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藤仁斋的王者之德
2018-03-07程聪
程 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王者自身的德性修养
伊藤仁斋是江户初期的儒学家,王道论是其学说的核心,其中王者应具备的德行即王者之德屡次见于其著作《童子问》《语孟字义》中,那么,“王者之德”到底指什么呢?
首先,仁斋从家族国家观的视点出发,重视王者作为人民父母的态度。所谓家族国家观是指把国家的构成看成是家族的简单扩大。具体来说,伊藤仁斋的态度是:“在人君,则当以与民同好恶为本,其徒知正心诚意,而不能与民同好恶,于治道何益。”[1]在此,其特别指出王者应具有与民同好恶之德,而不是只知正心诚意,也即是批判朱子学一味地强调内心道德修养,而忽视了与民同好恶,无补于天下国家之治,是无用的学问。如同“盖王者之于天下也,专在与民同忧乐,则人心和平,风俗醇厚,而礼乐可兴”[2]所说,王者应有与民同忧乐之德,以此说明得民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所以说,王者之德是将人民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与其同乐,与其同忧,此道德修养并非指内心转化之德,而是于治道有益之德。
其次,王者不仅需与民同好恶、同忧乐,还应从自身做起,节俭以养民。伊藤仁斋对此解释道:“王道以俭为本,盖奢而不给,俭则有赢,可以我之有余,而拯人之不足,己苟不足,则安能补人之不足。”[3]王道的根本是节俭,如果王者骄淫奢侈,则百姓就会陷入贫困,因此,王者应从自身做起,节俭以拯救苍生,不使人民挨饿,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仁斋接着举出文帝的例子,“古先圣王,皆躬自务俭者,盖植养民之本也,故王道以俭为本,观文帝纪,书赐今年田租之本者二,书除田之租税者一,岂非帝躬务节俭,不轻用天下之财之验乎”。指出从《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可看到,文帝有两次将田税减至一半,有一次甚至全额免租,从此例可知文帝自身勤于节俭,不滥用天下之财,故文帝的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富足安康。而对于周文王建造灵台一事,伊藤仁斋的解读和孟子如出一辙:“一以为国,一以为民,其为国者,亦为民而已,非徒为游观敢兴作也。”[4]他认为,周文王建造灵台被后世称颂是因为兴土木本是为国,也是为民着想,是与民同乐的体现。然而,遗憾的是仁斋完全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引用较多,并无独自的见解,似乎是妥协于前人,内心其实并不十分赞同。此外,仁斋还提及“盖礼生于节俭,乐成于有余”[5],由此可以看出,伊藤仁斋继承了孟子的“明君制民之产”的思想,先于礼乐的事是使人民富余起来。从上可知,王者还应具有节俭之德,有节俭之德才能安民,让人民过上安稳富裕的生活。王者自身节俭,再辅以方法制民之产,礼乐也自然而然会产生。据川口浩所述,仁斋的思想虽然乍一看与经济思想毫无关系,但其以道德论为基础的学说中却有着经济思想的模式在内。[6]确实,伊藤仁斋的思想里有着一定的经济思想。
二、实德
伊藤仁斋在《童子问》中云:“民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好。……皆在谨上之所好耳,上自好华靡,而欲下之节俭,虽严刑峻法以绳之,而不可得也。”[7]显示出仁斋对刑罚、对法令的不重视。仁斋更强调“德”,而不是“法”,所以其说:“苟上自好俭,则不令而行。……故欲令其下,则须要谨其所好,上实好节俭,则和忧下之不从。”王者如若自身拥有德行修为,则不需用严刑峻法管理民众,民众就会受他感召,受其教化。这种“德”是君子之德,可如风一般感化民众,民众会自然而然地跟随他。所以,《童子问》以节俭为例,阐述了仁斋注重人治的思想,而这人是指拥有君子之德的王者,他的德行会自然而然地遍及天下,影响民众的观点。这也正是仁斋在著作中反复强调的“道德者,以遍达于天下而言”的“实德”的具体体现。
