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月河历史街区与地方性
2018-03-07林婉婷孙小花
林婉婷,孙小花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1 城市历史街区和地方性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的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城市特色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1]地方性就是其中的体现。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在保存城市地方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街区具有特殊的能力,延续城市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营造强有力的景观主题,用来记忆和想像传统的社会生活。[1]历史街区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得以保留,人们不会丧失自身文化的归属感。
2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地方性体现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是嘉兴市地方性特色的典型体现。月河本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早在明清时期月河一带已经形成了繁华街市。传统的民居风格建筑展现出浓郁水乡风情,数不胜数的沿街商铺纷纷展出各式端午民俗特产,应有尽有。街区除了民乐演奏、越剧、舞蹈等形式多样的精彩演出外,在端午节会举办赛龙舟活动,春节还会举行迎财神等民俗活动。其保存的地方性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手工技艺、民俗活动、地方食品、传统商业、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
(1)陶笛陶艺。陶笛具体起源无法追溯,由国外传入国内,盛行于各大古镇古乡。嘉兴的陶笛文化出产于梅花洲,也是月河特色之一。并且嘉兴的风雅陶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厂,其也在历史街区内设立了分店。现街区内的陶笛文化保存相对较好,但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熟悉度相对较低。
(2)端午民俗。根据地方志记载,嘉兴的端午节庆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作为拥有7000多年从事稻作农业的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嘉兴端午习俗与农业文化有密切联系。[1]嘉兴端午文化习俗代代传承,是支撑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文化支柱之一。当前街区内有专门设立端午民俗文化体验馆、粽子文化博物馆等场馆对其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但其部分场馆的保护维修仍是不足,如民俗体验馆内部灯光昏暗、设施陈旧、游客稀少,相比之下粽子博物馆客流量较多,设施较完备。
(3)名人故居。其中唐兰故居是嘉兴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唐兰是我国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于190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所留下的著作都为后人研究古文字提供很大的借鉴作用,其探究文学的求取精神对嘉兴的人文精神塑造也有重要意义。
(4)特色建筑。月河街区建筑风格沿袭江南水乡的传统特色,枕河而居,依河而建、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幽深弄巷。以月河埭为例,该景点中的街巷屋瓴、屋檐、门槛、窗檐、窗柜一直到门前石级,一线一条,一律笔直,街巷的天空细细窄窄,好似“一线天”,正是江南特色建筑的典型展现。
在保存上述地方性特色的基础上,月河历史街区形成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模式,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临桥水,风情扬,孕木缠绵;康弄拐,碧水悠,曲觞缓缓。人们漫步其中,好似找到了一片心灵净土。
3 嘉兴市月河街区的问题和保护模式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当代发展也面临同质化和标准化的问题。当代的改造在保护和发展街区的同时,也使得街区的本地文化特色被侵蚀甚至覆盖。街区商铺林立,热闹喧嚣,现代气息和商业气息浓重,本地特色文化和历史的展示相对薄弱,地方性的意蕴不足。根据调查,大多数本地人和游客对街区特色知之不多。这些都透露出月河历史街区发展中隐藏的“地方性”危机。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一座城市人文的展现,因此任何对街区的改造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但据调查了解,在月河街区的改造模中民众的参与度很低。本该是传承地方文化传统增加地方归属感与自豪感塑造城市精神安放漂泊的灵魂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变成了城市竞争的资本。[4]缺乏民众的参与,使得地方性得不到更多的突出。没有原先居民存在的历史街道,就失去了真正了解它的歌颂者。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应该采用突出地方性、兼顾民意的保护模式。其中突出月河街区的地方性,可以采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产业例如陶笛、粽子、以及嘉兴端午习俗中特有的黄泥蛋,复兴地方传统活动赛龙舟等,积极宣传街区文化特色,从而提高活动外界关注度,保护该地区传统的生活节奏(慢节奏舒适缓慢的步调)。并且要加强对街区内的污水净化管理,加强文明卫生建设,使月河文化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光芒。关于保护模式方面,政府在改造街区的过程中或是在之后的继续开发中,可以更多地了解街区或是该地商铺民众的意见,地方参与的主体是公众,实现的方式应该是自上而下,要让所有地方的居民自由的表达意见与需求,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达成共识,得到民意和保护的统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记忆碎片,记载着漫长岁月的文化沉淀,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呈现。月河历史街区正是嘉兴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地。发扬其专属的地方性,更好地继承传统技艺文化,开发新的保护模式提高民众参与度,使月河文化嘉兴文化更好地为人所熟知。同时也加强了街区居民和嘉兴当地人的城市归属感,使这座经过数万年风雨的历史街区更具其风味。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Sharon Zukin.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Lran Cultural Heritage:Identity and Ecosystem on an Amsterdam Shopping street[J].City,Culture and Society,2012(3):281-291.
[3]Irit A.Silicatescape:Preserving Building Materrials in the Old Urban Center Landscape:The Case of the Silicate Brick and Urban Planning in Tel Aviv-Jaffa[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8,9(4):367-375.
[4]杨智伟.嘉兴端午的独特习俗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3(14):33-36.
[5]廖春花,杨坤武.全球化与地方认同:城市历史街区研究的新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9-56.