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时代化的思考

2018-03-07王文娟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妇女马克思主义

王文娟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女性作为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其生存与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我国和西方的妇女解放实践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当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之相应,人们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巨变投射在妇女问题上,使其呈现出了不同于前的特点和表征,这一方面需要理论对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作出回应和解释,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互联网时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实践和成就加以学理化。因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着时代化的现实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无专著来对妇女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关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和论述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已有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妇女问题给予了关注,其中19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所受压迫的观点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系列著述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肯定了女性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获取解放的途径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释。这些观点经过后继者的梳理与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主要观点

就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产生与形成进程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正是由于人类劳动的“异化”现象使得妇女处于从属的地位,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等[1](P49-63),这是马克思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其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1](P412-419)。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这表明他对于妇女地位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第三,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妇女地位衰落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他强调私有制、国家和阶级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是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母权制的瓦解和父权制的确立,从而使女性彻底处于从属地位[2](P85-87)。在本书的序言中,恩格斯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思想[2](P13),对于由女性承担“人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这本书的发表也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第四,20世纪以来发生在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具体化的同时,也使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证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各个层面着力推动妇女地位的提升和妇女权益的保护,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此外,随着近代以来女权主义浪潮的推进,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著中关于妇女解放的观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认同,成了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影响了此后的诸多女性主义流派。

综上,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第一,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第二,对妇女在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指出女性在人类自身的生产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第三,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妇女获得解放的根本途径,提出妇女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劳动才能获得经济地位,为此必须推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第四,将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合二为一,认为只有占人类一半的妇女获得解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当代境遇与价值

在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关于马克思妇女理论的一般性论述很多,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则较为薄弱;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现实问题的很多,但真正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中的新问题进行研究的却不多。从现状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许多观点和思想虽然被其他女性主义流派所吸收,但在对于当代妇女解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阐释力上,其主流地位在西方女性主义各流派的挤压下日益被淡化,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究其原因,固然有理论方面由于历史条件所致的局限性,但也应注意到,当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主流指导思想,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和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冲击,其理论基础和理论话语亟需时代化和大众化。面对如此境遇,我们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当代价值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应对新的具体的现实课题,而这也正是理论通过实践来延续其价值与生命力的实现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和努力,而女性才能的全面发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制度的保障。在当前被互联网飞速改变着的时代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推动我国当代妇女事业发展中的理论指导作用。从国内现状来看,虽然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国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也拥有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女性在就业、薪酬、政治参与、教育等诸多方面仍受到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发言中讲到,就中国目前的事实来看,“男女权利、机会、资源分配仍然不平等,社会对妇女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仍然不充分”[3]。在社会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呼吁女性应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的舆论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弱化、矮化女性的言论也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女性自己也认可和赞同这种错误的观点。这种观念背后的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弄清楚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将其学理化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宏观层面对于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途径的深刻分析,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相较其他更注重微观化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具备独有的群众基础和理论优势,其内在意蕴应当得到更充分的发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唯有正确地分析和完善理论上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理论。妇女理论作为以与时俱进为内在理论品质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必须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前妇女问题的具体表现联系起来。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理论的有益成果,如此方能充分发挥其理论价值。当今妇女地位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大为提升,妇女解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也从“妇女自身的问题”转向被遮蔽已久的“两性关系问题”,这要求我们在从宏观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发掘的同时,也要对其他诸如网络理论、交换理论等注重微观层面的女性理论加以分析和借鉴。

