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

2018-03-07周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当代性现代文学后现代

周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并非是对中国现代性的无奈感伤,只是现代性在中国的存在方式的表达。中国当代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场现代文学的过渡,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转向传统,重构了历史叙事,现代性的历史观及其审美方式成了主流。从整体来看学者的研究注重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利用编年体来叙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悲剧性成了基本的感情基调。到目前甚至也是流行这种形式。这种“当代性”其实也是“当代道路”的选择,它受制于“现代性无法终结”这样的历史内在要求。它包含了我们当前中国文学的美学原理的一种把握,也表明了我们对当代文学的研究。

1 无法终结的当代史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他不满于当时的关于后现代社会到来的说法,他认为还是要进行现代性的启蒙教育。关于现代性终结的一些说法,可以看到与后现代理论有联系。从8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文学界对现代性终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现代性已经找不到它的发展方向了。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与继承。从本质上来看,现代性本质上可以看成与后现代一样。所以关于它们关系问题的讨论,必然导致人们对“现代性终结”的思考。

在一般的理解中,“现代性终结”与“历史终结”可以看作有相同的内涵。“终结”只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一种形式而已,它可能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所以可以成为“历史的终结”。但随着历史唯物论的深入探讨,会发现现代文学根本没有“终结”的可能,马克思的遗产论以及他在冷战时期的思想冲突问题,今天都没有解决,未来更不能结束。在今天的全球市场中,世界秩序正在以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制约着人们。历史并没有终结,也无法终结。

在后现代领域,现代性处在一种“无法终结”的状态。在现代的中国,现代性“无法终结”还具有历史本身的存在机遇。无论在哪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性尤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现代的任务远未完成。现代的形式、制度、体制等,依然都在社会构造能力方面展开实践。“无法终结”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很可能是一种历史重构和顽强坚持。“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当然也是对中国百多年现代性历史的一种表述,不管怎样理解,现代性从西方扩展到中国,有它自身的起源,而且并不能否认西方文学对它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原始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的混合,使得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崛起,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的社会。现代性急切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性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这种激进做法的考验。长期形成的激进现代性的历史惯性,对宏大与内在整合的需求,现代性的观念和方法都必然占据主导地位。

2 文学现代性的两种倾向

文学的现代性与现实高度吻合,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但是文学对现实的反映要复杂得多,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通常情况下是相反的。在西方的现代传统中,现代社会进程中文学艺术的发展,对社会的现代性发展往往是批判的态度,在继承中反思。但实际上,社会历史现代性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反的。社会历史的现代性是向前发展的,历史的进程在不断地推进;但是文学审美的现代性是不连贯的,这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此一来啊,审美现代性与社会历史性在时间的走向上呈相反的趋势,出现分离状态。当我们把现代性定义为无限发展的时间观念时,就只能指称社会历史的现代性,它的发展前景空前增强。但是,审美现代性的不连贯惯性却表现了人类生活中那些动荡的困境,甚至是生命中那些破碎的时刻,使人无法摆脱。

在西方的社会学视角中,现代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也是断裂的、破碎的。但是现代性还是体现了不断进步发展的时间观念。因为一种观望的心理意识与片段性的时间意识是相通的,所以西方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无需要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从审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这种意识一直影响着西方的文学艺术的创作。

与西方的文学形式不同,中国的现代社会实践推动着中国的文学形式进入了现代社会,文学形式也发生了变革。中国的现代文学与社会的现代性紧密联系,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文学的现代性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在文学现代性的进程过程中,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社会变革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致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文学创作有了历史的使命感,给社会激进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在中国主流文学史的叙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新青年》杂志的传播可以看成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现代白话文学运动带来的文学革命就是文学进入现代的开始。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中国的学者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现代性”的“无法终结”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里的存在,它会与后现代重合,在社会实践与思维观念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文学的现代性中有它固有的保守性,使它无法脱离现代性的境遇。“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则更加表明了现代性还有发展前景。

3 当代性与中国文学的道路

我们今天仍然还在讨论现代性,讨论它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性的一部分,也正是“现代性无法终结”的一个有力证据。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之路,当中国文学面临着一个深刻变革的时刻,需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学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它的特有风格,当代性的确立是面向当下设立的。中国文学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在20世纪的激进现代性进程中中国文学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随着文学进程的发展,浪漫性的缺失,现实主义主导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性质。今天的中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社会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个性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实条件使然。“当代性”的意识与对“无法终结”的认识是有相通之处的。“无法终结”既是当下的文学发展近况,也是某种临近历史的终结。当然,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只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文学道路不可能有一条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明晰的道路,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维度,所有这些,又是一种现代性的假设。

4 结语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发展趋势,从一个全局观念出发,不能清晰地看到“现代性”与“社会历史性”之间的决然区别。现代性无法终结,当然,中国文学的“当代性”发展道路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猜你喜欢

当代性现代文学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90后现代病症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工业备忘录》创作谈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历史源起及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