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冲击孔家店到发起文学革命
——陈独秀1916年主编《新青年》第二卷思想评析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孔教新青年陈独秀

朱 洪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一、以科学为正轨

介绍西方科学家。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孔昭铭》,明确介绍西方学说,改造社会是本志“唯一之宗旨”。[1]

1916年9月1日、1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三号发表《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认为二十世纪因为建设和救济的需要,要求科学家比要求英雄更迫切。他认为,当时最大的两个科学家,一个是出生于1845年的俄国人Metchnikoff(梅特尼廓甫),一个是1853年出生于俄国的Ostwald(阿斯特瓦尔特)。梅特尼廓甫的主要科学贡献:(1)提出长生说,人的寿命超过一百岁,不是异事;(2)道德意识。个人完全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目的。梅特尼廓甫主张,个人应该过简朴严正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陈独秀认为,他的思想虽然重视个人主义,但惊倒一世,表示重视生命。

阿斯特瓦尔特的主张:(1)幸福公式:G(幸福)={E(精力)+W(逆境)}{E(精力)——W(逆境)}。陈独秀认为,英雄的幸福和田舍的幸福不能相等,主张追求英雄的幸福,反对退隐的田园的幸福;(2)精力法则。一是精力常存;二是精力由高就低,以保持其水平性。陈独秀认为,这个思想极大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如十九世纪流行宇宙机械说,即以精力常存说为哲学根基,而精力由高就低,突出了人的意志,推动了进化论的流行,成为二十世纪的思潮;(3)效率论。追求效率,要善于利用精力,不令其低行。原料精力变成有用精力,效率必然增加。用阿斯特瓦尔特主张,从事劳动的人,应尽量不要浪费原料和精力,这样的效率最大。[2]

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答程师葛》信,精力越用越多。人的精力不用,越来越容易废弃。[3]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把“洁”(卫生)作为爱国者必须做到的内容。[4]

以科学精神批评孔教。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再论孔教问题》,认为自己的信仰,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将来都在废弃之列;自然法是永久的,而道德、法律、宗教等是人为法,是暂时的;孔子学说不是宗教;孔教不能写进宪章,政教分离。[5]

未来的科学将回答宇宙之迷。在湖北第二陆军预备学校读书的叶挺给陈独秀写信,担心今天的科学不能解释宇宙之迷,陈独秀认为,科学是发展的,将来的科学会解答宇宙中的问题。[6]

二、反对官僚政治

爱国须勤、廉、洁、诚、信。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我之爱国主义》,认为中国面临亡国,原因是道德堕落。因此,爱国的主要问题,不是捐躯烈士,而是解决道德堕落问题。中国人如此堕落,亡国是必然。因此,解决中国人堕落问题,是治本的爱国主义。他提出,爱国的人,必须勤(反对闲散)、廉(不贪金钱)、洁(卫生)、诚、信。[7]

陈独秀的朋友吴越等烈士壮烈牺牲,并没有救国。他从亲身经历中感悟,救中国光靠献身精神不行,要从根本上挽救中国人的堕落的道德。这样,他将爱国由献身的壮举,提升到伦理追求的更深的层面。

陈独秀在同期《新青年》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把“诚”作为爱国者必须做到的内容。他批评孙毓筠等人,袁世凯在世时,虽然不是诚心支持帝制,却鼓吹帝制,袁世凯死后,一些人倒在共和制度一边,孙毓筠在给熟人的信中称袁世凯为“袁逆”,前后判若两人。[8]

陈独秀本质上是个儒生,他后来从事政党运动,包括与共产国际打交道,始终坚持诚信的政治道德准则。

抛弃官僚政治。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答汪叔潜》,认为立宪政治必须保证人民尊重自由。《新青年》的宗旨是以青年教育为目的,期望国人根本上觉悟。他主张抛弃官僚政治,争取优秀的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政党政治。[9]