二、互联网时代的复杂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女性境遇及其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女性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发展境遇,这在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新时代课题挑战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课题。比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私有制已被废除,社会中女性地位也有很大提升,但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又如,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社会中的全职妈妈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这在使女性所承担的“两种生产”的作用更加凸显的同时,也让众多女性普遍面临着“家庭或者事业”的选择困境;在社会观念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近年来“让妇女回家”的呼声甚嚣尘上,而呼吁了多年的把家务劳动与家庭经济纳入公共经济范畴的提法依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此外,互联网时代使得工作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弱化,甚至有了互联网“她经济”的提法,但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互联网时代的妇女问题呈现了许多不同于前的新特点和表征,表现在:第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扁平化和多向化传播,使社会对于女性问题更为关注,家庭暴力、“剩女”歧视、性骚扰、就业歧视、性别薪酬歧视等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女性话题。这在推动了妇女运动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对于女权的误解,女权主义面临着被“污名化”的现实困境;第二,受时代变化及政策影响,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贫困化”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生育政策近几年来变化频繁,从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到“双独二孩”,发展到“单独二孩”再到现在的“全面放开二孩”,对妇女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原本就面临着家庭与事业两难抉择的现代女性,如何在当前的生育政策下全面保障自身权益,对于是否生育二孩、是否回归家庭能够保持个人的自主选择权,避免陷入被动脱离职场和社会从而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和家庭的境地,成了广大职业女性当前面临的又一现实难题;第三,在当下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较之以前普遍提高,大量女性进入职场,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中鱼龙混杂,这在为女性带来自由度和价值感的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观偏离和信仰缺失等问题,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回应和解释这些矛盾与困惑。第四,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时代环境的确为女性能力的发展带来了福音,马云声称“互联网时代是女性的时代”,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使得女性文化得以回归主流视野,但现实生活中性别偏好的存在,使互联网语境下的性别观念无法摆脱现实中性别不平等的影子,当代的女性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工作和生活模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几近革命式的改变,大大增加了新的时代语境下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整合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阐释力和影响力。如果说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新的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那么这是否为女性解放和女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其对女性带来的影响,一种乐观的看法认为,互联网的虚拟性淡化了性别差异和性别的意义,为女性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缩小了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差别,使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不再明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性别不平等。相反的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只是改变了女性受压迫的具体表现方式,让性别不平等变得更为隐蔽了。首先,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遮蔽了女性受压迫的事实,实际上加剧了不平等的社会分工;其次,互联网时代的泛娱乐化和消费主义加剧了女性被“商品化”的倾向;第三,网络传播的多维化和扁平化只是在网络上营造了一种虚幻的女权主义者的胜利,而在现实社会中大量遭受性别压迫的女性并无话语权。相较而言,前者更多看到了互联网发展对于女性地位提升和女性发展带来的助益,后者则不无忧虑的认为互联网时代只是改变了女性受压迫的外在表现方式,并未也无力从根本上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这些关于互联网对于女性影响的争论,是新的社会存在反映在社会意识上的产物,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我们不能直接找到正确的答案和解决良方。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语境在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冲击

在当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仅面临着现实挑战,还面临着来自理论方面的冲击与质疑。首先是来自其他女性理论派别的冲击。西方女性主义是当代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社会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西方女性主义经典的翻译和介绍,并对其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展开了比较研究[4]。研究者大都认为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思想基础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反抗压迫和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因此应该寻求两者的结合。此外,社会性别理论致力于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揭示性别不平等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根源,其核心概念在当前女性问题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我国理论界也具有较大影响力。这些女性理论派别的传入对于女性问题研究视野的开阔大有助益,促进了我国妇女理论研究的进步[5],对于弥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不足和空白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借鉴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对于女性问题的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西方女性主义派别更具有微观层面的分析优势,其关注点更契合当前女性问题的实际,所使用的话语表达和分析方法更易于被现如今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逐渐增强,这客观上也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和误读,对它的主流指导地位造成了冲击。

