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对当代高校外语教育的指导价值

2018-03-0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语文化发展

姚 颖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2015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必然在这场全面的变革中经历重要的蜕变。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外语教育既深受重视又被诟病,本文将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当代实际,探讨高校外语教育重新定位和转型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指导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是结合国际全球化语境与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经济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但全面协调发展同样重要,其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是战略措施和保障,共享发展是目标。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有灵魂、有思想、有观念的明确指引,有效统领并具体指导“十三五”规划及布局”[1]。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表现为人类思想道德和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从国际上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3]。中国高等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教育方针,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保证学有优教的同时,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国高校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不仅是生产知识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培养“大量在生产、管理等领域运用知识”的创新人才,能在“国际间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竞争中实现优势[4]。

另外,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发展理念坚持的是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更大步伐的“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力求形成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国高校要适应“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支持中国在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引进外资,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和管理经验,就需要更大力度地将高等外语教育重新定位,完成转型。

二、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转型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中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处于特殊的境况。外语不仅包含外语学科的专业课程,也包括面向所有高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课,覆盖面之广、受重视程度之高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应仅次于马克思主义课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应该从当前“应试型”“工具化”模式转型为“创新型”“开放式”的新模式,以更好地成为“五位一体”过程中的支持和保障。

其一,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转型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引进来”的支持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各大国在全球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实现本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别国的科技,及时跟进并超越别国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借助外语可以与同领域的国际人士进行交流,了解、学习自己领域的最新动态,对核心技术有更准确及时的把握。同时,外语类高级人才可以致力于翻译国际核心的最新文献和经典资料,让更多国内科研人员与国际接轨。

科学技术的引进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人文知识的引进尚有争议。1986年联合国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1995年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再次强调“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的重要性[6]。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离不开人文知识,对于国际人文经典与最新动态应该有选择地引进来,而这种有选择的引进,要求决策者对西方人文的正确把握、专门性高级人才对本领域的精准解读和外语类高级人才的翻译三方面的协调合作。这方面,我国曾有成功的先驱,比如梁启超、李大钊就是最先把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译介到中国,并在中国传播的人,社会主义国家在21世纪初面临各种挑战,同样也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应对。

其二,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转型是科技创新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和保障。当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并重的,而进入新时代,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更大步伐“走出去”应该成为中国在世界格局定位的重中之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7],已经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阶段。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科技的新发展,必须在国际重量级的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世界的认可。让中国的创新科技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需要高级专门性人才在专业才能过硬的基础上,具备优秀的外语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的大讲坛。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外语人才在外语能力优异的基础上,参与、了解、熟悉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并为之服务。

此外,在引资、引智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中国形象的塑造十分关键。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可亲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都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要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进而吸引更多的“中国通”或者“中国迷”来中国工作、投资,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认可并投入和支持,就需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的真实情况准确译介。比如,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莫言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很多经典作品在国外更受欢迎的大多是外国汉学家完成的版本,虽然这些汉学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立场和文化的问题,译介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读”“误译”,甚至有出于意识形态需要的任意删减和篡改。

因此,中国外语类人才应该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同时,充分利用诸如联合国、G20、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平台,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自己的主张,努力增加我国在国际场合的话语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立足之基,需要“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本土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形成本土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全球化思维模式”[9],外语学科应该与比较文学、汉语学科团结合作,达成价值共识。

三、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转型建议

基于上文对外语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定位,中国高校外语的工具性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对大学英语及其四六级考试的诸多诟病,以及高校英语教师的呼声都反映了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转型的必要性。同样作为中国高校公共课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进行转型和改革,已经被国内学界深入研究,这也给高校外语学科的相应变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目前为止,我国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相当可观,绝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相当先进的设备,包括网络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很多学校还具备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室。因此从教学设施方面来看,基本能够适应当前教学转型的需求。从2004年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材开始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功能,编写趋于生动,课堂也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但是,教学内容尚不能配合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就内容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外语教育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教学内容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接受、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可以在教材中选取马克思、恩格斯等对发展问题的经典阐释的文献,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渊源与历史,或者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翻译、写作的材料,体现英语教学实践的本土化与中国化。同时,精通外语的人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用英语表达出来,通过互联网向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消除误解[10]。

其二,教材内容应该从“当代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各种最先进的思想观念”[11],体现时代气息,增强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学科间的高度融合,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

其三,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融入外语课程,体现英语教学实践的本土化与中国化。我国《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0]外语教材应该摒弃脱离本国语境和全球化交流需要的素材,在拓宽受众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民族文化韵味,比如可以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做一些介绍性的文化翻译,让学生在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自己本国文化,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必然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中指引方向。当然,外语学科的定位与转型还需要十分系统的研究、考证、实验与实践,以期最合理地满足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

猜你喜欢

外语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