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2018-03-07王亚夫
王亚夫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1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1.1 新媒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政意识
在当今新媒体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媒体已经跟不上当今信息传播的速度,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是能够使信息传播的更快捷、内容更全面、反应更迅速。“新媒体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具有动态形象性、快捷即时性、真情互动性、多点对应性等传播优势”[1]。基于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其成为了传播政治文化,表达政治观点,抒发政治情感,参与政治行为,明确政治立场等重要的工具。新媒体可以将政治信息经过处理和传播,可以将政治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放性地传播出去,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相关的政治信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吸收。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接触新媒体最多的群体之一。较以往,由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化水平不足,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途径大部分是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和传统媒体的介绍,其参与程度并不高,参与成本较高。而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传播渠道通畅,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并且方便快捷,直观,有效,这样大大的降低了政治参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
1.2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持续进行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知识是基本的素质,特别在这种凸显民主政治的时代,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达到这种政治生活状态,就要求政治知识和政治文化要有一定的反映速度,反映层面以及反映的持久性。从传统的模式来看,政府主要采取一系列的宣传、教育,这是最初的政治社会化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产生,中国政治体质的不断改革,出现了更新的政治现象,因此政治社会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要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政治知识结构,确立新的政治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过去单一的政治参与模式,政治传输渠道,到现在新媒体下的,多种多样的政治参与形式,新媒体使其更加全面,多层次,多形式,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获取信息范围、数量、时间、空间的区别都不断地缩小,这样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不同利益群体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大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的政治参与的过程,并且享受到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性。
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的情况下,综合各种因素,对自身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做出新的判断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的民主政治生活,从而保证了政治社会化的持续性和适应性。
1.3 新媒体有利于形成新的政治文化
以往的政治都是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体,比如: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与先进的卫星、光缆、计算机通讯手段进行传播和输送,因此大学生所了解的政治观点,政治言论都是通过这些传统媒体,这样大量的政治信息都垄断在政府手中,普通大众包括大学生都没有更多的话语权,长期以来,大学生缺少参与政治的渠道,这样渐渐地大学生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热情,参与政治意识逐渐淡漠。新媒体出现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畅所欲言,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这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对应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并且可以自由传播。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2.1 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混乱
据调查显示,新媒体的信息繁乱众多,大部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体系认同等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严重冲击了传统的、统一的政治控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传输上的优势,通过网络、媒体、语言等的一些绝对优势,影响甚至是左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的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意识等等,将他们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意识观念等,通过新媒体技术传输给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影响更是巨大。进而促使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接触到他们的文化,逐渐地喜欢甚至是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民主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同时也渐渐丧失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同。
2.2 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淡化
新媒体传播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通畅的虚拟化空间。正是由于新媒体所有固有传播信息的特点,低成本、大范围的传播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在虚拟空间肆意地抹黑,造谣生事等等。但是受当前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对新媒体的虚拟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在新媒体上进行的违规行为也得不到有效制止。从另外一方面看,我国一直在建设高度完备的民主化体系,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透明度等特点,促使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也逐渐增加,这样,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不完善就赤裸裸地暴露在大学生面前,这样现实的,不完善的民主体系,政治生活与高度完备的民主目标形成了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网民,造成部分大学生网民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失望,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2.3 导致大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削弱
从目前的形势看,大学生经常在网络浏览新闻事件,但是通常,他们还没有仔细阅读,或者更深刻的理解,就又有铺天盖地的其他新闻报道了,对于报道的新闻,大学生还没有对事件进行思考和阅读,只是有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更无法进行深入思考了。虽然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会展示大量的政治信息,从表面看,给大学生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政治信息资料,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这种混乱的环境,并不会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思维能力削弱。
在新媒体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人机交往”,而取代了传统的交往实体模式,他们以手机、计算机、电视等为媒介进行政治思想,政治观点的表达,以此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以此来锻炼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传播大学生的一些政治诉求和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形式,长期进行下去,会导致大学生减少与现实的人、物的现实接触和交流,进而会逐渐失去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政治能力,而是更加过分依赖新媒体的数字信息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大发展。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新媒体的固定逻辑思维定势进行,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夹杂在其中。如果大学生一旦形成计算机的固定逻辑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削弱其政治思维的创造性和跳跃性的发挥,削弱其政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5-9.
[2]展成.互联网对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D].东北大学,2008.
[3]陈炯,廖玩方.互联网络给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汕头大学学报,2006(5):69-72,92.
[4]刘君.互联网对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