除此之外,阶级分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其在当代的适用性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分析基础是基于“女性受压迫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出现的”这一观点,认为女性问题是同与阶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采用了阶级分析法作为基本分析方法。在我国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来指导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突出强调妇女在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妇女解放运动得以随着争取社会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同步向前推进,妇女解放事业迅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面对矛盾和斗争时,更倾向于回避矛盾的对立面,转而从矛盾的同一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阶级分析法较少被用来解释与分析现实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得益于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我国的妇女事业在政治参与、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公共事务参与上有了长足进步。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所依据的阶级斗争基础已经趋于消失,妇女解放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因而得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的错误结论,这无疑是对概念的狭隘理解。也有人认为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其内部构成上存在个体间的差别,因此对于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不能泛泛而论,笼统地强调要提升女性地位没有意义。还有人指出阶级分析法过于强调性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张妇女解放首先要推翻男性的压迫,这与现如今的社会事实和社会观念有所脱节,提出应当破除这种性别间的二元对立,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状况,从性别和谐的角度和促进男女两个性别的共同进步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妇女解放问题。这些对于阶级分析法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使其理论合理性受到挑战。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时代化的几点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观念是一定阶段的经济政治状况在文化上的反映,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开放的、发展着的理论,其理论生命力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不断得以彰显。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变迁使当代妇女问题由于新旧交织而更加复杂化,实践与理论的双重需求催生了新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时代化的新命题。

(一)顺应时代语境,加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化需要将原有的理论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在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中吸取有益成果来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于妇女问题在宏观层面上给出了生成根源和解决的根本途径等深层次问题的回答和解释,而其他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则长于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对现当代的具体女性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对策。其中,西方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在其发展过程中吸纳和借鉴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观点,如吸纳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这一观点,借鉴了家务劳动社会化、“异化”等概念,以及借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等等[6]。但是也必须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具有马克思妇女理论所未能涉及和预见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阶级,从而消除性别统治的基础,但现实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性别偏见和不平等依然存在,从而造成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困境。而西方女性主义从文化政治学批判入手,借用了“父权制”的视角对制度的不平等性进行了批判,固然其内在依稀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影子,但从理论对现实的阐释力来看,西方女性主义所使用的分析范式迎合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价值多元化的取向,也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女性研究上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居于相对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化,有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主导地位的同时,顺应互联网时代变换的语境,寻求和加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在交流和碰撞中促进视角的转换,挖掘出其中隐而未显的时代意蕴。

(二)把握“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的时代化内涵

在当下,“妇女解放”经常被“妇女发展”替代使用,而两者事实上并不能等同。妇女的“解放”主要是指解除压迫和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就必须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里的 “妇女解放”。妇女“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进步变化的过程,其包含了“量”和“质”两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妇女发展,首先是其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要认识到性别是社会赋予的,女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因而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各有其自身的意义和内涵,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长期以来,实现男女平等被视为我国妇女解放的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男女平等”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现行宪法中规定的“男女平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当前,一些人将男女平等的含义肤浅化和简单化,认为实现男女平等就是实现男女无差别,一方面要求女性做到完全独立,另一方面又要求女性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两重身份,承担生育和生存带来的双重压力,这事实上是一种对平等的极端化和片面化理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性别压迫。因此需要澄清的是,男女平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在事实上的权利与地位的平等,促进男女两个性别的平等与和谐发展,而非造成性别对立,或者将一种性别凌驾于另一种性别之上。男女平等或者说男女平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追求的平等首先是将个体作为“人”的属性置于性别之上,而非将作为个体的人按照性别进行区分和标签化,在此基础上,正视和承认女性作为“两种生产”的承担者为人类繁衍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努力缩小以至最终弥合男女在权赋上的差距。

(三)在实践中始终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妇女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妇女的发展也会大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固然为女性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也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带来了挑战,但同时它也使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给更多女性带来了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便利和机遇,为妇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现实素材。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7],而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性别领域首先表现为男女两种性别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女性发展的不充分。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的目标与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将推动女性自身的发展以及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在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中推动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互联网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民,面对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要使我国妇女事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就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的妇女发展道路。最后,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化,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来谈妇女理论,而应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进程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剖析当代的妇女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吸收和借鉴其他理论流派的理论成果。唯有如此,才能使理论之树随实践发展常青,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内在价值真正得以发挥。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妇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妇女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