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魏园雅集图》中雄壮与浑阔的意境表现

2018-03-07梁翰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北派雅集物象

梁翰之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明代处于“复古"时期,相对于审美广度的拓展,在原有审美品位的深度方面有所推进。《魏园雅集图》是典型的“南人北画”作品,雄壮、浑阔的意境表现,整端、博大的取势开张,坚凝、硬朗的形象表达,厚重、枯涩的线条质感,无一不透露着北派山水画特征。在立意和语言表现方面,又充满南派山水的审美追求和表现特点。因此,对《魏园雅集图》意境表现的分析,在语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线

自赵孟頫之后,文人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于笔墨趣味中得物之精神,而不求形似,打开了精神表达的新纬度。线的独立审美价值在文人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被寄予了更多的精神趣味。《魏园雅集图》中的“线”枯硬、厚重,以长线勾皴,注重线条的书写性,多以中锋用笔取物象沉雄之精神,结合侧锋用笔取物象之苍茫、瘦硬质感。在恪守物象造型、质感表现、时态表达与抒情性、立品格、重个人内在体悟的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不走向任何一个极致,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削减了技法表现、弱化了物象塑造,突出了线条本身的价值。较之《庐山高》图中线条繁复层叠、形态丰富的表现特点,《魏园雅集图》中的线则在对雄厚、拙壮的审美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削弱了笔墨语言形态的丰富性,强化了“线”本身的质感和表现力,于雄厚、浑圆的意境表达更为贴切。

2 形

《魏园雅集图》中的“形”拙壮、雄厚,兼具了元人意象造型的特点和北派山水中物象粗犷、涩硬的地域特征。于画家所处的地域而言,显然不是依实景而写,对于作品中所营造的雄壮、浑阔的意境,也自然成了画家的胸中之意,强调“生命之真实”。《魏园雅集图》中的“形”简洁、刚正,在画面当中的欹侧关系明快而具体,强化了视觉上的空间转换和连续性,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即对真实物象的抽离所建构的画面形态。作品中裸露的山岩和枯树骨力刚强、气势方正,弱化了宋人山水中对物象生命状态的致力表现,流露出了北派山水对雄、壮的意象传达,简洁、明快的线性表现增加了“形”的力量,突出了“形”在意境表现当中的份量,独具雄壮的审美品味。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当中体现强烈空间感的平台结构,运用深远法增强画面的进深关系,营造出宏阔的精神空间,并通过相似形的重复,产生视觉上的高远推延,将空间伸向远方,强化了境的阔达。形态抽象的空白水面与“平台结构”呼应,联系画面气息的同时也活跃了山石树木的板滞,这在《溪山行旅图》中可读到相似的方位布局和处理手法。

3 势

画面中“形”与“形”之间的内在连续性形成“势”,“势”的组合所表现的内在逻辑形成了意境表现的框架。《魏园雅集图》中每一组物象在画面当中的方位依“势”而生,起、承、转、合关系明确且势气绵长,突破了条幅尺寸横向空间扩展的局限,画外之境更为宏阔,有别于《溪山行旅图》中物象强调自然状态的真实连续,而将“千笔万笔”所表达的感受汇于“一点”,在“势”的架构中弱化叙事性,直取心境。《魏源雅集图》的“取势”特点与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如出一辙,“势”的主导作用架构了整端、博大的视觉效果,在起、承、转、合之处皆能一一暗合。“置陈布势”是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是空间处理和意境表现的具体办法。成竹于胸的取势架构统领着线、形的表达意旨,确定了阴阳关系的转换与调和。也正是这种纵横宏阔、大开大合的“取势”方式,抒发了画家内心博大、平和的精神体悟。恰似云林“得荆关之意”。通过《庐山高图》与《魏园雅集图》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取势"方面皆表现出了雄、壮、浑、阔的视觉感受和意境特点,从现存作品中也可看出,这种感受和特点一直延续到画家晚年时期的作品当中。

4 意境

绘画语言和意境表现在画家风格形成的过程当中是相互依存的状态,相互生发、衬托。二者的和谐统一是画家风格成熟的标志。《魏园雅集图》呈现的“雅集”状态在意境表现层面蕴含了“北派山水”雄壮、高亢和“南派山水”浑阔、平和的双重特征,于画面而言,这得益于线、形、势表现力的合一性,于画家而言,则反映出了时代背景和画家内心的追求。对于前代大师的推崇和对画面“理法”的表现依画家的自由意志游走,“静穆幽深”发端于过往时空而体现内心世界的真实,因此具有深远浑阔之感和高远雄壮之感的空间特点融于一体,超越了画家所处地域的特征的在外时态,但画家所营造的“境”又如此的真实,独具“置身事外”的平和。作品由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拷问,由对内心真实的追索,进而强化人在天地之间的主体情怀,人之外的“景”则成了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像,是真实的内心之境。葱郁、平缓的自然特征在“雅集”之间已全然无存,画家将平常的生活状态置于山水之间,以物映心,雄壮、厚重之间透着平和,浑阔、博大之中也流露了苍凉。

5 结语

文人画存在着“非视觉性”的特点,对作品意境的体悟处于抽象思维之中。具体的线、形、势的视觉表达是形式表现的范畴,属于画家的语言体系。通过绘画语言再现画家的思维想象和精神追求的过程是时间流动和生命体悟的过程。文人画是情思的世界,是对人性的觉悟,是画家在哲学层面的思考。由线到形,由形到势,由势到韵,画家的表达从落墨之始到满纸烟云皆是思想活动的再现,是超越形式的精神追求。通过对《魏园雅集图》中雄壮、浑阔的意境与线、形、势之间关系的思考,剖析精神意趣和形式表现之间的内在逻辑,结合画家风格转变期前后的作品,可以看出,《魏园雅集图》中的笔墨语言、图示风格与意境表现已呈现了画家晚年作品的特点,在静谧、幽深的平和中塑造着内心的真实,雄壮、浑阔的审美追求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绘画是心手合一的艺术,是时间和生命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品融合了艺术家一生的智慧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同标.北派山水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美)方闻,著.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折研究[M].李维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北京: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北派雅集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华锺彦两派兼综的词学主张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戊戌海棠雅集
上海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