宁取共和之乱,不取王者之治。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常乃悳》信,常乃悳提出,天下有道,庶人不议。因为有道,即无可议,不是钳制舆论。陈独秀认为,古代政治并非一无可议之处,并非好过现在的西方制度。陈独秀主张,宁可取共和之乱,不要取王者之治。[10]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常乃悳》信,主张,宁可取共和之乱,不要取王者之治。这个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陈独秀认为,为了实现更高的社会制度,社会宁可暂时的“乱”一点,但能够消除封建帝制,最终达到永久的国内和平(共和制)。

三、冲击孔家店

排斥传统道德观,反对金钱造成罪恶。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答程师葛》信,认为道德衰落的原因:第一,人口增加,经济落后,金钱造成罪恶;第二,封建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仍然有残余影响。陈独秀认为,今天人们在道德问题上,已经有分歧。世人所说的道德,未必是道德,所说的不道德,未必是不道德。怎么办呢?陈独秀提出:第一,改良经济制度,不要因为金钱造成罪恶;第二,排斥传统的所谓道德,尊重真理。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行德育。[11]

国家不能立孔教。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理总统书》,反驳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主张立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认为,信教自由,不能以国家抢拍人民信教;中国南北都反对立孔教为国教;欧洲无神论哲学和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宗教虚幻;中国人信佛教、耶稣、回教的人很多,中国并不是无教;孔教为帝制服务,康有为一面赞成共和,一面鼓吹孔教,自相矛盾;陈独秀希望康有为自己树立模范,影响世风,不要乞灵孔子。陈独秀对康有为的批评,吹响了冲击孔家店的号角。[12]

1916年1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发表《宪法与孔教》,继续冲击孔家店。陈独秀认为:孔教问题因为袁世凯写入宪法草案附录,引起争论,孔教问题关系实际生活和伦理思想的根本;和学术、政治问题比,伦理问题是根本问题;信仰孔教,否定其他宗教,是侵害信教自由;中国许多学派,只尊孔教,是学秦始皇废止百家,独尊一家;欧洲战争,许多因为抢拍信教引起,应该引以为戒;以何为教育之本,宪法不能独尊一家,废除他家;本质是孔教是否不适宜于民国教育这个根本问题;国民教育应该向西方学习,宣传人人平等思想,但孔教本质是宣传尊卑贵贱阶级制度(三纲五常);辛亥革命以后的成绩,如不否定孔教,都不能获得。[13]

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再论孔教问题》,认为在信仰上,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将来都在废弃之列;孔教不成立,孔子不信宗教;孔子之道可以尊重,但孔教不能写入宪法,因为不适合国民生活、宪法不涉及教育、道德问题;宪法不写个人名字;国家对于各门宗教应该平等,故国家在各地立的孔庙应该毁掉。[14]

孔子思想不适合今天社会。1916年1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发表《答莫芙卿》的信,认为中国今天的状况,适合独身主义。他认为中国的生产发展慢于人口增长。其目的是计划生育,科学规划符合中国生产状况的人口发展速度。他甚至提出,优婚生育的思想,即限制不良分子生育。[15]在反驳康有为致范源廉书中,陈独秀指出,西方妇女有工作、与婆婆公公的关系,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独立精神的体现,与孔子思想不合。[16]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孔子之道与现实生活》,批评康有为致教育总长范源廉书。陈独秀认为:甲午战后,叶德辉写《冀教丛篇》批评康有为,陈独秀站在康有为维新变法一边,大众广庭为其辩护,被人指为康党;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写《劝学篇,批评康有为反对学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今天的康有为竟然与叶德辉站在一起,提倡孔教了。

孔子不适合今天社会:第一,社会变迁,没有一种思想适合全部社会;第二,即便没有大变化,也处于不断的微小变化之中;第三,康有为给范总长信又承认孔教不是宗教,而是谈人伦之法;第四,即然是世法道德,必随社会变迁而兴废;第五,当今社会讲人格独立,讲财产独立,而孔子讲服从;第六,政党讲信仰独立,孔子讲三纲五常;第七,西方妇女参加运动,男女交际、妇女工作、与公公婆婆关系等,与孔子思想不合;第八,西方教育成年子女方法,与孔子思想不合;第九,西方丧葬简单,与孔子厚葬不合;第十,孔子的道德是封建社会道德,而且,只符合上层人的利益;第十一,过去,中国人上上下下都自小读孔子书,这个情况不应继续下去;第十二,今天中国风俗比西方差,但比古代好!尤其西方思想传人以来,中国风气更好!第十三,臣不忠君、子不孝、女不守节、男不读经,是不尊孔,但不是风气坏。[17]

