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2018-03-07刘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政治传统

刘倩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从2017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策划举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团日活动,意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激发青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意蕴深刻、丰富多样的作品,在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的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遗憾的是,90%的班级选择以剪纸文化为主题,只有个别班级尝试以传统节日、汉服为主题,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收获有限,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

1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 、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在特色团日活动结束后,笔者围绕这几个方面对239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15%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深入,75%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0%的人基本不了解。客观地讲,这个结果并不理想,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

1.2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

学生特色团日活动之所以主题雷同、形式单一,除了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之外,也表明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不愿意花心思去深入了解、去发扬光大。这种兴趣的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片面认识和一定误解。在后来的问卷调查中,就有部分学生反映,传统文化是很好,但总觉得太高大上,自己驾驭不了。

1.3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度较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较高,93%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显然,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调查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对传统文化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信心不足。不过总体而言,学生的主流观点对传统文化还是持认可和肯定态度的。

2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2.1 结合个人成长需求,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如举办青年读书会,购买一批古代经典著作供学生阅读,总结提炼其中的优秀思想,结合积极人格培养撰写读书心得,在读书会上让大家分享心得体会。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就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可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分析人际交往的尺度把握、恋爱关系的应对处理等,使学生与古人之间产生心灵共振,在感知古人智慧的同时,练就与他人、与社会融洽处理的艺术。二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增强职业竞争力。如开展“书香物院、暖冬执卷”读书活动,邀请学院院长为同学们列课外阅读书单,古代经典著作的比例在一半以上,使学生在阅读古代经著作的同时,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进取、创新精神,激发励志成才、拼搏进取的动力,促使学生合理规划个人生涯。

2.2 运用情感激励法,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高的问题,紧扣“家”这一能够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主题,开展“春晖送暖意、感恩在我心”摄影展、“春晖杯”微电影大赛、“家史家训”演绎大赛、“重拾家史、牢记家训”主题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号召学生为父母寄出爱的明信片、留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影像、了解家族的发展与变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家史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立业、齐家发挥的重要作用。活动形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尽可能让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通过巧妙选择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实现弘扬传统文化与开展思想教育的“比翼双飞”。

2.3 依托网络教育平台,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重实效,也要注意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让教育活动事半功倍。如今,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沟通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借用网络这一平台,占领网络这一高地,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持续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发起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话题讨论,策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线上交流讨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线下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前不久,笔者策划了一个古代经典著作书评接力活动,号召学生们将读书心得分享到网络平台,将转发量作为评比表彰的重要参考指标,以思想传递思想,用学生影响学生,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涨,活动效果也非常好。

3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3.1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服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矛盾冲突明显。一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强烈、思维活跃,经过中学时期压抑的备考生活进入大学之后,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叛逆思想,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阅历尚浅,欠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往往又显得很迷茫,不知所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冲突与矛盾,将个中道理讲明白、说清楚,为他们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廓清他们心中的迷惑。比如,提到传统文化,同学们普遍肯定其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与自身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其中道理讲透彻,将道理呈现的事实说清楚,让道理深入人心。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入情入理,才能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3.2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感人

情是理的外化,理是情的深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学习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些不太感冒。其实,有时候即便学生明白个中道理,但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也会有些无暇顾及。因此,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仅仅是以理服人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如果说理和情不能很好地结合,即使道理讲得再多再好,也很难打动人心。具体而言,要做好两点:一是要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诚沟通代替命令和说教,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包容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通过举办读书会,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坦诚沟通,思想的碰撞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二是在教育的切入点上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形式要多采取体验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收获情感体验、认知习得和观念确立。如围绕“家”或者“爱”这样的主题策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容易打开学生心扉,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3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动人

一说起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下意识地把它理论说教、枯燥无味等令人生厌的形象联系起来,这当然是一种误区。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虚”中有“实”,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贴合实际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是最能够打动人心、最能令人折服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善于变“老”为“新”,就是要学会“旧瓶装新酒”,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让陈旧说理“焕发新生”。如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平台,策划传统文化网络书评接力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意,学生更容易接受,“虚”的说教变为“实”的成效。二是要善于化“虚”为“实”,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将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需要。如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引导并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解惑,让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实在在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丁恒星,焦敬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23-25.

[2]凌丹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3]李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生成探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政治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