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
——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
2018-03-07苏娟娟郭伟锋
苏娟娟,郭伟锋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1]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与村野文化,蕴藏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沉积,是富有吸引力且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为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制定了许多针对保护与开发古村落的政策与措施,如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制度、中国古民居立法等保护措施。目前在中国保护与发展比较好的古城、村、镇,有湖南凤凰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江苏周庄、浙江乌镇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一、古村落相关研究动态
(一)历史文化名村研究
历史文化名村,从我国众多古村落脱颖而出、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评定的。截止到2014年3月11日,已有五批共276个历史文化名村。[2]随着一批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公布,业界学者开始关注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如李欣华(2006)、肖佑兴(2010)、张银玲(2015)、孙盼盼(2015)、张银玲(2016)等皆以某一村落为例展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毛长义(2012)、李连璞(2013)、吕群超(2015)等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李丽娜(2015)、田勤思(2017)等则从体验经济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名村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历史文化名村的研究已涉及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改造、开发及对策,旅游地居民感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设计,旅游规划、空间分析、开发及运营机制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从前人关于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成果来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多,研究方向上旅游体验居多,研究主体多从政府层面出发,但对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保护路径较少提及。本文将结合物质化生存和精神化生存两个维度,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化生存之路。
(二)旅游化生存研究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保护路径——“旅游化生存”是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王德刚老师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化生存是指借旅游之力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资源生存和发展的新模式。[3]即通过旅游开发路径将历史文化街区纳入经济体系,采取经济手段重塑生命力。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活态性等特点,该类型资源寻求自身发展,需要活态传承、文化活化,注入旅游元素是实现“存活”的路径之一。[4]旅游开发使得资源静态展示和活态利用达到发展与传承的平衡,寻得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旅游化生存模式具有两种形态,一是舞台化生存——舞台艺术或景区旅游模式;二是生活化生存——社区旅游模式。[5]生活化生存是将传统文化的使用、展现、传承和保护完全融入当地民众生活,包含着两个维度:其一,物质化生存。包括体验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型的游学基地。以具象文化利用为主,定位下梅古民居生活品牌;适当策划民俗体验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建立相应的村野文化研究中心与户外写生基地,增加灵感与美学感受,游、学结合打造游学品牌基地。其二,精神化生存。是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感和内心宁静的精神价值。以抽象文化提炼为主,如儒家礼制思想、中庸之道、自然生态原乡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重视家族观念、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等健康向上的旅游形象,满足旅游者精神愉悦的心理需求。
二、研究对象
下梅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国家旅游度假区,距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公里,交通便利,旅游文化内涵丰富,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村野文化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87年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的30多位学员在下梅邹氏大夫第举办的一场盛大的民俗旅游活动,让下梅首次得到国际友人、旅游界、文化界人士关注”[6];继武夷山1999年成功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后,下梅于2005年9月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
(一)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概况
2002年,武夷镇政府成立了下梅民众文化旅游开发筹备组,发动下梅村民集资入股成立武夷山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真正开始接待游客。由于经营模式与理念的落后、矛盾滋生、经营发展受阻,2005年引入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其经营主体转变为“集团公司+武夷街道办+下梅村委会+村民”。近年来,下梅古民居旅游发展迅速,每年接待的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已成为武夷山文化旅游的热点项目。
下梅旅游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1)下梅古民居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2016年武夷山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了1093.88万人次”[7],下梅古民居旅游与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武夷山旅游互补性强,以此为契机拉动下梅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2)下梅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旅游资源丰富;(3)下梅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梅溪作为茶叶贸易的水上路线,是武夷山悠久茶文化的载体;(4)近年来乡村民俗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下梅古民居抓住机遇,迎合市场需求,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文化资源构成
1.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下梅古民居所处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并流,“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是对武夷山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完美概括,中国三大传统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是武夷山宗教文化奇观。下梅在这样的大宗教环境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儒学的礼制与中庸、道学的清净无为、佛学的轮回与因果报应等哲学思想都融入了武夷山民间信仰之中,宗教文化内涵丰富。
2.精美的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宗教、哲学等学科发展的历史化石,是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必然会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8]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寺塔庙观,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与体现。
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下梅古民居建筑则刚好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综合性、融合性和包容性,蕴涵着儒释道多元哲学。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精美的古民居建筑坐落其间,纯朴的乡村民俗无处不在。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下梅古民居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而这些旅游文化主要以古民居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来。“下梅古民居的精品古建筑主要有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施政堂、儒学正堂、隐士居、参军第、闺秀楼、花楼、镇国庙、万寿宫等十余处”[9],这些古民居建筑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下梅旅游文化的载体。
3.纯朴的村野文化
在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乡土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村野文化源远流长,广大乡村正是滋生培育村野文化的根源。中国的村野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原因。邹全荣先生在其《武夷山村野文化》一书中把村野文化比喻为“本土的长青藤”[10]。下梅作为武夷山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更有其丰富而独特的村野文化。在下梅,村野文化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纯朴的民俗文化,二是具有下梅特色的晋商文化。
