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

2018-03-07于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国学

于涌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洛阳 471934)

在当前基础国学教育中,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为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国学内容的相对艰深、枯燥,成为国学突破教育瓶颈中自身的软肋,这使国学日益成为古文阅读的附庸产品。如何解决来自外部及内部的困境,在推广国学之路上,如何将国学内容进行有效传播?是所有国学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试从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1 国学教育应以儒家思想为主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统称,传统的学术中,“经史子集”是其根基。现在虽然我们可以将经学、子学、史学、文学、佛学都可称之为国学,但是国学不等同于其中任何一门学问,因此,国学也就不能等同于儒学。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国学虽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但其主体部分仍是儒学[1]。所以面对中学生的国学教育中,理应将国学中的主体和精华——儒学放在教育的先头部队。对于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看。

首先,从学理性角度考虑,传统“国学”的主体是儒学。在国学内容中,“经史子集”中“经”的内容和地位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类,而“经”中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经书自先秦时期初步形成,至汉代形成“五经”,并产生今古文之争,已成为当时社会整合、国家凝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此后,东汉形成“七经”,唐代成“九经”,至宋“十三经”,已基本完成内容的扩充。在此过程中,经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和强调。相对而言,其他学问,如史学,至魏晋时期始得以发展;子学则一直属于附庸地位;文学更被斥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其他释老之学,则是士大夫在兼济天下失败后的精神庇护所,更不能成为主流。儒学的强大生命力,使其延续了千年而不衰。与此同时,儒学又具有极强大的吸纳和包容的胸怀,在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不断冲击下,依然能够顽强固守其核心精神,并能吸收其他学说的先进之处,最终达到宋明理学的儒学高峰。儒学在外族入侵后往往能够对其进行同化,吸纳新民族的积极进取精神,成为大一统得以维系的精神链锁。虽然儒学作为一种学问在明清以来,逐渐成为思想进步的障碍,但这丝毫不能掩饰儒学的强大渗透力。因此,谈及国学教育,首先要强调儒学在传统国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次,从教育角度看,传统的国学教育,所教授的内容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因此若谈对传统国学教育的传承,理应将儒学放在重要地位。当前国学基础教育,往往简单地将“三百千”等启蒙读物作为主要内容,此类内容虽具有凝练的概括性,易于诵读和传播,但在儒学内涵上明显不够深刻,思想上缺乏深度,甚至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谓的国学启蒙教育,并没有将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吸纳,更没有把握住传统儒家教育的精髓所在。在西周的国子教育中,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定为必修,其中礼乐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洒扫应对开始,贵族子弟便需将礼乐的概念植入到成长的历程当中,这在教育中属于重中之重,因此放在首位。其他如射、御乃是对体魄的强健;六书是掌握文化的钥匙;九数是对人文教育的补充。从整个“六艺”的教育中可以看到,西周对国子的教育是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而到了束发的年纪,现当于现在的初中阶段,则“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2]。所谓“大学”,即是《礼记·大学》篇中“三纲八目”之道。这种大学之道,实际上正是儒家教育的精髓所在,简单来讲,即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天下,都有一份担当和责任。这种精神传承千年,直至明清仍被士人奉为圭臬。而我们当前的国学教育,对儒家教育精神的传承明显不够,往往看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精神。只有把握传统儒家教育重视什么,才能理解当今国学教育的缺失何在,就不会简单地将国学等同于“三百千”的启蒙教育。

再次,从现代社会需求角度看,国学教育中需要填补儒家思想的缺失,以及对儒家精神的弘扬。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价值观失衡、道德败坏、腐败滋生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中国崛起的内部问题,是社会乃至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基础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寻找理论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提到的几个概念,无不与儒家相关,可见,习近平所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呈几何增长的时代,书籍已经不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低营养的资讯快餐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往往贴上低俗、庸俗、恶俗的标签。面临当今在这样的污浊环境中,试想又有几人能够坚守古人为我们构筑的精神壁垒?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儒家思想中提炼精华,以此塑造富有正能量的文化软实力,才是我们当前国学教育中的首要任务,也是符合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2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儒家思想

初高中生由于处于成长的敏感时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极易对说教内容产生反感,尤其对儒家思想理解出现偏颇。加之以往教材中五四时期的作品篇幅较多,影响较深,其对“孔家店”的冲击,对儒家形象的颠覆,很容易使学生将儒家联想到“孔乙己”,更联想到封建社会。这都是国学教育中对儒家思想渗透的不利因素,如何处理此类不利因素,还儒家以真实面貌,是国学基础教育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应该树立正确的儒家认知观,对儒家人物、儒家思想、儒家精神有正确、科学、客观的认识。儒家在先秦属九流十家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孟及其门弟子。至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已与先秦儒家有很大区别,而在汉代以后,儒家之名已不复存在,所留存的仅是儒学与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同起而共鸣的儒家虽然消逝,但儒家的精神和学说却得以流传和发扬,儒家思想渗透在汉代以后士人文化的方方面面。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即多从儒学入手,如何晏、王弼,多是玄儒兼擅,隋唐以后的士人,更是三教合流,至宋代理学家,虽然被称为“大儒”,但实际已非单纯儒家,而是融汇释老,但其思想主体仍是儒学。

相比于儒家思想,儒家精神则是更高层面的内容。这种精神不能简单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克已复礼”等概念来概括,而是一种千古士人共同追求的理念,是一种渗透入民族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如儒者的雅量,待人的宽厚,处世的清正,性情的涵养等等,皆是儒家精神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理解的儒家应该是以儒家精神为追求,以儒家思想或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古代士人。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儒家认识教育,应该明确先秦儒家与汉代以后儒者的区别,更应该明确儒家思想与儒家精神的层次递进。