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答吴又陵》信,认为任何学派,不能定为一尊;儒家思想不是没有优点,但缺点更多;儒家思想与近世文明绝不相容;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说,不攻破,我国社会政治、道德、法律不能由黑暗进入光明。[18]

孔子思想的弊端。在反驳康有为致范源廉书中,陈独秀指出,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发生了许多可喜变化,证明中国在进步,而不是康有为所说的,中国风气在变坏。男不读经、妇女不守节,在陈独秀看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19]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陈独秀给孔昭铭写的信,赞成他提出的禁止早婚,需要打破家族主义的观点。宗族嗣续主义,源于儒家的孝亲之说。儒教孔道不破坏,中国的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思想,均无救治之法。不仅仅是早婚问题。[20]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常乃悳》信,常乃悳提出,古代的孔教和现在流行的孔教不同,即认为现代流行的孔教因为汉宋儒、孔教会的关系,已经不是真正的孔教了。孔教因为后人,而导致大坏。陈独秀认为,汉唐以来的儒家,都是崇拜孔子的。常乃悳一方面认为,孔教与帝制没有必然关系,真正的孔教不讲帝制,但同时承认孔子扶君权。[21]

反对独尊儒家。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再答常乃悳》信,认为自己不否定孔子优点,但反对汉以来独尊儒家;儒家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与西方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反对,否则会亡国。[22]

陈独秀为什么敢于批评孔教,敢于向社会宣战呢?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孔昭铭》中说,社会进化,最重要的是“以敢于社会宣战之伟大个人为至要”。自古以来,进化社会都有这样的向社会宣战的伟大人物。[23]陈独秀提出许多批评孔子的思想,都是惊世骇俗之言。由于他的真知灼见,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使陈独秀走在同时代人前面,成为领袖人物。

四、主张文学革命

国语统一。在1904年 出版的第三期《安徽俗话报》上,陈独秀发表《国语教育》一文,提出国语统一问题。[24]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答沈慎乃》信中,认为国语统一是普通教育的第一步,但推行此事,需要国内和平,今非其时;为了国民知识的发展,汉语宜改为罗马文;目前社会关注者少,宜以后社会需要时再研究。[25]这样,陈独秀已经认识到,教育问题服从政治问题的解决,服从社会的需要。

支持胡适文学革命八事。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答程师葛》信,认为浮词夸语,有害世风。世界潮流,趋向重实际弃空想。对于中国的文学的浮词滥调,他主张用写实主义补救。[26]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答胡适之》的信,对于胡适批评陈独秀一方面主张写实主义,一方面刊登谢无量的古典诗,陈独秀表示同意;胡适批评陈独秀厚诬古人,他表示自己刊登谢无量的诗,是赞扬他继承古人,不是厚诬古人;对于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八事,除文法结构和言之有物外,其他六条都支持,并认为是中国文学界的雷声;对于“文法结构”,陈独秀认为,文学不需要受伦理学和普通文法限制,修辞学可以有结构;对于胡适提出的“言之有物”,陈独秀认为,既要讲写实主义,也要讲理想主义,但反对无病呻吟。[27]

1916年10月5日,陈独秀写《致胡适信》,认为文学改革是中国目前切要之事;翻译文字不能直接唤起中国人的写实主义文字;希望胡适写一篇改良文学的论文。[28]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答常乃悳》信,认为偶尔可以用典,胡适否定用典,是指文中用典泛滥。[29]

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编者按,赞成胡适的提倡白话文的观点,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正宗。[30]

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没有革命就没有欧洲现代文明;中国政治革命的失败原因是国民不知道革命的重要性;孔教争论是中国伦理革命之先声,胡适是文学革命的急先锋,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予以声援;批评韩愈文犹师古,文以载道;桐城派是八家与八股文之混合体,中国尚无目无古人的时代文豪出现;与十八妖魔宣战,陈独秀愿意为前驱。[31]