那么,“实德”具体指什么?仁斋在《论语古义》卷三公冶长第五篇有言:“仁,实德也,内充实慈爱之德,无一毫残忍刻薄之心,其利泽恩惠远被天下后世,而后谓之仁。”所谓“实德”就是指仁。而要实现仁则须内心充满慈爱之德,以及利泽恩惠于天下后世之外在功绩。也就是说,“实德”并不专指内心道德修养之慈爱之德,还包括恩泽后世的功绩与成效,这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仁斋还指出,仁德的本质是爱。譬如,“仁之为德大矣,然一言以蔽之,曰,爱而已矣,在君臣谓之义,父子谓之亲,夫妇谓之别,兄弟谓之序,朋友谓之信,皆自爱而出”[8]。依此句所言,仁即是爱,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这五伦关系都发自爱,有了爱,才有义、亲、别、序、信,才有人伦之道,由此来实现仁。那么,实德(爱)如何在王者身上体现?实德由爱发出,爱在王者身上体现为“慈爱之德”,在普通人身上体现为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由前文所知,专有内在道德修养不足以为拥有实德,利泽恩惠于天下后世才是硬条件,将二者合二为一即是“实德”。正如尾籐先生所说:“仁斋的道德观念从主观上讲具有动机主义性格,从客观上说则是一个结果主义的道德学说。”[9]所以,“实德”也可以说是具有动机主义和结果主义性格的德行标准。将此“实德”放入政治之中,王者之德必然强调的是能带来政治功绩的“德”,而并非仅指内心的仁德,可用《论语古义》中的一句话概括,即“有仁心仁闻,然民不被其泽,谓之徒善,不足以其为仁。也就是,王者有仁心只能谓之善,而恩泽于民才能称之为仁”。
此外,关于王者之德与天职的关系,仁斋作出如下解释:“如何是王者之德,曰,王天下则为天下之天道,君一国则为一国之天道,为一家之主则为一家之天道。……故古昔王者,法天道以为德,所谓裁成辅相天地之道,以左右民,是也。”[10]仁斋认为,王者之德是“法天道”之德。何为“法天道”,何为“天道”?据《语孟字义》所载,天道乃是阴阳往来不已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息。且仁斋在《语孟字义》中屡次写到天、天命非人力所能及。那么,从“但尽其道而后至者,是命,倘一毫有所不自尽焉,则人为尔,不可谓之命也”[11]可知对待天命,仁斋提倡尽其道,尽我们的本分,假若而后失败了可以称之为命数,否则不可。因此,作为王者,所需要做的即是按照天道履行职责,接受天命,尽力为民,此为法天道。反过来说,倘若王者不能履行天授予的职责、使命,即使在位,也不能称为王者。由此可知,王者之德是在履行天道和天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德。
以上,笔者对伊藤仁斋的王者之德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总而言之,仁斋言及的王者之德包含两个“德”:其一是王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即是与天下之民同忧乐,将人民视作自己的孩子对待,且为了实现“养民”,使人民生活富足,以节俭为己任,拥有慈爱之德;其二是在履行天职的基础上将恩泽遍达于天下后世之德,也就是将王者内在之德扩充至天下,使人民享受其带来的恩泽福利。由此可知,伊藤仁斋所说的王者之德并不专指王者内心的德行修养,更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为将德扩充至天下。
三、结语
仁斋以“学问以王道为本”来强调他对王道的重视,认为王道是王者以仁义行仁政,以节俭为美德,与民同忧乐之道。在对管仲的评价中,仁斋古学思想中的“实学”主义、务实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从其对王者之德的诠释中,我们也能看出仁斋提出的“实德”之“实”,即光靠内心的德性修养不可实施王道,必须做到恩泽于天下后世,有了政治功绩才可称之为王道。伊藤仁斋的学说中蕴含着经济思想,但其与孟子不同,并没有同孟子般从各个具体的层面建言献策,这或许与仁斋自身对做官无兴趣有关,只希望通过讲述日用人伦之道去实现其王道理想。因此,也可以说,仁斋的王道论除了具有实学、务实的性格,还具有学问的性格。这种具有“实学”精神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日本学者,逐渐发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