通过以上对下梅古民居所进行的文化审视,可以知道,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古民居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巨大而丰富的。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精美别致的古民居建筑文化、纯朴的村野文化,都在这里得以体现。如何挖掘出这些内容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运用到旅游业中去,丰富下梅古村落旅游产品、提升下梅旅游价值,是解决下梅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促进下梅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重要途径。
三、古村落旅游化生存思路
(一)以具象文化利用为主的物质化生存
1.生活形象品牌定位
近年来,下梅旅游以乡村旅游、古民居旅游为主要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呈现泛化的态势,缺乏旅游品牌的形象定位。
下梅村目前的主要名片都相对单一、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下梅自身最大的优势。如下梅在2005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自2003年首批发布到现在,共计6批276处[11],这些历史文化名村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下梅在这众多的名录中很难让人印象深刻。下梅在2007年福建省旅游局主办的评选“福建省最美乡村”[12]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充分肯定了下梅优美的自然风光,但这一名片却不能像婺源的“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一样很好地代表下梅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品牌形象。此外,夜下梅、双世遗古民居等旅游品牌都不能形象地展现下梅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特色,下梅古村落旅游还是缺乏旅游品牌的形象定位。
2.打造茶旅古村体验型的生活方式
我国乡村旅游近年发展火热,“其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乡村旅游与大城市的都市生活形成互补,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13]。下梅古村落应以其精美的建筑文化、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纯朴的村野文化为依托,融合积极健康的旅游价值,丰富下梅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形成下梅旅游特色,促进下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下梅的旅游项目相对单一,以参观古民居建筑、了解旅游文化为主,时间过短、方式单薄,结合下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内涵,可以适当策划民俗体验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与参与性。以镇国庙为场所,开展宗教祭祀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民间的祭祀活动,体验民间宗教信仰的虔诚与纯朴,展示下梅古民居宗教文化内涵。以邹氏家祠为场所,开展家族文化体验项目,如模拟家族集会场景对游客进行家族文化的解说与传播,展示家族文化旅游价值内涵,达到教育、陶冶游客的作用。以下梅当地农家为场所,让游客走进农家亲身体验传统的农家生活方式与乡村气息,展示下梅纯朴的村野民俗文化,丰富下梅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参与性。
3.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游学基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下梅作为2005年9月16日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文化内涵丰富,可借武夷山双世遗客源优势,在下梅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历史文化名村游学基地”,突出下梅文化旅游特色,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下梅地处村野,有纯朴的村野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优美、交通便利,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武夷山村野文化研究中心和户外写生基地。在武夷山村野文化研究中心,可以研究武夷山村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下梅古民居为主要对象进行村野文化的深入研究,增加下梅古民居的文化底蕴。在户外写生基地,以优美的田园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精美的古民居建筑为对象进行野外写生与创作,增加灵感与美学感受,游、学结合,帮助打造下梅“历史文化名村游学基地”旅游品牌。
(二)以抽象文化提炼为主的精神化生存
旅游的精神价值,“是指旅游活动的效应,是旅游资源能否成为旅游客体的依据,是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的作用和影响”[14]。而这里所指的下梅古村落旅游价值则是指下梅古民居这一具体的旅游资源对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作用和影响。旅游价值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方面,是旅游者所获得的直观体验与感知效用,是他们对旅游活动进行评价判断的基本标准。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旅游价值,是旅游开发主体能否留住旅游者的关键,是评判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
结合上部分所提的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知下梅古民居旅游价值在目前来说还是处于有待提升阶段。本节所做的是基于下梅古民居旅游价值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提升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品质,促进下梅古民居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梅古民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儒家的礼制思想、中庸之道、自然生态的原乡文化等。而这些文化内涵能促使我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旅游价值取向,在旅游过程的同时激发我们不断学习进取、积极向上,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1.木本水源的家族意识
在下梅现存的古民居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都与邹氏有关,如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邹家闺秀阁、西水别业等。尤其是邹氏家祠作为下梅的代表性建筑,生动而充分地体现了家族观念在这里的影响力之大。邹氏家祠中的四片柱、祭祀用的梅木扁担、木本水源的雕刻等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都是家族观念在下梅古民居的最佳体现。在下梅古民居旅游中,努力将这种思想观念深入挖掘,让旅游者深深感受到这种家族观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并使自身也加入到这种学习中去,重视亲情、血缘与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重视家族观念的旅游价值取向。
2.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
在下梅古民居的旅游文化中,充分显现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走近下梅古民居游客便能感受到以当溪为中轴线、两边建筑物对称分布的中庸之美。走入下梅的达理巷,可以让游客学习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友爱的重要性,只要坚持中庸之道、适度为他人着想、万事以和为贵,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社会,人们如何在这种社会里做到如鱼得水、与人和谐相处,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更需要运用这种思想观念,坚持这一价值取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也选择了中国这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表现,设计出了一个大大的“和”字,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内涵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因而在下梅古民居旅游中,也应该努力形成这种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旅游价值取向。
3.自然生态的原乡情结
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是下梅的旅游文化内容之一。人类源于自然,一切活动都与自然息息相关,回归自然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在不断的历史演变岁月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下梅古民居旅游中,应该努力形成这种价值取向,做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下梅古民居依山靠水,当溪从村落中川流而过,田园风光气息浓郁,能够让游客与自然拥抱、融合,让他们的灵魂得到舒展与净化。因此在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形成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旅游价值取向,满足旅游者精神愉悦的心理需求。
古村落旅游文化内涵丰富,随着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评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制度出台,古村落如何发展成为关注点。“旅游化生存”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方式被提出的,在此基础上,旅游化生存亦可用于古村落的传承与发展,在以下梅村为例的古村落中推行物质化生存与精神化生存两个维度,使生存、旅游于古村落的民众,不仅感受到“物质化生存”更感受到“精神化生存”。所以,对于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一要从物质化生存角度定位好生活形象品牌、打造茶旅古村体验型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名村游学基地”,二要从精神化生存角度培养木本水源的家族意识、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与自然生态的原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