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陈独秀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第一,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第二,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第三,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2]

五、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二卷的现实意义

伦理问题比学术、政治更重要。陈独秀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封建社会有封建的道德,孔子的思想适合封建社会,但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社会应该学习西方思想。陈独秀把传统的道德做了新的规定,认为西方宣传的独立、自由、平等思想,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

陈独秀把伦理问题看成比学术、政治更重要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道德问题突出,尤其是年轻人道德观念淡漠,缺少优秀传统的观念,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长治久安。陈独秀在一百年前已经认识到,中国亡国的根本原因不是学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值得人们警醒、深思。

反对以个人发财主义为幸福。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新青年》,他要求青年人,第一当明人生归宿问题,人生只有数十寒暑,不要以做官求荣为归宿。第二当明人生幸福问题,要关心社会,不要以个人发财主义为幸福。[33]

在《安徽俗话报》时期,陈独秀关心青年,要关心新闻,要爱国;《青年杂志》时期,他提醒青年,要增加抵抗力,不要学隐士;现在,他提醒青年,不要迷信做官、发财。随着社会的变迁,陈独秀针对风俗的变化,不断的向青年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把“廉”(反对金钱拜物教)作为爱国者必须做到的内容。[34]

受陈独秀的影响,一时间,青年学子以谈做官、发财为耻,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为荣。今天,许多青年以做官为风尚,以发财为目的,不关心社会和他人。陈独秀的思想,值得今天的政治家和思想界精英以及文化工作者反思。我们应该引导青年人去做官、发财呢?还是像陈独秀一样,引导青年人去关心社会和国家呢?如果像今天的风气,青年人都一窝蜂的去追求做官和发财,五四政治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无从谈起。因此,陈独秀反对青年追求做官和发财的思想,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尊重科学,破处愚昧。陈独秀在《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一文中认为,不了解科学,人们生活在愚昧之中。因此,科学的作用,从伦理上看,也很伟大。他以宗教为例,指出人们一向认为,基督教承担维持世界和平使命,但事实却是相反。今天主张和平的人,不是指望基督教的和平使命,而是批评战争的浪费和破坏。这样,陈独秀不仅从伦理上肯定了科学的伟大,即将许多人从迷信、愚昧中解救出来,同时,自道德的角度,批评了迷信宗教的不道德的一面。他鼓励大家多用精力,鼓励大家不要懒惰,在今天特别是在青年一代的教育中,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人要自己为自己服务。1916年1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发表《答陈蓬心》的信,认为社会服务是好的风尚,但中国公共事业不发达,现在实行不现实。青年人第一步,自己为自己服务,不要叫别人替自己服务。[35]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主要目的是教育青年,不仅教育他们爱国,奋斗,辨别各种错误思想,还叫他们如何做人。今天,中国的青年一辈,产生了依靠长辈的错误思想和习惯,后患无穷。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二卷思想辨析

不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阶段,提出了批孔是正确的,因为是封建社会末期,宣传孔子的君臣理论,是阻止社会变革的保守思想。孔子是周朝末期为维护周朝的稳定的理论,其思想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国家稳定,但在社会革命时期,孔子的思想就成为保守的思想。今天,社会需要和平稳定,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和谐和稳定,这与陈独秀当时反对孔子并无矛盾。现在,一些人认为,反对孔子是新文化运动的错误,要陈独秀等人为今天的道德下滑负历史责任,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肤浅的,是唯心史观。

陈独秀主张毁孔庙,是因为国家对于各门宗教不平等,国家拿钱只立孔庙,即对其他宗教不平等。陈独秀一方面肯定孔教不是宗教,一方面把孔庙和宗教一样看待。另一方面,陈独秀反对抬高孔子地位,但不否定人们去尊敬他,他反对的是把孔教写进宪法。他不全盘反对孔子思想,但认为其缺点更多。

