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牧民族的丧葬文化浅论
——以达里雅布依人为例
2018-03-07王小霞
王小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丧葬,是人生礼仪活动之一,在这项活动中的文化与地区民族生活相联结的民俗文化构成民俗文化的又一结合体—丧葬文化[1]。丧葬形式有天葬、火葬、土葬、树葬等多种形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其丧葬过程和活动环节所包含的内容都有不同。当然主题都基本相同。由于新疆游牧民族的达里雅布依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他们的信仰中始终占据关键的主导地位,是全民信仰的宗教,一直影响着达里雅布依人各方面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丧葬文化自然也就遵循了伊斯兰教的教规和传统,盛行他们独特的“土葬”。
1 达里雅布依人丧葬文化概说
游牧民族达里雅布依人生活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他们的丧葬文化深受伊斯兰教信仰者对待死亡的观念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教义对他们丧葬文化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
达里雅布依人的“土葬”确切地说应该是“沙葬”或者说是“胡杨根葬”,沙漠腹地唯一能适合生存的胡杨树,堪称是他们的密友。他们用胡杨枝生火做饭,把树叶当做牲畜饲料,人死后用胡杨树做棺木。在沙漠腹地的环境里,只有漫天遍地的沙子,他们也只有寻找合适的沙包地形或胡杨树根部来作为他们安葬亲人的墓穴。所以,“土葬”在达里雅布依成了特殊的“土葬”。
虽说在达里雅布依人提倡速葬死者,但是还是没有于田县城人那么快不到一天就有可能进行葬礼,因为他们需要用胡杨树做一个“灵床”当地人说“空台”,关于做“灵床”,首先需要选好一棵比较大的胡杨树干,砍伐后在胡杨树干中间做好可以放 “亡人”遗体的空洞,做好“灵床”最少需要一天。为了亲属与亡人做最后的告别祈祷,他们需要请阿旬主持诵经后,将亡人的遗体放入 “灵床”,随后抬送到清真寺举行殡礼。
“灵床”在维吾尔语中称为“哲纳则”,曾经有传说“祖先们认为大地的四周都是水,天是海洋,亡者只有越过水才能升天”。因此棺木做成小船,死者才方便升天。虽说伊斯兰教禁止用棺木下葬,而胡杨木控台可以起到内部墓穴的作用,可以认为尸体没有用棺木是直接放在墓穴的地面上,只是盖着胡杨木,这样就不会被伊斯兰教禁止。
关于葬服(亡人服/孝服)而言,伊斯兰教有严格的规定,禁忌给亡人穿衣服及佩戴饰物。人亡后需要在清真寺洗尸,裹上写有“古兰经”经文的白布或者白缎子裹身,埋入墓穴。达里雅布依人在这一点上和维吾尔族一样遵循该教派的要求。丧服的特点就是全身被盖,禁止穿紧身、无袖、颜色鲜艳以及超短的服饰。此外,他们认为新衣服代表喜庆。所以,在葬礼上不允许穿新衣服。丧葬服饰的颜色以白、黑为主。因为白色象征着光芒,用白色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黑色代表庄严,表示对亡人的尊敬。
达里雅布依人墓地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不易返碱的地方。“墓地”维语就是“马扎”(是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圣地”,怪徒幕”,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或墓地)。但由于达里雅布依特殊的地理条件,他们的马扎一般不是很集中。达里雅布依人的墓穴一般是宽2~3m,长4~5m,深1~1.5m的四方形土坑。胡杨木控台成槽装,一端实,一端空,实的那端捆绳,作为头部向北方放入墓穴。然后把控台上的洞用粘土活成的泥封死后埋葬,最后立杆堆土成墓堆[3]。达里雅布依与其他维吾尔穆斯林墓穴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修耳室,尸体放于竖室并且用胡杨木裹盖其上,然后用沙土填埋。
死者如果是异乡人或孤寡老人,由清真寺的穆斯林负责其后事。如果有人在他乡去世,则须将其运回故乡安葬。如果已经葬在了外乡,也需要若干年后,将其坟土迁葬在家族墓地里,谓之“安葬坟土”[3]。
在达里雅布依,一般情况下,人去世后的第三、七、二十、四十天和一年都需要举行“乃孜尔”,为纪念亡人举行悼念仪式。邀请阿旬念经、吃葬饭等活动。
2 达里雅布依人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达里雅布依人丧葬仪式体现的尽孝伦理意识
“孝”是人生伦理的根本,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的最初意义在于报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丧葬是体现“孝道”的一个重要环节。达里雅布依人丧葬中的哭丧、亡礼、服孝等都体现出了对死者的 “孝心”。 如:子女替死者祈祷赎罪;服孝,如死者为家长或长辈,家属则必须服孝七天,有时这个时期还会延长到四十天甚至是一年;为死者举行 “乃孜尔”;在服孝期间,服孝者不理发,不梳头,禁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禁忌佩戴各种首饰等无一不尽显尽孝伦理意识[4]。
2.2 达里雅布依人丧葬仪式体现出的社会群代性
对于达里雅布依人而言,随着已故人员的去世,围绕着该死者曾经建立的社会关系自然会受到影响,人们认为通过丧葬仪式可以重组新的社会关系。人一旦去世,死者家属会及时通知亲戚朋友来参加葬礼;死者临死前,亲朋好友都会来念“都瓦”告别;人一旦去世,亲人都会痛哭,邻里街坊一旦知道也会立即前来悼念,进行安慰;有来吊唁者,亲人也会陪同哭丧;死者的亲朋好友都要服孝——系白腰带,妇女穿孝服系白腰带,披白盖头;送到墓地安葬的时候,要请阿訇念经祈祷等一系列规定的做法都会体现出亲朋好友更多的责任,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新的社会群代关系,也促进了亲戚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家庭关系的融洽。同样也加强了乡邻之间的友好关系,提升了家族和同乡村牧民的认同感,密切加深了大家的友好关系。
达里雅布依人的丧葬习俗讲究孝道的同时,曾近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教育了后代。因此,我们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丧葬习俗,在排除丢弃其中迷信内容的同时,继承发扬丧葬文化内涵中积极进取的因素,从而推动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 达里雅布依人丧葬文化中的赎罪观念
达里雅布依人葬礼习俗中与于田县城人丧葬习俗不同之处在于为死者“赎罪”环节。他们认为把死者生前的罪孽卖掉,死者才能进入天堂。所以达里雅布依人在下葬已故亲人前,有人会将金银首饰裹在白头巾里,站在死者旁,征得某个穷人同意后,将此头巾交于愿意承担死者生前的罪孽的穷人。这样,就算是把死者生前的罪孽全部卖掉。
达里雅布依人的原罪观念是赎罪意识的外来文化根基。他们受到中国传统的“吾日三省吾身”思想的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哲学使他们的赎罪意识有了民族文化的依托。是他们对人生的完美追求。对达里雅布依人来说,“谁之过”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赎罪,并提醒其他人反思自己的罪过。
达里雅布依人认为在真主面前可以用金钱财物通过卖掉亲人的罪孽来忏悔已故亲人的罪过,渴望得到救赎并引起生者的反思,希望所有人为自己犯过的罪孽祈求原谅,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达里雅布依人的重心不是追究“谁之过?”最终目的是引起其他人对自己的存在、自我之伦理意识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陈玉文.我国丧葬文化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78-87.
[2]开赛尔·库尔班.维吾尔族的丧葬文化[J].中国民族,2008(5):45.
[3]刘东英.试论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民族论坛,2012(4):90-94,109.
[4]钟金贵.遵义仡佬族丧葬文化探析[J].兰台世界,2012(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