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思考

2018-03-07蓝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思政

蓝杬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关系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奋斗,急需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探索新思路、新途经、新举措、新做法,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更好的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萌芽,是党和人民社会实践和集体智慧的最新结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最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成果之际,更好的掌握其文化内涵,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堡垒,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奋斗的一种理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由个此可见,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我们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有助于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目标,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以服务社会为抓手,以发展、成才为方向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团结造就了民族的繁荣,民族的繁荣成就了国家的富强。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社会稳定,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多民族的社会现状,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特色,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性信念,更好的树立同一个声音,这就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问题

2.1 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未形成良好的机制体系建设,思政教育缺乏刚性引领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历来重视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缺乏系统性指引刚来,使得在具体的思政教育落实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引,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育人的功能。

2.2 思政教育缺乏特殊性,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敬而远之

目前国内高校招生主要以本省、区为主要生源,从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看,基于东部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东部各高校的培育经验成为中西部高校学习借鉴的榜样。多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学习一流院校的思政教育经验,并且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也不断引进其优秀的教育方法,但在引进的过程中未进行改良就直接应用容易忽略本土特色与民族特色,使得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政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与民族地区的学生产生共鸣,甚至部分经验完全不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其敬而远之。这一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民族习俗、礼节、传统教育方式等,我们在现实的思政教育中未把握住民族特色容易出现主动性不强或者走过场的教育情况,未结合民族特色使得学生无法产生认同感不能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多数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在引进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程中未循序渐进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得学生接受度低产生反感。

2.3 思政教育缺乏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易导致流于形式随波逐流

我国民族地区多为经济落后,往往这些地区各类信息闭塞,各项设施更新缓慢,思政教育也缺乏创新性,久而久之较难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教育效果有待考究。这一创新性的缺失主要原因:一是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目前,民族地区思政教育的方法较为保守,主要以课堂教学或简单学生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但更多的是以课堂的形式居多,这使得教育模式推陈出新慢,容易让学生产生“课堂疲劳”;二是思政教育路径缺乏创新性。从现行的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路径上看,各民族地区的思政教育路径上更多是突出教师主体地位,未能充分贯彻学生主体本色,使得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缺乏“主体”认同感和主人翁感;三是思政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民族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更新缓慢,目前多以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为主,单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对传统方法上的思政教育淡然面对,被动接受其观点;四是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创新性。民族地区多数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内容上乏味,带有刚性原则强,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4 思政教育缺乏时效性,无法与学生产生交集,学生难以融入其中

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与生力军,在信息的接收上时效性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是乐于探讨学习新事物、新理念,但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性决定了其上层建筑的滞后性,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因受地方经济及科技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时效性,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造成的师生间的交集不断缩小,学生难以融入其中。这一时效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的内容上,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主要包括党团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的开发,但很多高校更多的将其变成一种模式化、任务化,未能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及内容的现代化,这就无法满足现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3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途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体系

“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顶层设计具有把控宏观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制度具有长期性与根本性的特征,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紧抓高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时机,完善自身思政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新时代背景下校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民族地区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优秀的宣讲、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好、运用好,将优秀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稳定的制度形式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进而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达到以制度育人工作体制。

(2)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交错发展。要在民族地区高校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多领域、宽层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必须构建“高校党委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各单位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新格局,完善“校级领导联系院系,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学生”机制,创新“校领导联系班团;社团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的大格局、大的联动育人新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协调配合、运转高效、上下联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育人合力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力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具备大视野、大担当、大智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才目的。

3.2 立足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将思政教育融入区域文化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地区的高校具有其不同的民族区域特色,在日常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东部地区高校的经验,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其中,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

3.3 不断推陈出新,多渠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简单学生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产学研等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摆脱“课堂疲劳”,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需求。(2)创新思政教育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还课堂给学生,增加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采取多元化教学路径,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的需求。(3)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以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中稳步推进。

4 结语

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如何更好地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高校中茁壮成长,需要立足地区实际,探索新思路、新途经、新举措、新做法,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引领当代大学生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李宗岩.“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41-143.

[3]闫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7):114-116.

[4]孙云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2):104-105.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思政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