,但培养重点似乎又过于宽泛,缺少“小”而“精”的专业人才。传媒专业学生应明确其方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市场需求。
四、结语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正确理解课堂内容,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育研究表明:“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一个新成果的取得,无不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密切相关。”[8]134传媒专业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传媒专业学生的教与学问题上,只有努力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发掘和完善其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活动,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双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摒弃传统教学观点与教学方式中不利的因素,树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深入贯彻教学理念外,也应在传媒专业的“多科性”的特性中加以调整,实践课应深入到从大学入学起,把只有大四毕业时才会有的“毕业设计”引入每个学年的“学年设计”中,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进行阶梯式引导性教学,以此为出发点,推进传媒专业学生传媒教育改革,不断学习,更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寻求更合理、更完善的课程体系,摸索和实践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掌握和普及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国传媒领域培养更多的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