第二,分清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注意区分有益和有害内容。一种思想的产生必定伴随时代印记,以当代眼光看,原始儒家作品如《论语》中自然也有许多不可取之处。如何认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是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渗透的关键,而其中的枢纽在于正确理解古人思想。正确理解古人思想,首先要明白古人所说为何意,这就对国学教师提出一些能力上的要求,诸如文献意识、小学、版本、目录、校勘等常识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论语·泰伯篇》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句读不同,就可以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读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表示孔子具有民主思想;读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表示孔子具有专政精神。事实上,从孔子所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对民的表述,以及同时代老子对于民的态度,即可知道当时的知识阶层对于“民”,就是一种蒙昧、无知、盲从的认知。这是时代所产生的局限,无需为儒家作辩驳。认清此点,就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儒家及其思想,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必要避讳谈及其糟粕,应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判断和取舍的能力。

第三,将儒家思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所有老师面临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国学中的儒学思想,其学理性内容,以及相对正面的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往往受到学生的排斥。这就需要注意将儒家思想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要将儒家中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先行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之产生兴趣,进而对其有深入了解的愿望。孟子讲“尚友古人”和“知人论世”,想要了解儒家文化,首先要了解儒者,与儒者成为朋友。在众多儒者当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将这些个性进行放大,进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能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二十五史”中的许多史书中,都有《儒林传》或《道学传》,其中许多名人都有一两条著名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入手,使学生知道这个儒者的事迹,进而将其思想渗透给学生,是国学教育的一种思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关于儒家的影视剧或富有正能量的视频,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环节。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以牺牲知识性为代价,要主次明晰。

第四,儒学思想的渗透需注意教师素质的提升。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此语虽指领导者而言,但对于教师同样适用。教师道德沦丧成为近年频频出现的热门话题,这不光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纯粹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更应该注意道德培养,尽量做到以身作则。儒家思想中的优秀内容,首先要在教师心中激起波澜,引起共鸣,否则,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使师生俱疲。学生在教师讲授儒者精神的同时,会不自觉将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之对比,当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德育难以开展,主要在于教授者道德水平的退化。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德育已经相对匮乏,在学校中仍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其德育之难可想而知。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儒学思想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 国学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渗透

作为国学教育中的主要环节,教材是最能直观、明确体现儒家思想的平台。如何在一部优秀的教材中,介绍儒家人物,普及儒家思想,阐发儒家精神,在学生乐于接受的同时,教师方便教学?是每位教材编撰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的思路如下。

(1)以“故事为主,道理为辅,思想补充,精神激励”作为整体的编撰原则。在国学教材关于儒家部分,多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故事作为课文,以故事为主导,引入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以《世说新语·德行》中王祥事母的故事,以及《晋书·王览传》中王览友悌的故事介入,阐发儒家传统的孝悌思想。两则故事简单易懂,字词难点少,学生易于把握。在此基础上,将传统孝悌观念进行渗透,如《孝经》中的内容,孔子、曾子关于孝道的阐发,可作为辅助环节,使学生对孝道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将儒家的孝道思想,通过“扩展阅读”再次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最后将孝道与实际生活联系,激励学生对父母的孝敬意识,达到精神教育和道德感召的目的。以此为例,对于儒家的忠义、笃学、忧国、清正、雅量、识鉴、涵养、守节等等优秀品质,都可以作为单元主题,通过此种形式进行展现。

(2)通过“课后环节”的辅助,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课后环节相当于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但其中应包含文化常识的普及与知识储备的扩充。对于博通的儒家文化,有限的几篇课文必然难以进行全面的展现,课后环节弥补了此项不足。一方面,将语文教学中的固定环节如字词、句式、翻译等移植到国学教材中,使之成为完整的文言文阅读形式。一方面,不拘泥于语文教材,多填充扩展性习题,如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成语、概念、名词以课后练习的形式进行补充。填补文化史常识,让学生在课后实践环节中,将儒家以外的国学精华进行吸收。在课后习题的内容选择上,需注意结合中高考文言文阅读大纲及题型,令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复习和练习文言文阅读的过程。因为当前国学基础教育的开展,尚缺乏专业的国学师资,基本仍是语文教师独挑大梁,面对增加的内容和不断压缩的课时之间的冲突,成为语文教师最为头疼之事。将国学中的内容,以文言文阅读题型的方式呈现,能够有效调节两者之间的矛盾。

(3)在教材编撰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其中诸多概念如孝悌、忠恕、仁爱、民本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基础性概念,在实践层面也易于操作。而其中的心性、中庸、天命等概念极具哲学思辨意味,是儒家思想中的深层次内涵的体现,对于国学初学者来讲较难把握。因此,国学基础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需要掌握儒家观念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及儒家思想概念由浅入深的过程,即在教材中需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宋代朱熹就曾说过读“四书”的次序应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4]。”同样道理,国学教育也要强调先后次序,如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君子的道德中,最根本的是孝悌,而孝悌是通往仁的阶梯。按照历史时代划分,通过对古代几位典范人物故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孝道的具体表现,并在课后环节将孝道的发展演变,进行简单的勾勒,能够全面理解儒家的孝道思想。其后,可依次将“忠义”、“仁爱”、“民本”等概念作为单元主题渐次加深,而对于其中较难理解的心性诸问题,则点到辄止,待学生具备了一定认知能力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的介入模式,也符合基本的教育学规律。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教育的诸多困境,如何找到既符合当下师生需求,又不违背传统国学的发展理路,同时又不沦为庸俗性质的国学普及的教育路径,乃是需要多方努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对于儒学思想在国学教育中的渗透,以及儒学思想在《国学》教材里的体现,只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和尝试,希望得到广大国学爱好者和国学教育者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N].中华读书报,2010-08-04.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