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三观还是秀人才?电视相亲综艺节目价值观问题研究
——以《中国式相亲》为例

2018-03-07张一弛陈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拟态婚恋中国式

张一弛,陈畅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1 相亲综艺节目价值观问题日趋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中国荧屏出现了《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婚恋交友节目,开创此类节目在大陆电视媒体播出的先河。因为题材新颖,贴近生活,节目一经播出便十分火爆,掀起收视热潮。但由于当时经济、科技等条件的限制,此类节目虽红极一时,如《玫瑰之约》,但很快便销声匿迹,也未引起人们广泛地讨论。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当代青年人的婚恋交友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正式播出,打破了相亲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近十年的沉寂。节目播出后虽获得一定的社会关注,但仍旧比较小众,没有火爆成为国民节目。

直至2010年初,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迎来相亲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幕中的一个高峰。《非诚勿扰》的成功引得各大卫视纷纷效仿,相亲类综艺节目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全城热恋》、《百里挑一》、《非常完美》等,但始终不及《非诚勿扰》的火爆程度。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今天相亲类综艺节目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各家卫视都至少有一档此类综艺,但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节目虽多形式却千篇一律,令人产生审美疲劳,相亲类综艺节目发展进入减速期。在这样的情形下,东方卫视于2016年推出“国内首档模式创新的全新代相亲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由金星主持。与以往的相亲节目不同,该节目提出 “带着父母来相亲”的口号,节目的话语构成不仅有主持人、男女嘉宾和观众,还有男女嘉宾的父母亲人。他们到现场帮子女“把关”,共同探讨择偶标准,在双方达成一致的前提下顺利相亲。《中国式相亲》实现父母子女两代同台,开启了相亲类综艺节目3.0时代。

2 电视相亲节目所创造的“拟态环境”

《中国式相亲》是一档代际交友节目,节目邀请了金星担任主持人,于2016年12月24日起每周六晚20:30播出。节目将传统靠谱相亲模式结合全新时代恋爱模式改版,致力掀起新式“相亲潮”,解决单身问题。由优酷视频取的标题便可以看出,这档节目融合了“三角恋”、“姐弟恋”、“单亲家庭”、“豪门”等社会婚恋关系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节目播出后,引起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热议,笔者整合了各平台热议的价值观问题,发现讨论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层次最深的价值观问题共有8个:包办婚姻、颜即正义、金钱至上、反对年龄差、对单亲家庭的偏见、把女性当生殖/劳动工具、妈宝主义和不接受离异。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只存在于电视中的虚假环境。节目组通过现场空间划分、形式策划和字幕音乐等特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并不断暗示封建腐朽的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中国式相亲》选取了媒体和社会关于婚恋关系最多的几个议题:包办婚姻、颜值至上、金钱至上、年龄差、身高差、单亲家庭、男女平等、妈宝主义等等,通过现场嘉宾的发言、现场观众的反映和后期剪辑,将争议放大,潜移默化地使受众认为当代中国的婚恋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它既有综艺节目的娱乐效果,也是重构后的一种意识形态环境,与部分现实环境相互作用,达到了构建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的目的。

《中国式相亲》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模式,将节目现场划分成了多个空间,包括男/女方家长处于核心的空间、男/女方与相亲现场隔离的密室空间、主持人作为媒人的空间、男/女方亲友场外空间、围观群众空间等具象空间。将所有空间拆分,我们便可以观察到它有“包办婚姻”的影子。同时,以话语权为代表的抽象空间也能印证这个观点。上台相亲的男/女嘉宾要接受对方家长的盘问、密室嘉宾的评论和现场观众的舆论影响,像一个商品被摆在台上一样,随意被评判指摘,话语权明显失衡。而且,位于密室的男/女嘉宾只能通过电话跟父母说明自己的意愿,短短几分钟也说不清楚,俨然将相亲变成了一种竞猜赌博。传播者选取了一部分真实生活,通过具象空间和抽象空间的划分进行再加工,不断向观众暗示“中国式”、“腐朽封建”的价值观的合理性,让受众分不清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逐渐接受这就是中国式相亲的真实面貌。反而将现代自由婚恋模式和观念越推越远,导致拟态环境的失衡。

另一方面,电视相亲类节目在通过现场嘉宾的表现来展现年轻人婚恋观、生活方式、价值观时,有倾向性地抽取了某些争议性强的话题和观念,并把他们推到台前加以放大。首先是“父母之命”。《中国式相亲》采取的形式是五位男嘉宾带着自己的父母或亲戚上节目,自我介绍完毕后被带进“密室”,通过监视器观看外面的情况,随后女嘉宾上场,接受五组嘉宾的“盘问”。但在这之前,通过第一印象判断,只有三组嘉宾可以抢到继续了解女嘉宾的资格,在这中间,男嘉宾的想法父母或亲戚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父母的第一感觉决定了男女嘉宾有没有后续发展的可能性。很显然,父母的意见占据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先由父母决定的形式就已经暴露了其“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的原则。

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人类是一种悬置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是这些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一种阐释性科学。”人们传播文化,同时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者将自己对“中国式”的理解强加于观众,将“中国式”理解为腐朽封建、低俗落后的观念进行传播。

再如第5期出现了两位男嘉宾争夺一位女嘉宾的情况,一位女嘉宾和男嘉宾牵手成功后,新上来的男嘉宾表示爱上了已经离场的女嘉宾,并且非她不娶,要求当面向女嘉宾表达爱意。节目组就进行剪辑,造成紧张感,又加音效,突出三个人的矛盾。第6期,1号女嘉宾贝贝为爱上节目,追求男同事,最后遭到拒绝,又亲眼目睹男嘉宾选择了他人,电视剧都没有这么狗血。显然,节目组在策划上设置了这些环节,有炒作的意图,后期又通过剪辑、字幕和音效扩大效果。

最后,《中国式相亲》在同类节目中的网络评分并不算低,说明受众乐于以猎奇八卦的心态看节目,而节目组显然把握住了受众的心态,从而形成一种连环效应,加深拟态环境的形成。

3 结语

电视类相亲节目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加工、重新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并不断地向受众暗示其存在的合理性,让受众分不清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的区别,引导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对受众存在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因此,当代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创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同时,根据广电总局的要求,传播健康积极的现代婚恋观念。同时,节目创作者应常怀人文关怀的理念,审核节目内容,尽量减少对任何一方无意的不尊重,提醒受众“电视相亲节目作为大众文化在电视上一种呈现,只是社会万象的一种表现。对于婚恋幸福追求,更多的努力在于他们自身。”最后,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传播学理论知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相亲节目,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洋.从《非诚勿扰》看我国相亲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甄东霞.从相亲类节目的火爆看媒体之责任——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J].新闻世界,2011(4):49-50.

[3]黄星星.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拟态环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张末冬.从选秀节目到相亲节目——解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生存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58-59.

[5]朱璐.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林樾,郭茜.代际冲突: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从《中国式相亲》谈起[J].中国青年研究,2017(7):26-31.

猜你喜欢

拟态婚恋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中韩拟声词拟态词形态上的特征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中国式失败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