当时主张全盘西化的进步意义。在《新青年》时期,陈独秀为冲击旧文化,极力推崇西方文化,宣传今胜昔,西方胜东方的观点。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陈独秀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高于中国封建主义文化。尽管西方文化有历史局限性,但如果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褒有贬的介绍,对于东方文化一面批评,一面肯定,封建帝制思想就会在思想界争论中获得喘息的机会。当时中国人文化普遍不高,大多数人没有辨析的能力,陈独秀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是时代的需要。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已提出欧洲文明三个特征:人权说、进化论、社会主义。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袁世凯复活》,认为欧洲文明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三个:法律上主张平的人权、伦理上主张独立人格、学术上破除迷信、学术自由。[36]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陈独秀给储葆衡写信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他认为此学在中国可以缓于欧洲,因为中国产业未兴。[37]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不发达,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刚刚兴起,产业工人很少,因此,陈独秀认为,这个时候尚可不宣传社会主义。此时,陈独秀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他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他的人生观处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前夕,处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上。

当时批评文以载道和桐城派的进步性。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认为韩愈的文以载道、维护儒家的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桐城派是唐宋八家和八股文的混合体,提出要与十八妖魔(明前七子、后七子,明代归有光、以及桐城派方、刘、姚)宣战,这个思想,改变了唐宋明清以来文人对于儒家主流思想的崇拜,具有惊世骇俗的作用。

唐宋八家以及明清思想家,主流宣传儒家思想,宣传三纲五常,维护了唐宋明清时期的阶级统治。陈独秀生活在革命时期,因此,冲击孔家店,必然要冲击维护儒家思想的文以载道等思想。历史地看陈独秀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肯定桐城派的文学主张,肯定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是今天社会的需要。判断一个思想的正确性,要历史地、具体地看其是否符合、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

七、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二卷的历史地位

中国思想家精英荟萃。陈独秀自1916年9月至1917年2月主编《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六号,除本人发表文章十一篇(不含通信)以及老作者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李亦民等继续写稿外,增加了李大钊、胡适、刘半农、苏曼殊、杨昌济、陶履恭、光声、马君武、吴稚晖等人写稿。而且,读者希望陈独秀向蔡元培约稿,声韵训诂大家钱玄同也表示支持陈独秀、胡适的新文学思想,等等,这些文化人、思想家的纷纷介入,使《新青年》第二卷阵容比《青年杂志》时期上了一个台阶。

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症结——冲击孔家店。1915年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提出向西方学习,取代东方封建文化,比较笼统。1916年9月开始,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冲击孔家店,将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定位在批评儒家道德文化上,为中国思想界冲击封建传统文化找到了具体批评对象。

举起文学革命大旗。胡适在美国由倡导白话诗、白话文到系统提出文学改良思想,得到了陈独秀的支持。胡适的文学改良思想,局限在文学发展范围,陈独秀自批评东方文化和向西方文化学习出发,将文学改良上升到文学革命,为摧毁传统的封建政治、道德服务。因此,陈独秀把胡适的改良,纳入到陈独秀冲击旧的东方文化的战略高度。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环节。陈独秀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1916年9月到1917年2月,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二卷,除继续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外,全力开展批评康有为的尊孔思想,吹响了打倒孔家店战役的号角,并在支持胡适的文学改良过程中,吹响了文学革命战役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正以白话文运动为标志载入史册,冲击孔家店战役与白话文运动接二连三的打响后,包括叶挺在内的青年人立即被《新青年》所吸引,一时间,《新青年》成为全国青年望风景从的刊物,陈独秀、胡适迅速取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地位,成为全国青年的思想领袖。

随着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胡适归国,鲁迅、周作人等进入同人刊物,蔡元培、毛泽东等人的支持,等等,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即将迎来最壮丽的篇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6.211-221.225-226.234-235.278-280.297.231-236.235.222-223.273-274.225-226.231-236.248-252.278-280.255.266-267.264-269.278-280.266-267.283.273-274.293-294.276.224.225-226.44-45.241-242.241-242.273-274.281.289-291.289.208-210.233-234.257.271.283.

猜你喜欢

孔教新青年陈独秀
民国孔道的理解维度与儒学的发展理路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
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思想探析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